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月,这轮跨越时空的银盘,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不朽的篇章,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期盼。每当皓月当空,银光洒满大地,那份“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情愫便悄然升起,穿越时空的阻隔,连接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与远方的亲人。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更是在重阳佳节之际,将这份思念推向了极致,让人们在团圆的渴望中,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清辉如水,温柔地抚摸着大地。在这轮明月下,或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或倚窗凝望,让思绪随着月光飘向远方。月,成为了心中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媒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游子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思乡之情;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深深的祝福与期盼。转眼间,秋风起,重阳至。这个古老的节日,自古以来便与登高、赏菊、插茱萸紧密相连。茱萸,这小小的红色果实,不仅有着驱邪避凶的寓意,更成为了人们思念亲人的象征。重阳之日,家家户户,无论老少,皆会遍插茱萸,祈愿家人平安健康。然而,在这喜庆的氛围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望着满山的茱萸,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与哀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诗人王维的这句诗,深刻地道出了游子在重阳佳节时的孤独与思念。想象着家中亲人围坐一堂,欢声笑语,而自己却孤身一人,身处异乡,那份“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如同秋风中的落叶,一片片飘落心间,让人倍感凄凉。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明月千里寄相思,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感体验是如此的相似而又深刻。在现代社会,虽然通讯工具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话、视频与远方的亲人联系,但那份面对面的温暖与亲昵,却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尤其是在传统节日之际,人们更加渴望能够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然而,现实总是充满了无奈与遗憾。有人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抽身回家;有人因为距离遥远,只能将思念深藏心底;还有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只能在梦中寻找那份久违的亲情。于是,他们便将这份思念寄托于明月,希望通过这轮跨越时空的银盘,将心中的千言万语传递给远方的亲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这轮明月下,我们不禁要问,何时能与远方的亲人再次相聚?或许,这个答案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距离多远,那份对亲人的思念与期盼,永远不会改变。明月千里寄相思,茱萸轻插话团圆。愿这轮明月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孤单;愿这满山的茱萸能够带去我们最真挚的祝福与期盼,让每一个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灵魂都能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与关怀。同时,也让我们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亲情更加珍贵和值得珍惜的了。李静,女,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嘉峪关日报》《雄关文艺》《雄关周末》《医师报》《文学月报》等报刊和网络平台。❖ 版权归嘉峪关市作家协会所有,只能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营利性用途,使用平台作品须经同意,违者必究。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嘉峪关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