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日出》,永泰“首富”的馈赠|三泰书香·尚读VOL.34

政务   2024-11-17 14:36   福建  


近日,睽违三年的“李子柒”,翩然复归,引发各大平台疯狂报道,连央媒都下场为她开访谈直播,品牌传播力可见一斑,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乡土文化、非遗题材在短视频领域的紧俏度。今天本文要介绍的《日落日出》正是此类题材。



作者简介:

陈家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福建省永泰县政协主席。出生于该县梧桐镇盘洋村世代务农的贫穷人家。高中毕业,五试不第——当医生的梦想彻底破灭,种过田、打过工、烧过炭。偶遇本省招干考试,改变了身份——仅仅是身份,惦的依然是农村,想的依然是农民,写的依然是农事。公务之余,陪伴家人、读书、省思、习作。主要作品有农事散文集《日落日出》与长篇行孝日记《将心比心》。文学作品多次获奖。


      有人喜欢“李子柒”镜头里的诗意雅致,也有人喜欢《乡村里的中国》的灰暗沉郁,该片的农民形象,更多的是干裂的指甲、黝黑的皮肤、佝偻的身躯、饱经风霜的灰头土脸......主角山东农民杜深忠一段话直戳人心:“实际上我一开始对这片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这个土地不养人,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要来得血淋淋!”

与前两者相比,永泰籍作家陈家恬的《日落日出》农耕记忆散文,则将诗意与辛劳做了巧妙的中和,他写农事也写人心,不讳言农村的困苦艰难,又不乏诗意的田园表达,同时还有充满哲学意味的人生思考,尤其是本地童谣、俚语、谚语的灵活运用,更是让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淡咸微甜的“菜脯”味,余韵悠长。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全书虽有31万字,37类农事,但每篇自成体系,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意撷取喜欢的篇章阅读,不必顾虑前后章节的连贯性。

该书具有极丰富的农耕文化元素,堪称农业县永泰的“首富”,甚或称之“中国南方农事博物馆”(福建省作协原主席陈章武语)也不为过。书中画面感十足的文句,读来如临其境,让人不由自主在脑海中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原乡”。




作为基层干部,远学近学,最可学的是《日落日出》;千读本万读本必选的读本是《日落日出》。阅读此书,可探问学之道,可探为人之道,可探处事之道。

2011年金秋10月,该书经由作家出版社为其出版发行,第一版就印了5万册。2012年5月、10月又陆续推出了第二版、第三版……开创了当代文学散文专著再版之最,众多专业文学评论家、作家如何建明、陈忠实、谢冕、孙绍振等给予高度评价。



2024年,此书问世距今已13载,仍是经久不衰,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愈来愈多,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枕边书。因求购此书的读者太多,10月,作者又奉献历时十年润色的精品——第四版《日落日出》,让读者们的惦记有了着落。

在纸质阅读日渐式微的今天,此书为何还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




乡村工作者的“扫盲”读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代乡村,文盲几乎没有了,但是“农盲”和“半农盲”却越来越多,农民的思维习惯、文化性格、情感逻辑,农民思考问题的方式、内心的利益关切,很多初来乍到的乡村工作者一无所知,在此情况下,阅读《日落日出》无疑是最便捷的“扫盲”途径。

全书围绕着农事书写农村生活,有很多农活不只是山外人没见过,甚至于永泰本地年轻人听都未听闻过,在《日落日出》中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谢冕这样评价“我发现,他是一个有心人,他的工作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学写作,而是包含着文学特质的类似文化考古的开掘和留存。”




如《田园将芜》里,他描写父亲运用现今已罕见的苏州码记录柑橘种植、头季和再生季水稻收成等的收支账目,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他一一翻译成简明易懂的效益分析表。而后得出结论——

“农民最讲实惠,种田追求效益。...倘若管好若干农资企业,把天女散花式的各种补贴集中起来,直接补给他们,以调节农资价格,让种田有利可图——只要能与外出打工的收入旗鼓相当,也许就不会有太多的抛荒”

“工钱,工钱,有工就有钱”“只有人,只有充满活力的劳动者,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假如每个乡村工作者都有这种巧心去调研、记录、分析,则未来的乡村建设无疑会更接地气、更得人心、更行稳致远。


