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推荐 | 评弹+AI,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

文摘   2024-05-13 17:05   北京  





《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是上海评弹团与限像工作室(Limage Studio)共同创作的一次综合跨界的实验性演出,创作团队包括评弹艺术家、音乐人、新媒体设计师、算法专家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该剧目于今年4月首次亮相由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主办的“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不仅实现了评弹、时代曲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也在机械臂开发、视觉实时识别交互、数字影像创作等不同领域进行了研发与融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大潮席卷而来,AI技术、机械臂开发、视觉实时识别交互、数字影像创作等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江南地区的“流行音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性格延续至今;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曲,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一颗璀璨的流星。评弹和时代曲都诞生于市民文化环境中,并在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代代传承,共同融入了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基因与记忆里。


《漫歌行》以现代音乐为载体,评弹艺术家为讲述人,让百年前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歌手艾莉以“AI数字灵魂”的方式在机械臂中复活,并与评弹艺术家相遇,由此展开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音乐对话。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评弹和时代曲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交点,将两者并置于一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各类视听元素于一体的思辨演出之中,共同致敬海派文化多元发展中的表演艺术家们。

 

 

  AI助力音乐创编与舞美设计,

致敬多元融合的海派文化


现场音乐分为AI音乐创编传统评弹演唱两个部分交替呈现。注入“机械臂歌手”的AI音乐创编,是由德国音乐人约翰·尼格尔(Johann Niegl)与中国音乐人邓晴携手,利用AI等数字技术通过搭建《漫歌行》数据库、训练符合主题和创作需求的AI模型、生成音乐素材、作曲编曲再创作等尝试,实现了基于时代曲的再创作,并依托“机械臂”的表演,最终“复活”女歌手“艾莉”,现场“演绎”《苏醒》《回头皆幻景》《繁华如烟》《重逢如是》《涅槃》《重逢》等多首曲目。这部分基于时代曲的再创作,也是音乐团队向严折西、周璇、姚莉等时代曲的创作者与表演者们的致敬。


在舞美设计上,主创团队结合真实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基于原创剧本的故事线进行了数字化的影像创作,通过AI将江南民宅、上海古建筑等素材提取出来并进行3D渲染呈现在舞台上。不断变化的年代场景,让观众在“听”的同时,还要进入“艾莉”的第一视角“看”,调动多感官,透过女歌星“艾莉”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感受多元融合的海派文化。

 

 

   以“AI数字灵魂”丰富叙事主体,

机械臂表演实现具象化演绎


不同于传统音乐会的演出形式,《漫歌行》用原创的故事线搭载评弹和时代曲两种艺术形式。在本次音乐会中,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作为评弹演奏者一人分饰两角,来回穿梭于两代评弹艺人俞筱泉与蒋玉卿师徒的双重时间线中,用《珍珠塔·妆台报喜》《离恨天》《玉人来》等评弹唱段讲述这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将拥有“AI数字灵魂”的机械臂歌手“艾莉”作为女主角,并赋予一定篇幅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是《漫歌行》的亮点所在。主创团队通过动作编排、深度图像采集、智能照明、实时演算等不同技术对机械臂进行了创造性整合开发。同时,配合基于原创剧本进行数字化设计创作而成的影像设计,使得“艾莉”在音乐会中得以流畅地演绎并推动剧情发展。

 


   AI成为跨艺术门类合作的媒介,

改变评弹传统观赏模式


从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层面来看,评弹与时代曲和观众之间产生链接的本质是艺术与时代相互滋养所产生的价值共鸣,AI技术、机械臂交互设计等现代科技,则扮演着文化传承“协助者”的角色,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为创作者和传播者提供更多元的切入点。


《漫歌行》主创团队利用AI技术数字呈现手段在视觉、音乐、表演等艺术领域创作形式的适配、艺术呈现的融合、工作程序的重新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这种多元融合的尝试打破了以往观众对传统评弹“听”的观赏习惯,让观众在评弹、时代曲、数字影像等多种艺术门类之间“跳进跳出”,全方位调动感官,增强演出的趣味性,延伸了创作空间。除此之外,将传统评弹唱段放置于新的叙事情境之中,突破了地域方言的障碍,赋予传统文化展示、传承与发展新活力。


AI与评弹的结合,为“非评弹观众”接触评弹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尤其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了解评弹,扩大了评弹的受众面。让更多人走进评弹书场,就是评弹艺术传承的第一步。


撰稿:非遗传播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闫涵

图片:主办方提供

部分资讯来源:东方网、上观新闻

排版:王萍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非遗传播研究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