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毛主席的一句话让陈锡联“夺”叶剑英军权的传言烟消云散。
这个传言来源于中共中央于1976年2月发出的1号文件,文件内容有两条,一是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二是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众所周知,在这之前,军委工作一直由叶剑英负责,自1号文件发出后,叶帅便没有介入军队之中的事情。因此人云亦云,才有陈锡联“夺”叶剑英军权一事。
其实这个任命也是通过中央商讨的,当时周恩来逝世不久,毛主席也病重在身,叶剑英更是抽不开身,因此毛主席才让陈锡联担任该职。
按主席的说法,三军指挥权之所以交给了陈锡联,是因为他既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是军委常委。当时除了陈锡联,还有王洪文、张春桥等人也有这样的身份,毛主席几经权衡,最后决定用陈锡联,也就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
两个月后,叶剑英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此时的陈锡联依然掌握军权,但他每到军队有重大事情,都会及时与叶剑英沟通。
可能是长时间掌握军权,依旧有人在背后舆论,邓小平每次都替他解围:“陈锡联没有野心!”
1980年,陈锡联辞去一切领导职务。
那么陈锡联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何能让毛主席在临终前将军权交给他?邓小平又为何多次替他解围?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陈锡联将军的传奇事迹,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开国上将陈锡联——将军装
1915年1月4日,湖北红安县高桥陡山彭家村,一对农民夫妇生下一子,取名陈锡廉(因参军时士兵登记成陈锡联,而他自己也不识字,便一直沿用下来)。父亲陈永厚如愿以偿,陈锡联上面是两个姐姐,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儿子就是希望。
原本家庭还算过得去,可是在陈锡联3岁那年,陈永厚去世,母亲一人要带3个孩子,想想都是极苦的。为了让大家吃饱,母亲起早贪黑,可陈锡联读书的愿望还是没能实现。他八岁那年便被送去地主家放牛,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陈锡联每次放牛都把牛喂得饱饱的,不敢有丝毫怠慢。
可即使如此,地主还是对他拳打脚踢,经常欺凌他,不给饭吃。有一次放牛回来,扫完地因为没摆好扫帚,扫帚倒在地上,正好打破了猫碗。地主见状,罚他晚上不许吃饭,此时的他已经一整天没吃饭了,夜里饿着肚子回家,跑到母亲怀里大哭。
此后,陈锡联认为,就算天大的事情也要吃饭,他开始学会动脑,既然放牛吃不饱饭,那就趁有空的时候种点地,搞些菜吃。还趁放牛的时候去抓鱼,自己编了一个厚厚的草垫子,放在水上,然后跳进水里用手和脚打水,受到惊吓的鱼儿有的跳到草垫子上,他立刻将鱼抓住,然后用火烤着吃,有多的鱼就带回家给母亲。
一天,陈锡联正在放牛,突然肚子痛疼难忍,在地上打滚,这一幕被地主儿子看见,他以为陈锡联在偷懒玩耍,拿起棍子就是一顿暴打。这一夜,陈锡联并没有回家,在牛棚里,全身是伤,怎么都睡不着。半夜,他猛地爬起来,连夜跑到离家4里多的肖家寺,原来他早在前些日就已经得知肖家寺驻扎着红十一军三十一师。
这一年他才13岁,直到晚年,陈锡联对此记忆犹新,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选择,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参军的想法并不是一时的,早在两年前,村里成立了农会,他便参加了童子团,专门负责送信、贴标语,后来还参加少先队,当了队长。“黄麻起义”后,他参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只是母亲多次不同意才作罢,可这一次,他受够了欺凌,无论如何也要翻身。
来到肖家寺的当晚,他便要求参加红军,当时的队长是詹才芳,看着他幼小的身躯,却透露着坚毅的目光和神情,詹才芳拿来一支步枪,放到陈锡联身旁,笑着说:“人都还没有枪高,怎么当红军?再养一年再来吧!”说完便回房了。
詹才芳中将
翌日,詹才芳带着部队行走了50多里地,正当他准备休息时,陈锡联再一次跑到他跟前,故意放大声音说着:“队长,我要参加红军!”詹才芳这才明白,原来这小子竟跟着部队走了50多里地,难以置信。
“你为什么一定要当红军?”这是当年农民参军时负责人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我8岁给地主放牛,6年了,整整挨了6年打,我再也不想过这种日子,我知道你们专门打土豪地主,帮助穷人,所以我要参加!”说话间,陈锡联一把扯开了自己破旧的衣服,露出了满身伤痕。
看着眼眶湿润却未有半滴眼泪落下的稚嫩少年,沉默许久,詹才芳缓缓的说道:“好孩子!你是个汉子,我想留你,可你实在有点小,要不这样,你先回去,明年我一定来接你,决不食言!”