▲《起厝》杵夯土墙


▲《番薯啊,番薯》过滤地瓜粉浆


▲《油茶香》烘焙茶籽


研学教育的乡土教材


《日落日出》里引用的文学经典囊括古今中外,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叩问历史,拨动心弦,无论是自然研学教育还是写作训练,都是优秀的素材范本。通过这本书,很多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的植物、鸟类、农具以及农活等都有了具象化的汉字表达。与刷短视频的被动接受不同,阅读此书,会让人不自觉主动加入自己的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瓦道》做瓦


他坦言,自己写作没有诀窍,唯有靠日常的点滴积累,及时将各种信息归类存档,形成可随时查阅的电子化“聚宝盆”,因此,我们称他为永泰“首富”,再没人比他有如此的坚持,几十年间,将阅读、看书、思考、习作看成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修行。


▲《柿子趣》削柿皮


当下绿色农业热门的关键词如自然农法、生态堆肥以及绿色种植等,在本书里都有提及,并不新鲜。由此可见,今天的种地技术,并不是一直在进步,某种程度上是在退步。

比如《种瓜》

“母亲常说,锄头嘴吐黄金,春一锄头,秋一钵头。我喜欢那‘一锄头,更渴望那‘一钵头’。其实有的收成是指日可待的,无需漫长的等待,比如丝瓜,便是春种夏收”......

“树大招风,苗嫩惹虫,向来如此,黄虫是丝瓜的头号敌人,嫩叶被打开许多天窗。好在丝瓜亦能忍受它们的侵害。丝瓜苗奋发向上,初生的瓜秧,用它灵敏、轻盈的卷须,络着插在身边的竹子上,几度攀爬,几度滑落,但它凭借卷须的反复缠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到顶,像一只飞累的蜻蜓栖息在那里,四处张望”。

这种近似《植物世界》纪录片的即视感,对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写作技能都是最鲜活的教材。



治愈焦虑的心灵读本



▲《奇异的埔李》李干


农村里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生存、生产、生活,规律而有秩序,节奏踏实而不紧慌,与近乎直线频率的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度竞争的城市“内卷”生活轨道单一,是现代精神疾病的主要诱因,而书中近乎白描的乡村生活,鲜活生动,让读者的精神向往有了皈依。将《日落日出》当成枕边书,可让困顿的灵魂有暂时的栖息之所,现实中的困惑迷茫也可在目之所及的只言片语中找到答案。

“为了终极的幸福,你应该到田间来劳动。”对于这样的建议,不论是出自文人笔下,还是农人之口,我都深深赞同。......唯有劳动或工作,才使流动的生命留些可回望的印痕,可度量的价值或意义,否则就是孤舟独泛,白来空往,了无踪迹。

性本爱丘山的我现在就想,退休之后,固然不可能像中国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那样率领学生,穿粗布衣服,打草鞋、织草席,简单生活,提倡贤者与民同耕同食,呼吁人人参加劳动,但至少要找个幽静的地方——那里有山、山上有树、树上有鸟;那里有溪,溪里有水,水里有鱼;那里有地、地里有土,可耕可种......建一座小木屋,享受亦耕亦读的生活。....夜坐厝里,汲泉煮茗,看看闲书,写写闲文。”


▲《五访梅花》梅花盛开


在《日落日出》中,特殊年代的经历,虽然让作者吃尽了苦头,可是我们仍能在笔端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他的深情他的睿智他的风趣,都静静流淌在温暖的文字里,在新常态下的社会语境中,建构起人们对乡村“新情感结构”以及对当下乡村发展的反思,这或许才是《日落日出》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吧!




来源:奋培到村
编辑:程晓洁
校对:林丽霞 罗晶
审核:郑林军
监制:朱德灿
投稿邮箱:ytxw110@163.com


免责声明

1、凡本号有标注“出品:永泰县融媒体中心”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永泰县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获授权的媒体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大美永泰”,违者本号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号转载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号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大美永泰”,本号将依法追究责任。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大美永泰
发布永泰新闻,传播永泰声音;展现永泰发展,树立永泰形象;开辟互动空间,服务民生大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