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舒适圈,是我喝过最毒的鸡汤

文化   2025-01-22 17:38   上海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帆书 · 姝予



一到年底,大家似乎也陷入了各种迷茫:


或许你即将毕业,正在家人建议的职业和自己的想法间举棋不定;


或许你努力工作了几年,渐渐发现这份工作越来越不适合自己;


又或许你想在工作之外挥洒精力,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

这时身边好像总有人语重心长地建议


“一直待在舒适圈,人会废掉的;只有跳出舒适圈,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可实际情况呢?


当想跳出外界又没有合适的参考时,只有无所适从和慌乱。


曾听到樊登老师说:


走出舒适圈,难道是去不舒适的地方吗?


不是,我们是要不断地扩大舒适圈,让我们能够舒适的东西变得更多。


一语道破真相,茅塞顿开。


跳出舒适圈不是为了打破,而是为了建立和拓展更多的舒适圈。




一听到“舒适”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上进。


“年轻人就该拼搏奋斗,现在不努力,将来有你哭的那天。


“你怎么不去考个研,有个学历找工作、换工作会顺利得多。


这种不甘落后的恐慌感,逼着好不容易喘口气的人继续忙碌。


一旦摔跟头,背后就又有人阴阳怪气,“看吧,我就知道行不通,早让你改了。”


心情烦躁想上网放松一下,看到的又尽是些:


天生丽质的美女,还在天天做功课维护;

学识渊博的学霸,乐此不疲分享留学机构;

甜甜腻腻的夫妻,持续推荐感情升温好物......


这些无缘无故滋生的“容貌焦虑”“金钱焦虑”“学历焦虑”像漩涡一样扑面而来。


如此,我们开始拼命逃离曾经的自己。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并不是在跳出舒适圈,而是跳进了别人给我们画的圈。


曾有很多网友提问:“选择待在舒适圈是不上进吗?”


演员黄小蕾在综艺节目《听姐说》中,公开回怼了这种论调。


当年,她因出演《射雕英雄传》中傻姑一角,被很多观众熟知。


后来陆陆续续又演了很多同类角色,因为演得好,被圈内称为“疯傻专业户”。


她自己并不排斥,可妈妈怕女儿被傻子的角色耽误前程,硬生生逼着她改行。


于是,黄小蕾跳槽去了清华紫光,可她文艺生出身,对IT一窍不通。


“被踢出IT圈后”,她又进了主持圈,担任《超级大赢家》的常驻主持人。


可黄小蕾说,她在主持圈遇到了更差的自己,甚至把自己卡到了瓶颈里。


(图源网络,侵删)


跳来跳去,处处碰壁,最终还是没有如她妈妈所愿,过上更好的生活。


远离安逸,拥抱不适感,一定是对的吗?


即使听别人的,换了一个环境,又怎么样呢?


对于不爱学习的人,你就是把他拽到图书馆,他也依然是在那里玩手机;


对于在乡下待惯了的人,你就是带他适应大城市,他也依然没法寻求改变。


就像作家王欣曾说:


最蠢的事,便是弃自己的优势不顾,拼命要去跟人拼短板,突然转行去跟内行人比专业。


以及,那些不怀好意、张口就劝你走出舒适圈的人,都是要用你的焦虑挣钱。

完全没必要以别人嘴里的“光鲜亮丽”作为参照标准,衡量自己的生活。


盲目被别人牵着走,只会掩埋掉自己的闪光点。


就像对鱼来说,跳出舒适圈应该是从池塘到河流,而不是从水中到陆地。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凡事以自身为基准,量力而行。


毕竟人活一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就够了。




最近在重温《去有风的地方》,作为曾经的北漂,真是太有感触了。


大多数的我们像极了辞职前的许红豆,为了挣钱忙忙碌碌,忘记生活。


作为五星级酒店的中层管理,许红豆长期超负荷工作,强撑在舒适区边缘,身心俱疲。


虽然马上就能升职加薪,也学到了很多经验。


可越往上走的每一步,都很难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


直到闺蜜因癌症突然离世,许红豆才下定决心选择辞职。


辞职以后,她并未因为失去经济来源而焦虑,反而能勇敢活在当下,重新出发。


最终,她也接手了云苗村的民宿,在新旅程中找回了自己的热爱。


更重要的是,疗愈了身心。


她曾在剧中说,“走出舒适区,这个想法就很荒唐。”


