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王建安:病床上指挥作战,为何72岁病逝后,无一人前来吊唁
文化
2024-11-10 11:57
江西
1955年9月,在授衔的55位上将名单中,并没有王建安,对于此引起了各种猜测。王建安早年就参加革命,军内职务又高,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无一缺席,至于为何没有在55年授衔上将,他的儿子王海波倒是给出了答案。原来当年有个小插曲,就在上将评选的名单递给毛主席时,毛主席细细的看了每一位将军,最后在王建安的名字上进行了圈注:“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评选小组看到后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按照主席的意见办,很多资历战功不如王建安的都跻身上将了;若是不按照主席意见,可又有明确批注。最后只能等,所以1955年王建安并没有授衔,到了1956年,评选小组再次向毛主席提出此事,并将其缘由告知,主席知晓后便觉有理,遂授上将。至于毛主席为何说王建安“骄傲自满”,这也是因为当年发生了一件事。此事与陈毅有关,有一次会议上因工作意见不同,王建安一气之下拍了桌子,结果此事竟传至中央,这才有了毛主席对王建安的印象。王建安本就行伍出身,和许世友等人一样,带兵打仗有自己的气场,雷厉风行,脾气稍大,但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正如许世友所说“会上拍桌骂娘,会下从不拆台”。王建安一生战功赫赫,为人刚直,光明磊落,战时运筹帷幄,上阵杀敌,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可是作为1956年单独授衔的开国上将,国人皆知,享有盛誉,为何72岁逝世时,却无一人前来吊唁?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王建安将军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王建安,原名王见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桃花沙河村。和大部分开国将军相同,家境贫困,幼年还沿街乞讨,14岁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屡屡遭到凌辱,于是萌生出习武的念头。一日,他提着一块自己都不舍得吃的腊肉,来到沧州八极门拳师李殿堂家中,投了李殿堂大徒弟门下,学了几年武术。1924年,17岁的王见安学成归来,一怒之下将昔日欺压自己的地主暴打一顿,还将地主家的房屋悉数烧毁,之后跑去武汉参军,为防止被地主抓回,在部队改名王建安。当时加入的是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由于旧军阀习气严重,待了两年的王建安实在难以忍受,决定逃回家乡,自己组建了一支有60多人的贫民武装队伍。因为队伍在黄安县小有影响力,遂与地方组织取得联系,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黄麻起义。由此看来,王建安确实算得上是资历相当高的上将,毕竟很多开国上将都是黄麻起义之后加入共产党的。自黄麻起义后,王建安先后参与多次战斗,表现勇猛,极具带兵智慧,从班长一路晋升。1933年,此时并未开始长征,但他已经是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政委,在之后的宣达战役中,王建安率部一举摧毁川军第一师防线。战斗中,师长汪烈山牺牲,王建安身兼师长、政委两职,依旧出色的完成任务。1935年,在长征途中,王建安多次掩护主力部队,阻击敌人。长征结束后,组织上派了一大批干部前去红军大学学习,王建安便是其中之一。虽说从小没念过书,但并不代表不识字,王建安幼年时期经常偷学,一有空就写字看书。在红军大学的这段时间,他充分学习了军事指挥技术以及新的革命思想。1938年,红军大学毕业的王建安,奉命担任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指挥,前去冀鲁边平原展开抗日武装斗争。自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内抗日力量越来越多,当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的武装起义竟然发展到了一支有40000人的队伍,为了能够尽快统一指挥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由王建安担任副指挥。日军似乎也有所察觉,便从正面战场调集兵力,于山东地区疯狂“扫荡”八路军敌后根据地。王建安等领导人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始终坚持内线作战,将主力分散在外线打击日军,双方交火二十多次,最终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1941年,日军集结了50000兵力,大举进攻沂蒙山地区,一时间尸横遍野、房屋田地破乱不堪。王建安为了恢复在山东的抗日根据地,亲自率军实施反攻,双方战斗持续了20多天,最终拿下敌占据点14处,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同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王建安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虽是副司令,可当时山东军区并没有配司令员,所以整个军区的军事工作皆有王建安负责。