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有关“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教育计划”等倡议,提升非遗传承人人工智能(AI)应用能力及相关伦理意识,主动谋求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多元策略,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2024年度孵化的“智启匠心”大创团队开启了非遗传承人AI应用能力提升预研究,现将相关情况予以发布,期待各方参与协作。
项目团队针对各门类非遗的传承状况及特点,梳理适用于非遗传承的AI应用工具,并将详细阐述其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形成可实操的应用手册,助力非遗传承人提升AI应用素养,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项目一期将主要聚焦非遗传承人AI应用的三个方向:
方向1. 适用于非遗产品外观设计的AI图生图使用方法
方向2. 适用于非遗项目宣传传播的AI文生图运用方法
方向3. 适用于非遗产品网络营销的虚拟数字人应用方法
现将非遗领域在这三个方面已然开展的萌芽期案例分享给大家,感受AI相关技术融入传统工艺技艺等非遗产品设计、营销等的实际效用:
方向1. 图生图 · 非遗产品外观设计
案例:蜀菁文化的AI新锦绣产品
借助AIGC的图生图相关技术,人工智能助力非遗产品外观设计焕发新活力。
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蜀菁馆)是成都市蜀锦蜀绣传习所,多年来该团队持续开展蜀绣蜀锦产品设计创新的探索,大胆结合AI滤镜等图像风格生成软件,研发出了将AI技术应用于传统工艺技艺图案设计的多款产品。
团队将实物摄影图转化为既富有创意又符合蜀绣蜀锦风格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及时尚设计,并应用到高跟鞋、丝巾围巾等实物产品中,受到消费者欢迎。
这些融合了AI技术的蜀绣蜀锦作品还成为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还将通过互联网定制化模式,让用户进一步体验个性化产品设计制作过程。
Al新锦绣围巾《自在飞花轻似梦》系列
方向2. 文生图 · 非遗项目宣传传播
案例:广西日报的广西非遗宣传版面
文生图技术已然在非遗宣传传播中得到应用。
今年4月9日的《广西日报》推出了《这样的广西非遗,你 AI吗?》跨联版,就运用了文生图技术,通过下达相关文字指令,将壮族歌圩、侗族花炮节、苗族赛芦笙等13个与广西三月三相关的非遗项目融合为一幅幅精美的AI画作。
科技感和民族风融汇于这一版面之上,在AI技术辅助下,13个非遗项目较好地实现了视觉整合,沿着AI生成的桂林漓江风景画作错落分布,为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想象空间。
方向3. 虚拟数字人· 非遗产品网络营销
案例:专属数字人销售天目湖白茶
借助AI数字人直播技术,人工智能也开始应用于非遗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环节。
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天目湖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江康林通过专业数字人平台打造了个人专属AI数字人,自动生成了超拟真的主播形象、声音、直播脚本和直播间,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进行了一场电商直播。直播间里,AI数字人主播不仅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还可以根据观众在评论区的提问进行智能回答,提供专业知识和购买建议。
期待参与协作
1.人工智能相关应用技术领域的企业
共同扶持传承人群应用AI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能力
2.开始AI 应用或乐于参与其中的非遗传承人
携手共同探索AI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无限可能
非遗传播研究中心
“智启匠心”项目团队简介
团队成员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马仕睿、吕思怡、杨明康
经济与管理学院 郝玉丽
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 石佳蕊
项目指导
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红
项目合作联络
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微信号:wangps0511
(添加时请说明合作意向,便于及时处理)
文字审核、排版:王萍舒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