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儿童心灵
促进心理健康
水城幼儿园集团园心理健康宣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识别——
1.咬指甲、吮吸指甲
咬指甲一般都是无意识行为,是口欲期的一种延续,是缓解紧张、分散注意力的一种不良习惯。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东西,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敌对情绪等,根源可能是被关注不够,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遭到指责训斥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成为激发性刺激因素。
2.焦虑
焦虑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却突然心情烦躁,这多是由于对于某事或某物感到恐惧所致。一般来说,容易感到焦虑的儿童常是缺乏自信心,并且对于外界过于敏感,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受到嘲笑。
3.多动
具体表现:活动多、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做事不分场合。不计后果、学习困难等。
形成原因:在注意力形成的婴儿时期,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破坏了孩子专注力的形成;由于年龄原因孩子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对某些食物不感兴趣,成人的要求与孩子的能力之间差异太大都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耐心倾听,放下“身段”。
4.攻击
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人东西等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形成原因:欲望得不到满足。
5.口吃
形成原因:遗传、模仿、突然刺激,成人要求过急,孩子发音或吐字不准时,成人急于矫正而经常打断孩子说话,心里产生压力,一说话就紧张,害怕说错。
6.鸵鸟行为
行为表现:胆小、犹豫、遇到困难就躲避等退缩行为。
形成原因:先天适应能力差,不愿接触人,不爱活动;后天抚育不当,过分溺爱、照顾,孩子难以适应时就会采取逃避方式,遭遇重大心理创伤或精神刺激后产生退缩逃避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做——
耐心倾听幼儿,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来对待孩子,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家长应该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作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如果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家长不要怪罪孩子软弱、胆小,而要让孩子知道,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大人们也会有类似的情绪,从而鼓励孩子学习接纳自己的坏情绪。
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平时多去发现孩子优秀品格的表现。
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交往与沟通、分享与合作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作为家长,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释放消极的情绪,培养自信心,发展兴趣爱好,提升交往能力。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科学应对,远离焦虑。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融在生活 尚健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