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十周年。我国非遗保护事业蒸蒸日上,在积极履约的同时形成了诸多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中国特色。其中,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全民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标志性场所,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从座落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到不断开馆的省级、市级、县级,综合性、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让更多非遗项目在人民群众中可见可感、得到尊重、活态传承、持续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此外,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共文化机构等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第十三条 各缔约国为了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弘扬和展示,应努力做到: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以便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传承。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
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八)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在现有基础上,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管理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备案和评估定级制度。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第三节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专栏13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 0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明确:建设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5、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
二、主要任务
(五)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4. 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遗馆,建设 20 个国家级非遗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方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鼓励建设具有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非遗专题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研究完善非遗展览展示场所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非遗展览展示场所备案和评估定级制度,支持制定、实施非遗展览展示相关标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发展现状
1、国家非遗馆基本情况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开馆时间:2022年2月5日
所在地点:湖景东路16号。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西临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东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南面“鸟巢”“水立方”,北靠中国科学技术馆。
基本情况: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建筑面积91126平米。
2、省级非遗馆建设情况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相关链接:
此外,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省博物馆、省文化馆等设立非遗展厅,此处略。
3、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建设情况
(1)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相衔接,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例如: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河北•沧州)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河南•洛阳)建设中
(2)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馆:
例如: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世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江西•赣州•龙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功能定位
1、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基本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常设性、开放性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为公共文化设施体验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
2、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主体业务
展览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依托场馆内展览及展示活动,为观众提供非遗知识普及服务。
教育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依托场馆内公共教育与交流空间,为观众提供非遗传习和体验等服务。
资源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本馆展示的非遗项目为对象开展立档、保存、研究等保护措施,在确保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为观众提供资源查询、利用等服务。
3、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现实功能
促进当代人对非遗的理解与欣赏
记录并传播非遗的价值内涵
尊重与倡导非遗的文化属性
培养非遗保护的公众意识及公众参与
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