在王建安的带领下,多次破坏日军企图,只是他万万没想到会遭到日伪军的合围,8000日伪军,打起仗来比日军还要猛。突如其来的围攻,这是王建安始料未及的,他临危不乱,沉思一会儿,立刻下令:先坚守,再伺机突围。自己则带着警卫营去山顶看地形,随后组织突围,就这样在飞机的轰炸下奋力突围。从中午战斗到下午4点,王建安亲自拿起刺刀与日伪军拼杀,黑夜降临,王建安见时机已到,立刻命令营长带领战士阻击敌人,自己带着机关部队撤退,这支机关部队可都是骨干,是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临走时,王建安对营长说道:“要机动灵活,我们撤走半小时后,你们就迅速撤退,勿与敌人纠缠。”在营长的阻击下,王建安顺利突围,日军计划再一次落败,只是在突围后,王建安因指挥时在悬崖陡壁处摔伤,休养了几个月才见好转。1943年3月,王建安接到任命,担任鲁中军区司令员,此后,鲁中根据地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就拿如今来说,但凡老一辈的人几乎都知道王建安,都说是他保护了当地的山东百姓。1944年,为了能够将山东地区的伪军和日军据点连根拔除,王建安率领6个团等多数兵力,攻打吴化文部,这支山东伪军主力,非常顽固,与我军激战20多天才被围歼。之后王建安攻沂水、击蒙阴县,一举歼灭日伪军,使得山东5处解放区彻底连成一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和谈,没多久蒋介石便单方面撕毁协议,发动内战。王建安接到上级任务,参与指挥津浦铁路徐济段战役,这一战役,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分割山东和华中解放区的企图。同年12月,山东和华中野战区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准备发起鲁南战役,王建安自接到命令起,便坐车奔赴,为了争分夺秒,他让伺机加速,结果汽车给开翻了,好在那时候车速不是太快,没有性命之忧,但王建安还是受了重伤。姬鹏飞让他先去医院治疗,可王建安摆摆手,说道:“我不打紧,打仗要紧!”就这样,在姬鹏飞的搀扶下,王建安走进了指挥所,忍着剧痛,躺在床上指挥部队作战,这一幕,他的老部下也曾回忆,王建安实在太拼命了!1947年2月15日,王建安与许世友,各自带领两个师,负责在博山与莱芜之间伏击国民党王牌部队——李仙洲的七十七师。王建安事先勘查地形,决定埋伏于和庄与不动村两侧,这里的地形属于山高谷深,非常适合打伏击。随后与许世友商量,决定上午11点发动攻击,李仙洲的七十七师突然遭到埋伏,一时间难以调整,在与我军激战5小时后,其大部分士兵被歼灭。在之后的战斗中,李仙洲被俘虏,国民党7个师被歼灭,共计56000余人,渤海、鲁中、胶东三处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解放太原迫在眉睫,时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的王建安,去西柏坡见到了毛主席,此时的毛主席因劳累过度,正在休养。见王建安进来,毛主席示意他坐下,自己起身说道:“建安同志,中央决定先解放济南,为了打好这一仗,你不能去华北一兵团了,改去山东兵团,由许世友任司令员,你为副司令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王建安啪地一声站起来,行军礼:“没意见,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与世友同志是老搭档了,请主席放心!”随后两人边吃边谈,毛主席说:“攻打济南的兵基本都是山东人,许世友在胶东有威望,你在鲁中鲁南有名气,两雄并立,你们同心协力,这一战肯定能打好。”虽然当时的作战部署已经拟好,但毛主席认为王建安善于打硬战,总能克敌制胜,从攻破沂水、夏坡、封城等都可以证明,于是让他去找周恩来,多提意见。之后周恩来问他:“攻破济南,15天的时间够不够?”攻打济南,王建安其实还有压力的,毕竟济南的城池防御历来坚固,加上有重兵把守,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怕是很难成功,就连国民党将领王耀武也吹嘘:“济南城固若金汤,光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就能拖住共军3个月!”鉴于此,王建安下令,从侦察到通讯,从指挥到协同,每一步都不能出现失误;另一面,他亲自对部队进行战前动员,鼓励士兵做好打硬战的准备,按照作战计划有序进行。当时许世友虽然是山东兵团司令员,可那个时候他正在养伤,当他回到指挥所,王建安急忙汇报工作,笑道:“许司令来了,我可要‘交差’了。”许世友紧紧握着王建安的手说道:“我刚来,情况不熟悉,主角的戏还得你来唱。”当济南战斗打响时,王建安冒着炮火亲自前往一线进行指挥,生怕出现纰漏,在东集团的强势攻击下,负责国民党整编第96军的军长吴化文直接率领20000人起义,撤离了战场。吴化文的起义确实让我军攻击顺利了许多,但王耀武率领的守城士兵还在顽强抵抗,我军攻城连续突击了七天七夜,部队伤亡较大,此时的作战会议室气氛寂静,每个人脸上都非常严肃,正在纠结是停下休整还是继续强攻?王建安突然站起来:“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虽然伤亡大,困难多,但是王耀武困难比我们更大。”许世友同意了王建安的建议,就在此时,另外一头的聂凤智和周志坚也来电,他们也坚持继续攻城,不能停歇。命令下达后,士兵们一鼓作气,因为他们知道,唯有持续攻城才能拿下济南城,如果要休息,那就打完这场仗再说。双方激战至24日,济南终于被攻破,守军被全歼,时间只用了8天,当时的西方国家报道“连济南这样的城市都被攻破,共军已经强大到足以夺取长江以北的任何一座城市了。”