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能实现师生同乐?
据媒体报道,近日郑州一名年仅23岁的女教师轻生,她留下遗书称,除了教学任务,她疲于应对各式各样的检查、活动,这样的处境让她崩溃。这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中小学教师被非教学任务所累的问题再次引起热议。
虽然这两个事件是彼此孤立的,但我们放到一起看,不禁发问:为什么老师不幸福,学生也不快乐?这样的现象有多普遍?这一期,我为大家找到了这些信源:
信源:新华社、新乡土
近期,多家媒体在报道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的现象时,引用了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据新华社9月28日《代收费、点赞投票、清点牲畜······部分中小学教师被非教学任务所累》报道,该课题组在湖北、湖南、河南、甘肃和贵州等地农村开展专题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承担大量非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还包括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诈、普法、动员学生家长打疫苗等任务,其他政府部门的大量创建类工作也借助学校来完成。
小源没有找到该研究的原始论文,但是据聚焦三农问题的公众号“乡知乡见”介绍,过去20年,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组织数千人次,在全国近1,000个村庄开展调研,累计驻村超过10万个工作日,近距离观察乡村变化。在理论研究之外,以随笔和政策报告的形式将一线情况记录下来,部分编辑为内部报告《田野来风》,其中有一些也发布在公众号“新乡土”上。
小源在“新乡土”上找到了两篇文章,内容涉及了新华社9月28日的有关报道。《不要让形式主义榨干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热忱》一文讨论了乡村教育位于教育体系的最低层级,却是受形式主义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形式主义对乡村教育的侵入,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师的负担,以及乡村教育体系的负担。有一位受访校长说:“现在只有畜牧局没进学校,其他所有单位都进了学校。”
《基层教师“累死”在防溺水的形式主义工作中》一文介绍了全国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都在头疼学生的防溺水工作,任务一年比一年重,这成为形式主义工作的重灾区。
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四名学者于2021年在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通过对2002至2019年间的51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测量13,600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报告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描绘了这18年间我国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教师主观幸福感随年代的整体变化而变化,主观幸福感均值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这显示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在逐年下降;而且与高校教师相比,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幅度更大。
研究认为,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可能与其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增大、社会联结弱化、社会威胁增加有关。另外,社会经济条件指标(居民消费水平、房价与老年抚养比)、社会指标(家庭规模数、离婚率和城镇化水平)和社会威胁指标(犯罪率)的变化均能预测教师主观幸福感。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民主促进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提案指出,为减轻教师负担,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依据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是教师负担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很多教师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压力。具体包括:
中小学教师仍被安排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如安全管理工作、各类电子表格填报、关注各种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资源平台以完成各种不同的点赞、打卡、转发工作。
课后服务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内容。“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5+2”模式要求学校每周5天要提供每天2小时的课后服务,使得教师的工作时间随之延长。
家长对教育非理性过度期待,加重教师负担。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减少,造成家长心理焦虑和心理恐慌,教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来自家长的疑问、焦虑和不解,甚至还要忍受个别家长的无理取闹,造成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
针对上述问题,提案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健全教师负担管理机制,优化课后服务师资供给机制;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建立监督机构,对教师减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学校加强面向家庭的教育政策、理念宣传。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并非新现象,早在2019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就对此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在1,908名受访的中小学生家长中,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的占比为75.2%,直言“非常普遍”的占比19.1%。这种现象在小学更为突出(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
另外,二线城市最为普遍(77.6%),其次为一线城市(74.5%)。而关于学校课间纪律的规定中,最常见的三个是: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58.0%)、不准出教学楼(46.1%)、不准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45.0%)。
关于“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出现的原因,59.5%的受访家长归因于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59.1%的受访家长认为最初是因为空气不好,学校让学生减少外出,后来成了习惯;54.7%的受访家长认为是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对于转变“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49.4%的受访家长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
11月3日,澎湃美数课综合整理了《小学生课间游戏的代际变迁研究》(2013年)、《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分析》(2005年)两篇研究论文和若干篇媒体报道,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了小学生课间活动的代际变化、各地一些学校对课间十分钟的保障举措。
文章介绍,中小学课间出现被禁止玩耍的现象至少已有十年,据澎湃新闻的不完全统计,至少在北京、上海、河南、河北、浙江、福建、内蒙古多地,有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课间活动作出过限制。
文章对比了“70后”和“90后”在小学阶段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指出“70 后”在小学参与课间游戏的比例很高,有83%的受访者会在课间参与游戏;有61%的受访者会参与有一定游戏性质的追逐打闹;而59%的受访者在课间会上厕所、收拾课桌。
与“70后”相比,“90后”则明显安静了不少。他们更多选择自娱自乐、交流谈心、处理上节课作业或预习这些较为静态的方式,度过课间十分钟。
此外,在《小学生课间游戏的代际变迁研究》一文中,作者徐婷婷对“00后”的课间游戏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课间游戏时间严重缩水,拖堂和提前打响的预备铃让课间只剩下两分半钟;课间活动多限于教室内部,甚至于自己的座位范围内。
中国儿童中心于2022年6月刊登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三位学者联合发表的《2010-2019年中国儿童体质发展报告》。该项研究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9年三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27个民族的7至18岁学生共计1,063,300人,发现全国7至18岁儿童:
柔韧素质出现好转: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总体先下降后上升,其中男生及各年龄段均与总体趋势相同,而女生持续改善;
下肢爆发力全面下降: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持续下降,男、女生和各年龄段都与总体呈现相同趋势;
速度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50米跑平均成绩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男生及7-12岁小学生均与总体趋势相同,女生及13-15岁中学生持续改善;
力量素质方面,女生和小学男生有所提高,但中学男生持续下降;
耐力素质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但中学生有所提高。
三位学者从政府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分析了儿童体质变化的原因。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儿童体质。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多位学者同样使用了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来分析2019年中国9-18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困扰流行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10月第44卷第10期。
研究发现,2019年9-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困扰率较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随年龄升高的增长趋势显著;
女性和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困扰更加严重;
存在地区差异,乡村地区和中低人均GDP水平省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困扰更加严重;城市地区和中高及高人均GDP水平省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困扰程度较低。
具体而言,儿童青少年K10(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评分和高心理困扰流行情况分别为:
2019年中国9-18岁儿童青少年K10评分为21.5±9.2,高心理困扰率为31.6%;
9-、13-、16-18岁儿童青少年的高心理困扰率分别为22.3%、35.9%和38.8%;
男生和女生的高心理困扰率分别为30.6%和32.7%;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的高心理困扰率分别为30.0%和33.3%。
想为您的机构量身定制一份收集前沿信息的自动简报吗?欢迎了解搜信源的企业服务“定制式源简报”,并预约演示👇。
探索更多搜信源提供的个人产品与服务👇
免费订阅搜信源邮件推送,让您不再因平台算法而错过优质内容,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往期文章
“克强指数”如果统计到今天是什么样?| 搜信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