数日后,陈锡联被送回家中,母亲这几天都寝食难安,自儿子离家后,她便猜测是去参军,果不其然。在之后的日子,每每入睡,都要用绳子绑在陈锡联的脚上,另一端则系在自己手指,稍有动静,就急忙爬起来看。
1929年,在家盼了一年的陈锡联,终于看到詹才芳的队伍,这天,他趁母亲在干农活,自己偷偷躲起来。傍晚,母亲回来时见儿子不在家,急忙点起火把四处呼喊。陈锡联则躲在山里远远的看着母亲,为了看这一眼,他等了足足一个下午,然后一抹泪,便一路跑到詹才芳的队伍。
殊不知,与母亲这一别竟是20年。
初入队伍,陈锡联便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勇猛,一路晋升。1933年,陈锡联担任了第30团一营政委,却已经是有名的人了。
当年,蒋介石派60000人对川陕苏区进行围攻,陈锡联奉命打伏击,他率领部队趁天黑做好埋伏,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俘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年7月,红四方面军整编,陈锡联一举晋升团政委。
年轻时的陈锡联
对川陕苏区的围攻不见成效,蒋介石大为光火,立刻任命四川军阀刘湘,集结20万兵力进行六路围攻,而陈锡联接到的任务是坚守火峰山。
在火峰山几次将敌人打退,便率部下山侦察敌情,只见士兵们刚下山就退了回来,边退边喊:“不得了啦!‘神兵’来了……。”
陈锡联走近一看,这些四川兵,一个个手拿大刀,脸上和身上涂满油彩,打扮成吓人模样,高喊“刀枪不入。”
陈锡联一眼便看明白,这也就吓吓新兵,川军的这种惯用伎俩,陈锡联早有耳闻,只是未曾见过,如今初见,也不过如此。随后他率兵拿起机枪,对着这些“神兵”射击,把他们打的四处逃窜。
因为大意,没有闪,自己右肩被一颗子弹打中,顿时鲜血直流,警卫员欲将他抬回去,他却始终坚持指挥作战,士兵们见政委如如此勇猛,一个个奋勇当先,重创川军。
随着红军长征的帷幕被拉开,陈锡联便再也没停过,一直在战场上与国军厮杀,当时在队伍里要提到“小钢炮”三个字,基本上都知道是陈锡联的名号。
“小钢炮”的名号绝不是徒有虚名。
有一次在战斗中左手拇指受伤,因为包扎不慎,血液不流通,导致坏死,成了黑色。陈锡联没有选择去就医,而是当即喝了一口酒,喷在刀上,手起刀落,将左手拇指砍断。与陈锡联接触多的同志都知道,他的左手拇指始终是少了一截的。
再有一次腰部受伤,护士换药时,陈锡联见没有血流出,非常纳闷,按常理来说,有伤口怎么会不流血?随后便让警卫员将他高抬,让伤口朝下,不一会儿,腹腔中便有鲜血流出,陈锡联笑道:“幸亏自己有经验,不然这血在肚子里,还不把人胀死!”
这绝对的铁血硬汉!
