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首新年古诗词,带你品味传统中国年

文化   2025-01-27 17:38   四川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晚君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春节是中国的新年,是我们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浓厚的过年氛围中,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今天,我们精选出20首描写春节的经典诗词,在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也给大家送去新春的诗意和吉祥。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


民间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木兰花慢·送灶》

杜文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

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

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

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

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民间把每个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称为“过小年”,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和祭灶。




《除夜》

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在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在国人心中,除夕具有特殊意义,在那天,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着回家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等。




《拜年人》

苏泂

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

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儿女各当门。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


这一天,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也称“迎婿日”。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正月初三日》

韩淲

新年喜共闲僧语,薄暮明灯下纸帘。

活火慢煎茶渐熟,呼童时把炭来添。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通常不会外出拜年。


这一天,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


有些地方,人们扫积尘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路口,以示送穷。




《蝶恋花》

沈宣

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声喧,催要开门早。

新画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

苍术堆炉香气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

烧过纸灰都不扫,日斜人醉和衣倒。


农历正月初四,这一天为“羊日”,有“三羊(阳)开泰”的说法。


初四这天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接灶神,迎五路财神。





《竹枝词》

蔡云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人们烧鞭炮,到处串门,以喜庆气氛带旺人气。


还要拿起扫帚把垃圾清扫出门,意指把脏东西都赶出去,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晦日送穷》

姚合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人们开始出门活动筋骨,各类商店也开始复业。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戴叔伦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

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

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

东閤此时闻一曲,翻令和者不胜春。


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在这天,家长不能教训孩子。很多地方也有吃饺子,摊煎饼,登高,吃面条的习俗。





《春日田园漫兴》

王渐逵

人日已过还谷日,梅花开尽见桃花。

抛书扫榻惟耽枕,戒酒逢人祇啜茶。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


在汉族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




《正月初九玉皇会》

佚名

初九行年拜玉皇,天日贺诞宿焚香。

炮鸣夜起声无断,祈福求财辇灵光。

王母瑶池摆盛宴,赐仙美酒玉琼浆。

嫦娥闻乐翩翩舞,遍撒花瓣润世芳。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


这一天,人们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祭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新年十日歌·初十》

佚名

年初十,地生日。

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

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

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

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

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初十是“石头节”,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


凡是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需要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所以也称为“石不动”或“十不动”。




《正月十一日》

平慧

归宁之日走娘家,子婿相携敬意嘉,

好客亲翁开心笑,残羹剩饭礼香茶。


正月十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张甫升

大年十二剪刀藏,鼠嘴捏牢人健康。

烤火搭棚灯订购,舞狮擂鼓戏高亢。


正月十二,民间传说是老鼠的生日,人们创造出各种“节目”,如捏老鼠嘴、烧老鼠洞等,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也在欢庆中,驱赶了一年的辛苦劳累。


这一天的民俗活动还有藏剪刀,收旧鞋,人们也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辛丑正月十三上灯闲吟》

沙柳

花灯排比俏,红火挂危檐。

盛日星移树,群仙笋冒尖。

牵牛春种地,射虎月开帘。

藏前流金彩,升平气象添。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人月圆》

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正月十四,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六日夜至京师观灯》

高启

天街争唱落梅歌,绛阙珠灯万树罗。

莫笑游人来看晚,春风还似昨宵多。


过完了热闹的元宵节,就是正月十六,正月十六按民间的传统说法,就是走百病的日子,又叫游百病、散百病、遛百病等。


意思都是希望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通过出去走,出去遛,解除一年的病痛之灾,让全家人身体健康,顺顺利利。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正月过后第一个重要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宋代诗人詹初有一首《新春》:


“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气象。


点个「在看」祝大家爱人常相伴,美梦都成真,万事如意,虎虎生威。



作者 | 晚君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帆书樊登讲书
欢迎关注「帆书樊登讲书」。和7000万书友一起,听懂好书,生活更好! 商务合作➕IIIris-l(请注明来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