这一战王建安还缴获了王耀武的白金左轮手枪,直到逝世后,他才交给了军事博物馆。济南战役后,王建安稍作休整,又率部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王建安担任了山东兵团(第七兵团)的司令员,又投入到渡江战役。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王建安没有半刻停歇,基本上是指哪打哪,从不退缩。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建安已经做好入朝准备,可当时并没有派他去指挥作战,直到1952年,王建安才以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入朝参战。1953年,王建安率领士兵发动夏季攻势,粉碎了美国破坏停战谈判的阴谋。常年作战,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1954年,王建安因为劳累过度,躺在病床上的他不得已被送回国内进行治疗。1955年9月,解放军的授衔仪式如期进行,按照王建安的资历和战功,授衔上将是没跑的事,可因为文章开头的那段小插曲,王建安真正授衔上将是在1956年,当时是由彭德怀和黄克诚在国防部大楼亲自授予的上将军衔和3枚一级勋章。此后,王建安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济南军区副司令、福州军区副司令,从这些职位可以看出,王建安担任的一直都是副职,尤其是当时很多比他军衔低的,昔日的部下担任的职位都比他高。可他始终没有任何抱怨,叶剑英对此非常钦佩,他说:“自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1975年8月,毛主席亲点王建安为中央军委顾问,为中国军队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出谋划策。和平年代的王建安,工作时可以用不要命来形容,他经常外出调研,因为劳累,加上身患腹主动脉瘤、高血压以及心脏病,医生早已建议他不要四处走路爬山,可王建安从未听过。晚年的王建安每年都有四五个月是在搞调查研究的,这些年,他走遍了中国,除了西藏和台湾,几乎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他都抵达过。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王建安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光明磊落,经常不分场合批评人,从不留情面,越是上级批评越重,以至于后来有人到叶剑英那里告状,叶剑英调侃他说:“有人告你状呢!”那些告状的自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因此在外界,王建安的声誉相当高, 正如中央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很有军事才能的指挥员,是一位党的观念强的优秀党员,是一位艰苦奋斗、勤勤恳恳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优秀领导干部。”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逝世,享年72岁,奇怪的是“追悼会”上无一人前来吊唁,这又是为何?原来早在去世前不久,王建安同妻子牛玉清以及一些领导一起看电视,恰好看到国外政府首脑的葬礼,他当场就说:“如今我们有的追悼会越搞越大,花圈越送越多,在人力物力上浪费了太多,我死了以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送花圈,只需要把骨灰撒在老家的土地上,还可以肥田。”这句话并非当时说给大家听听就了事,后来在病重时,他一直叮嘱家人,一定要按照他的要求办。当时因为病重,妻子牛玉清要求调一两个孩子(有4子)回到身边照顾,可王建安坚决不同意,他说:“子女又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只要我还没死,他们一个也别想调回来!”事实果真如此,王建安去世后,四个儿子均在外地,无一人与之见面,得知消息后才速速赶回家中轮班陪护母亲,只是没多久母亲也去世,同样的是4个儿子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当真是将门之家!去世后,妻儿按照他生前叮嘱,家里人一起开了会讨论,形成了5个“不”:这正是王建安生前遗愿,可以说从未麻烦其他人员,一切都是家里人在操办,这一事后来还上了《解放军报》,这种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被百姓认可,感动着无数国人。不仅如此,儿子王海波还称,按照父亲遗嘱,去世后遗体被送去医院,作为医学研究。王海波红着眼眶说道:“父亲生前没有去过301医院看病,没曾想死后却进了301医院”。就在王建安去世一个多月后,一些老战友和老部下才得知,大家非常震惊:“王建安同志是何时去世的?为何没有半点消息?”一些人互相追问,大家都表示没有收到消息。以至于在王建安上将去世后,“追悼会”上无一人前来吊唁。后来李先念到王建安家中,独自转了一大圈,感慨道:“想不到建安同志生活竟如此简朴!”原来,在王建安的住所一直是单元式老房,卧室没有地毯,更没有沙发,桌子、床、椅子都是旧的,尤其是床,木板都是条木拼成的硬板床,有一侧床腿都短了大半截,是用砖头垫平的。谨以此文纪念王建安将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完——
今日人物志
愿所到之处皆为热土,所遇之人皆有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