陈锡联战前动员
硬汉也有累垮的一天,由于疲劳过度,陈锡联患上了伤寒病,持续高烧不退,呕吐腹泻,头发更是大把大把的掉,十几天的时间,整个人都变了样,直到后来找到一位老中医才慢慢调整回来。
带着伤病,翻雪山过草地,还要指挥作战,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好在最终顺利会师。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事变爆发,逼蒋抗日,消息传到红军,大家兴奋不已:“这下好了,不用再打内战了!”
1937年8月,自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日,我军组建129师,陈锡联担任该师385旅769团团长,这一年,他才23岁。23岁当团长,换作今日,想都不敢想,可在当时,这个年纪还有比陈锡联军职更高的将领。
正是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将动荡不堪、面临深渊的中国硬生生的拉了回来。
原本参军是为了打土豪,不过穷日子,可此时,陈锡联一心只想国家崛起,从此不再受欺辱。
此后,他带着769团2900余人与日军作战,129师师长刘伯承当即给他下令,让他在崞县(今山西原平)东北侧面袭击从雁门关向忻口前进的日军。
自从跟了刘伯承,陈锡联作战指挥技术越来越高超。这与刘伯承的细心教导是有关系的,大到如何运筹帷幄,小到如何戴防毒面具,都一一教会。红军时期,陈锡联比较年轻,打仗时很少注意地形,也不看沙盘,这些刘伯承都一一讲解,亲自演示。
而这次侧击日军,是129师抗日的第一枪,陈锡联发自内心的要打好这一仗。
10月,陈锡联勘察地形后,准备在忻口到大同公路的东侧伏击日军,埋伏期间,发现这一带不断有日军的运输车经过,还时不时的有飞机飞过。
敏锐的他,立刻分析飞机起飞的地点,很有可能是在阳明堡,机场自然就在周围。随后,他带着两个营长跑到山头观望,确实如他所料,机场就在阳明堡以南位置,可以清楚的看见一排排飞机整装待发。
10月19日,陈锡联让所有参战人员轻装上阵,准备夜袭阳明堡。夜里,悄无声息,士兵们小心翼翼的将一捆捆炸弹放进了飞机里面,顷刻间,飞机悉数被毁,火光四射。
日军得知后立刻派兵反扑,在与日军战斗过程中,跟随陈锡联的营长赵崇德不幸牺牲,因为日军增援不断赶来,陈锡联下令按照原计划撤退。
战后,据统计共炸毁日军战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我军伤亡30余人。期间有一个副团长向徐向前汇报,要求检讨。
徐向前大笑:“这还要检讨?我得立马给你们请功啊!”
刘伯承等人得知后称赞:“769团打得漂亮!”
彭德怀接到报告竟然与干部们算起了账,他说“这一架飞机得值多少钱啊?能买多少小米,这些小米能让多少人吃一年。”
陈锡联果然不负所望,在晋中抗战前线,首战便出其不意,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一战成名。
当时在整个太行山,无人不知陈锡联,当地群众还编成歌谣传唱:
万里长城万里长,
雁门关下古战场;
阳明堡里一把火,
鬼子飞机一扫光。
在信息不流通的年代,能够万人传扬,陈锡联自己都觉得惊讶,这些消息一开始传到国民党军队,他们还不信,满脸不屑的说道:“就凭他们手里的破烂家伙,能打日本的飞机?”
为了验证此事真假,他们还特地派人从太原飞到阳明堡在空中侦察,结果发现阳明堡一片狼藉,这才相信。蒋介石得知,给769团发了奖金,登了报纸。
报纸上的消息传到家乡,有人拿着报纸找到陈锡联的母亲,母亲看着儿子的模样,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静,不停地哽咽着喊道:“锡联,娘好想你啊!”随后陈母让人写信给儿子,虽然不知道地址,可陈母认为寄到129师儿子肯定能收到。
这封信确实收到了,可却是在半年后,当陈锡联看着家母的来信,眼泪再也止不住,热泪涟涟,这可是他多年来唯一收到家人的来信,这些年因为战事,根本无法探望母亲。
这一战不仅对陈锡联意义非凡(得知母亲平安),对整个晋北战场也作出了重大贡献。要知道阳明堡机场上的飞机,原本是日军用来控制晋北战场的,如今失去了空中优势,国共前线士兵无不为之兴奋,没有空军给日本作掩护,这战好打多了。
邓小平也当面夸赞陈锡联:“你能打仗,是个将才!”