(图源网络,侵删)


是啊,那些“舒适”是我们历经苦难后才得到的,说放就放,只能是功亏一篑。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


(图源网络,侵删)


当你处于舒适圈时,会觉得活得得心应手,有安全感;


当你处在学习圈时,会面临挑战,但不会感到太难受;


当你跳入恐慌圈时,面对远超能力范围的事务,大有可能会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跳出舒适圈,而是不断扩大舒适圈。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每个人,都要活成生活的勇士。”


你喜欢读书写字,不必非逼自己靠说话吃饭;


你喜欢一个人安静做事,不必非逼自己八面玲珑;


你喜欢在业务上细细钻研,不必非逼自己在酒桌上觥筹交错。


只有尽可能忘掉“跳出”的想法,去尝试扩大舒适圈,熟悉越来越多的环境,你的心才越稳。


这样,你的人生既有松弛的欢愉,也有高速的乐趣。


最终,哪个区域,都是你的舒适区。


这样的人生,多棒。




曾经听过一句话:


人最怕一直停在原地,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就像是画地为牢,白白错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确实,如果在舒适圈待得太久,就会变成滋养惰性的温床。


可想要避免这种情况,不一定非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是应该像一棵树一样,将根深深扎在土里,才能不惧狂风。


1. 深挖舒适圈:以擅长的事为圆心,打造新圈层


想起我身边一个朋友。


她前后待过国内两家知名媒体,之后又一路跳槽去了风口正劲的大厂。


按道理来说,这样一位有职业规划也有专业实力的女性,应该步步晋升,继续在职场谋求更好的工作。


但就在前年,她突然告诉我她裸辞了,并且接下来计划做自己的自媒体。


我问她为什么,她只说在内容更迭如此迅速的今天,想实现更多关于“写”的可能。


从结果来看,她是对的,也在热爱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兜兜转转,你会发现,一个人很难摆脱自己的天赋、爱好、行业积累去做事。


没有天赋,做不强;没有爱好,做不久;没有行业经验积累,更不可能赚到钱。


就像圆规之所以可以画圆,在于脚在走心不动。


人生,其实也就如同画圆。


确定了圆心,不停地走,才能画出完整的圆。


2. 拓展舒适圈:外扩舒适圈边缘,将学习圈扩大为舒适圈


那怎么慢慢拓展舒适圈呢?


有句电影的台词也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你总要有一天去餐厅点一盘你从来不会点的菜,并把它吃完,然后发现,还挺好吃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腾出自己15%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以前觉得从不会去做的事情,去了解从不会试图去了解的人生或想法。


比如买一本以前绝对没兴趣的书,报名一个从来没想过会学习的课程,接受一个你本打算拒绝的邀请,或者主动找一个你不太熟悉的同事聊聊天……


你不一定非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只需要在舒适圈的边缘试探,慢慢地将它扩大。


就像健身房的教练在学员无法坚持的时候,让他们再做两组动作。


你要问为什么,其实就是每次多做的这两组,促进了肌肉的不断撕裂与成长,最终达到健身效果。


即80%的得心应手,20%的边界突破。


迈出去,就会发现其实好像并没有那么恐怖。




蔡澜先生每年都会开放一段时间微博评论,解答年轻人的各种提问和疑惑。


就有人问到“如何走出舒适圈”这一问题,蔡澜先生只回答了两个字“为何?”


很多人都疑惑不解,猜不懂先生所表达的意思。


有位网友的解释我觉得很确切:


“先生这话并非反问你,而是让你反问自己为何要走出舒适圈,你有答案了,自然就知道怎么走了。”


的确,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在人心。


当你知道自己是谁、该去哪、该做什么的时候,圈里圈外,其实也已经不重要了。


明年,如果有人再劝你应该跳出舒适圈,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回应他:


“不必了,我已经学会如何扩大自己的舒适圈了。”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姝予

排版 | 阿婉

图片 | 图虫创意


帆书樊登讲书
欢迎关注「帆书樊登讲书」。和7000万书友一起,听懂好书,生活更好! 商务合作➕IIIris-l(请注明来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