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持“一一二五六五”基本工作思路,着力在工业强市、金融兴市、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安全发展七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新篇章。
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聚焦强体系、促创新、优生态,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化数转智改,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智能化改造,开展产业集群提质行动,持续深化实化“链长制”,推动现有企业扩张;加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强化前沿成果应用,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聚力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加力科技创新增势赋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人才支撑;加力产业生态完善提升,加快建设中外高技术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产业园等园区,深入推进“我为企业找订单”,促进企业供需精准对接,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企业,增强企业家归属感。
要坚定不移推进金融兴市,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抢抓国家一揽子金融政策机遇,不断提高融资便利度和供给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创新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网点、资金和服务“三下沉”,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不断推进信贷增量扩面;加快对接资本市场,深挖优质上市资源,搭建良性有序上市梯队;全力防范金融风险,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全力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坚持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切实筑牢稳增长的坚实支撑。不断提高投资效益,精准配置要素资源,完善项目招引落地共享机制,精准招引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大力提振消费市场,落实“两新”政策加力扩围要求,把更多消费品纳入支持范围,激发电商消费潜能,聚力打造高品质住宅,健全消费投诉快速甄别、快速执法、快速回应机制,落实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要求,开展服务业增量提质行动;要全面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现代花卉创新突破,推动商贸物流活跃升级,推动医养健康和中医药互促共进。
要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全力释放县域发展活力。最大限度用活改革红利,增创开放优势,全面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动内外循环更加高效顺畅。更大力度推动改革,统筹落实好经济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进“市域通办通取”等重点改革工作,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更大力度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鼓励进出口企业申请国际认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开展“外资突破攻坚年”行动,力促外资稳存量、扩增量。
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拓展创新“三个模式”,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持续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开展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着力抓好种业振兴,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争创全省农资流通服务示范县;持续推动和美乡村全面提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收官战,加快建设弥水花韵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持续推动乡村治理多元共进,坚持共治共享,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推动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要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市人民。倾力抓好民生社会事业,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全力保障就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强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参保扩容提质行动,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公共空间规范提升,持续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聚力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延伸文明实践阵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开放包容度,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要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把底线思维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织密夯实安全防线,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巩固加强社会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深化社会稳定隐患专项整治;全域优化生态环境,抓实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加强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深化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