此后,在抗日战场上,都能看到陈锡联的身影,他先后指挥光阳伏击战,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领导下,陈锡联进步神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重用,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
邓小平评价陈锡联时这样说:“他是个很讲学习的人。”
从参军之后,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请教了许多战友,用石子、木棍在地上学习写字,认字之后还经常看书读报纸,有人说,如果陈锡联读过书,定会有更高的作为。
1945年6月,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太行纵队政委。虽说抗战胜利,但陈锡联预感国共内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当年在抗日战场,国民党就出现了反共高潮,他还率领385团与国军激战,一举歼灭国民党6400余人。
果不其然,重庆和谈之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内战爆发。
陈锡联迅速投入战斗,31岁的他便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尤其是在羊山集战斗中,全歼了蒋介石嫡系部队66师,为挺进中原打下了基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集结20万兵力对其进行“围剿”,敌我力量悬殊,邓小平认为应该分兵突围,主要是大别山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再者考虑到刘伯承年纪大了,便安排他带着机关部队前往淮河以北,在外线作战。
而邓小平则带领二纵陈再道、三纵陈锡联以及六纵王近山在内线作战,多年后,陈锡联非常自豪的说:“小平同志能让我留下来多背一些敌人,是对我的信任!”
正如邓小平在晚年时称:“你们可能没注意到,二野的每一次作战,具体指挥的人都是各纵队司令员,期间好几个战斗都是陈锡联指挥的……。”
“好几个”便是对陈锡联的肯定。
尤其是淮海战役中,陈锡联更是担当大任,统一指挥了中原野战军一纵、三纵以及华东野战军13纵所组成的西集团,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12000余人,整整激战一夜,后来军史专家称这一战是淮海战役中画龙点睛之笔。
能够指挥如此大的集团军,这是陈锡联梦寐以求的,正如他晚年时说:“哪个将军不想独当一面?问题是上级能否给你这个机会,而这个机会,是小平同志给的,感谢小平。”
陈锡联(右)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大家迎来了一个新中国,陈锡联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传扬的陈司令,他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
不进则退,永远都没有停留原地一说,陈锡联刚参加红军那会儿,负责缴获了大量工厂的银元、金条和金砖。将“战利品”运回根据地时,他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有一天晚上睡觉,发现床晃动了,便拿了几块金砖将床铺垫平。
第二天一大早,李先念进屋,看到床下的金砖惊讶道:“这么贵重的东西你怎么不上缴?还在床下藏着?”
“这些铜块有什么好藏的,有好多都被我直接扔到粪坑里去了!”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可是金砖啊!”
事后,陈锡联赶紧叫人,一同去粪坑将金砖捞了起来,和自己屋里的金砖一起上缴。
这件事,可没少让他出“洋相”。
不仅如此,有一次缴获一支派克钢笔,他知道是写字用的,可怎么都写不出来字,结果指导员跟他说“这钢笔只有灌进墨水才能写字啊!”这句话让陈锡联着实尴尬。
此后,陈锡联一直认为自己学识肤浅,如果将来要带好兵打好仗,就必须努力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陈锡联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6个字。
1955年9月,在中南海举行的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上,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锡联上将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陈锡联便将目光投在了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上,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那时候国内面临着巨大压力,毛主席等领导班子一直认为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可当时谁来掌舵炮兵,一时间难以决定,会议上,毛主席笑着说道:“红四方面军不是有个‘小钢炮’陈锡联嘛!我看他搞炮兵就是内行!”
