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学院科研团队博士后引进简章

教育   2024-11-21 22:33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立的航空学院之一,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是谱写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中坚力量。培养了以“20家族”总设计师杨伟、唐长红、邓景辉和“民机总师”陈勇、韩克岑、陈迎春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杰出毕业生,被誉为“飞行器总设计师的摇篮”。


一流师资

陈一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

飞豹总设计师

于起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验力学专家

唐长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运-20总设计师

杨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歼-20总设计师

郑晓静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力学专家

周又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力学专家

夏克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力学专家


学院形成了以两院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现有两院院士7人(含外聘),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5人,陕西省及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1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一流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双一流”建设学科,A+学科,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二

飞行器设计与系统工程

航宇结构与制造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

人机环境与数智融合

力学

B+学科,学校“3+2”学科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空气动力学

航空器结构与适航技术

生物力学


一流科研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三大奖10项,“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到款累计超过8亿元,牵头千万级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资助116项,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类项目3项。

西工大魅影团队研制的太阳能WiFi无人机

西工大仿生飞行器团队研制的“信鸽”

航空学院师生研制的翼身融合飞行器


一流平台

学院拥有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单位)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飞行力学与气动优化设计数智化研究所、可靠性与运行支持工程研究所等14个院级研究所。

国内首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

亚洲最大低速翼型风洞


一流教学成果

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


一流团队

航空噪声团队

团队负责人

周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

团队简介

团队主要从事噪声预测与控制、仿生材料结构设计、声学超材料等研究。发表包括《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Nano Energy》《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Composite Structures》等国际一流期刊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成果牵头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加强技术领域基金、中国船舶、航空工业等各类振动噪声项目20余项。任《航空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陕西省振动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气动声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噪声分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协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商飞大飞机噪声研究与控制联合实验室委员等。

团队研究方向

航空飞行器噪声预测与降噪设计、新型降噪材料与结构设计、未来低噪声飞行器开发。

博士后岗位描述

针对航空装备开展噪声预计与降噪设计,参与团队国家级项目与科研院所相关项目的研发,协助团队日常运行。

博士后申请条件

(1)航宇、力学、材料、机械等相关专业背景,振动噪声与气动噪声等方向优先;

(2)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毕业,年龄35周岁以下;

(4)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强烈意愿且责任感强。

博士后岗位待遇

(1)工资和福利待遇按照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团队每年补贴5万元以上。出站考核优异者可以申请学校相应教学科研教师岗位;

(2)课题组为入职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与出国访问机会,鼓励并协助申报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新计划和陕西省博士后科研资助等研究课题。

航空装备智能运维研究室(IMLAB)

团队负责人

李永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

团队简介

团队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由李永波教授指导。实验室配备复杂装备实验测试设备、数据采集软硬件、数据分析与计算平台等,为本团队的理论验证和实验开发提供支持,实验室平台可供博士后进行实验研究。

团队研究方向

(1)从事航空装备数字孪生、智能感知、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

(2)构建故障智能感知-预警诊断-故障切除知识体系,保障装备的高可靠运行。

博士后岗位描述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保持身心健康,未出现教师伦理或行为问题、实验室安全或机密信息泄露事件;

(2)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取得一定代表性科研成果;

(3)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公共服务。

博士后申请条件

(1)专业要求:准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完成机械工程、航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与生产工程专业的学位;

(2)研究方向:健康监测;智能传感;数字孪生;机械系统与信号处理;

(3)岗位要求:博士后研究人员应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博士学位应在最近三年内获得;博士后研究人员年龄应不超过35岁。

博士后岗位待遇

(1)除学校提供的待遇外,团队将为博士后提供充足科研经费支持和个人奖励经费,累计年收入不低于35万。同时,包括对其研究的指导与讨论、研究材料、讲座、会议支持、SCI论文的撰写与审阅等;

(2)团队还为博士后提供实验设备,以便其开展研究。


联系人:赵毓梅 / 朱兵

联系电话:029-88493671  029-88460479

邮箱:zhaoym@nwpu.edu.cn

学院网址:https://hangkong.nwpu.edu.cn

 

编辑:李杭骏

责编:田尧 牛翔

审核:索涛

空院微视野
我们要做有深度,有态度的校园新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