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每到过年,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老家过年的热闹场面,一年中最快乐开心的事就是在期盼中等待过年.浓浓的年味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乡情、乡愁,让人一生留恋,回味无穷。
记得那时候,年前村上都会集中宰杀过年猪羊,村里大油坊年前一个月就忙乎起来了,一袋袋的油籽倒入一张张烧红的大黑锅里翻炒,达到榨油温度后,趁热再倒入榨油的石碾中,粗粗的油梁在十几个光着膀子壮汉的号子声中转动,吱吱作响的石碾子把发烫的胡麻籽挤压,黄亮亮的油顺着油碾子像瀑布一样流进大油锅,然后分装满一口口大缸,油香味满村子都能闻到。家家户户排队领上几斤油几斤肉,过年的福利就算到家了。后来包产到户,日子好起来后,家家户户开始养过年猪,宰猪的场面记忆犹新,过了腊八,各家各户轮流宰猪,大家互相帮忙。早晨起来,把院落打扫干净,筑起两口大锅开始烧水,用土堆围垒起两口大缸,等大锅的水烧开后,就由几个壮劳力把猪摁在门板上,由村里专门手艺人宰杀,黑红的猪血冒着热气喷洒在脸盆中,帮厨的姑嫂们就开始用猪血和面,和好的猪血面上笼蒸熟后,切片下到早就调好的大肉红汤里,一碗地道的猪血面就算做好了,鸡血面的做法也是如此,很香很香。
到年三十这天就算正式过年了,一大清早就开始打扫庭院卫生,小孩子帮忙贴对联贴年画,大人忙乎晚上本家族拜年用的饭菜。用面粉熬的浆糊刷到门上,然后按照老人的指点以左为上把对联、门画很工整的贴到门上,在中午十二点前放完鞭炮就可以吃自家的第一顿团圆饭了。
最热闹的当属三十晚上本家族的年夜聚会了,从下午三四点钟开始,村子上的本姓人家以家为单位全部出动,大家都穿着新衣服端着自家精心做的年饭,拎上一壶自家熬的米酒到族里年纪辈份最大的主人家过年,下午五点正式开席。当时村里大部分人住的是窑洞,由于人多,主窑洞里桌席坐不下,就在偏窑和厨房坑上各加一桌。主席也叫上席,一般安在主窑里中堂下面第一桌,方桌正面放两张龙椅,其他三面都是条橙,左上右下,大人小孩按辈分年纪大小而坐。落座后,拜年活动正式开始,按辈份大小依次排队給长者磕头拜年,从窑洞里到院子,两队排不下就排到门外,直直的从不拐弯,让长者能从窑里面看到排在院外最远的自己,三磕九拜仪式感满满,小孩最开心的事就是拿到红包。开席也很讲究,上每一道菜先上主席,尝第一口菜无疑是坐在上席的长者,这是规矩也是礼节,从来无人敢违背。大家一边吃着喝着,一边对各家饭菜酒味评头论足,等到饭足酒酐时,大人就开始互相倾诉一年中的点点滴滴往事,互相祝福来年好运,孩子们一起放鞭炮烟花,笑声闹声鞭炮声弥漫着整个村庄。
过年村村都要耍社火,男女老少齐上阵,锣鼓一响,社火队在马灯的照引下到各家各户禳院,每家都会放鞭炮并备些点心和酒菜端在盘子里迎接社火队,后来家里条件改善后,就摆上两包烟一瓶酒或二、三十元钱,几袋点心以表达感谢。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的社火队到乡上街道广场集中表演,热闹非凡。
记得那时候谁家有红白事或给老人祝寿的事,乡亲们都会去帮忙,挑水帮厨,主人家来的亲戚多了,左邻右舍都提前会把自家屋子收拾干净,土炕烧热,茶水备好,用自家里最新的被褥给亲戚用,大家唯恐把亲戚慢待了。各家媳妇亲手做一件衣服、一双鞋或一床被子,或用自家平时攒的羊毛织一件毛衣、毛裤或亲手绣一对绣花枕套、一双鞋垫等作为礼物送给主人,前去祝寿的人按辈份大小凑份子钱请有名望的人根据主人功绩为主人写几幅屏文或题写一块牌匾及贺帐之类作为贺礼,很有讲究。朴实的乡风乡俗、浓浓的亲情,回想起来有情有义有味也很甜。
大年三十一过,正月里最忙的事就是走亲戚或参加乡邻婚嫁、寿宴的事,平时大家都忙,外出务工的人也多,一般趁着过年团聚,就热热闹闹地把这些喜庆的事集中办了。小时候从正月初二到十五,跟着家里大人走遍了舅舅家、姑姑家、姨妈家等,每到一家不仅能吃到平时难见的点心、饼干、水果等,还可收到意外的一两元压岁钱,所以去亲戚家弟兄们都争着去,无论多远,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就是半夜打着手电筒回到家里也从来不觉得累,很开心。根本不象现在家家门前通了柏油路,大部分村民都和城里人一样有了私家车,出门很方便。
自到外地工作后,多年就没回老家过年了,但一到年节,那种莫名的乡愁油然而生。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家乡的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年味已注入不少城市的味道,时过境迁,但我仍然留恋小时候过年那纯朴、乡土气息浓郁、温暖的年味和开心忘怀的岁月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