同年10月20日,陈锡联赴任,他接手的摊子可以说是相当难收拾的,国内面临着蒋介石不断派兵骚扰的压力,国外还要考虑向朝鲜输送炮兵。可当时中国只有6个高炮团,兵力和任务配比完全不同。
随后他向上级提出要求,从其他军区调集做最优秀的步兵师,用以组建炮兵部队,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陈锡联不辞辛苦,先后跑了4各省份,组建了8个训练基地。
几个月的学习下,这些炮兵部队很快就完成改装和训练任务,在第一时间被输送到抗美援朝的战线上,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截止1953年年底,全军预备炮兵已达23个师,其中有火箭炮2个师,高炮6个师;共组建军、师属炮兵团109个,共计兵力30余万人。陈锡联仅用了2年的时间,硬生生提高了3倍之多。
不仅如此,陈锡联还倡导建设炮兵学校,这些学校为我军培育出众多军事人才。据统计有数万名炮兵干部和技术骨干都是这些学校出来的,就连那些开国将领们也都亲自来学习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
最能看出成效的是当这些炮兵纷纷踏入战场的那一刻,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差距逐渐缩小。例如1953年的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竟然拿出了上千门火炮,对敌人开始用火力攻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当时的炮弹密度之高,“联合国军”尽管有飞机坦克掩护,可苦心经营的工事还是顷刻间被毁。尤其是在一次争夺高地时,打退了敌人73次反冲击,其中有56次是直接用炮火将他们击溃的,这一幕,许多抗美援朝士兵至今难忘。
这是祖国在变强,自清朝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便再难与西方强国抗衡,可如今,中国人民彻底站起来了。
毛主席看到这样的情形,感慨之后便找到陈锡联问道:“抗美援朝打完后,炮弹还有没有了?”
这一问把陈锡联逗乐了,原来主席在担心炮弹缺少的问题,随后立马自信的回道:“炮弹没有问题!”
在之后的金门战役中,更是“万炮轰金门”,很多人回忆,当时街道都在震动。
炮兵的建设,在陈锡联的带领下,越来越趋向于正规化、现代化,他自己也在不断和苏联方面的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
1959年,陈锡联开始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依旧为国家建设奋斗在第一线,站在万人瞩目的台上,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一个放牛娃?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后面的事情。
1976年2月,此时的毛主席已然病重,但还是在临终前提议: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此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过六旬,花甲之年,中央军委的工作,可不就是军权吗?
毛主席为何会将军权交于陈锡联手中?其实伟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周总理已经逝世,邓小平也抽不开身,自己患病在身,唯有将三军指挥权交给陈锡联。
很多人在想,为何会是陈锡联?因为当时的陈锡联不仅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是军委常委,有这样的职位的还有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可毛主席几经思考,他回顾了陈锡联参军后的所有经历,说道:“陈锡联从小就参军,对革命忠诚,会打仗,还带过兵团和炮兵,国务院又有职务,让他管(军权)一下吧。”
因为在这之前一直是叶剑英主管军权,很多人都说陈锡联“夺权”,其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是叶帅也是抽不开身,加上身体不如以往。
事实证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叶帅又开始掌握军权,陈锡联更是从不僭越,军队中但凡有任何事,他都会及时与叶帅沟通。
后来邓小平经常听人提起此事,总是为这位爱将解围:“陈锡联,他没有野心的。”
其实也算不上解围,陈锡联一直在刘邓的带领下,他们对这位老部下怎么会不了解?
1980年,陈锡联向中央提出辞呈,邓小平还笑着和大家说起当年的事。
陈锡联一直是个重情之人,邓小平逝世之后,1998年,他与张爱萍等人去了香港,看了这繁华的景象说道:“小平没有实现到香港土地上看看的愿望,如今我们要帮他实现了。”
在中银大厦,陈锡联脑海里都是刘邓带着自己打仗的时光,他说终于完成小平同志的夙愿了。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这位开国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遗体在北京火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戎马一生,终归尘土。
谨以此文纪念陈锡联将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