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广州市“非遗课来了”

文摘   2024-08-30 10:25   北京  


摘要:教育是有效培养社会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普遍认同,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州市“非遗课来了”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是对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实施路径的一类探索形态,通过打造非遗系列课程,将传统广式生活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使非遗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中多元主体的参与推动非遗教育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多方联动的跨界融合教育模式,促进课程内容边界不断拓展;以兴趣为导向的个性化实践体验,促使非遗传承的趣缘群体不断形成。此类探索,对于我国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遗课来了”;社会教育



引 言


21 世纪以来,非遗保护已成为世界性的议题, [1] 教育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参与者,创设出新的使用情景,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条中明确指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在第十四条中进一步提出各缔约国要“采取必要手段推进非遗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与弘扬。”[2]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明确指出非遗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进行。[3] 总之,教育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到要“通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4]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5]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6] 近年来,非遗主题社会教育课程及体验活动不断涌现,成为公众认知和共享非遗的重要途径。


以往学者对于非遗教育的相关研究颇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意义和方式的讨论,认为“社会教育内容丰富、主体多样、方式多变,我们不是要把非遗教育强加到社会教育的所有结构中去,而是要根据非遗的特点、传承人的生活需求与主体意愿,探讨非遗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点。”[7]


二是针对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进行讨论,认为“社会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社区教育、非遗博物馆教育、工作坊教育等。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数字媒体等作为社会教育强而有力的传播载体,为社会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社会学习平台。”[8]


三是对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在非遗传播实践中的讨论,认为非遗“传承这一措施中的“非正规教育”即是以文化普及和社会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传播实践;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强化了非遗在公众心中的认知和认可,在非遗的普及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9]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教育的相关描述为基础,认为非遗教育是以传承与弘扬非遗为教学目的,以传授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人进行相关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非遗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外延属性。一是知识传递,将非遗知识和技艺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二是促进传承,借助教育帮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非遗。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通过非遗教育凸显文化多样性,增强社区内文化认同感并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分类,一般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种。其中,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影响下,个体获取知识、思想、技能、信息和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叫做“非正式”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图书馆对人的教育、媒体教育等。”[10]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主要隶属于非正规教育,其教育主体具有多元性,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更加灵活多样。


本文的研究案例——广州市“非遗课来了”,是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主要属于非正规教育。作为最早一批获得“非遗进校园全国优秀案例”的社会教育项目广州市“非遗课来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领域文献了解目前该领域相关研究进程,为非遗教育现状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深度访谈法,通过与广州“非遗课来了”相关实践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并展开综合分析;三是案例分析法,以广州“非遗课来了”为典型案例,针对教育内容、教育实施以及教育成果展开相关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案例支撑。

一、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

内容与实施


(一) 内容


“非遗课来了”是由广州市文化馆主办的一项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非遗公开课,该课程以“依时而作”为题,依托岭南二十四节气及节庆,挖掘广东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视角来看,[11]“非遗课来了”是一门极具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课程。


“非遗课来了”的教育者具有多样性。“非遗课来了”不拘泥于传统的“非遗传承人一学徒”教学模式,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新媒体主播、企业首席产品官都能成为非遗课程导师,进一步拓展了教育者的边界。如采芝林女性养生体验课”邀请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传承人吴志坚老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高洁教授作为课程导师,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多样化的导师团队打造出丰富的课程内容,以更多元的视角挖掘非遗的精髓,给予学员更好的课程体验。


“非遗课来了”的受教育者具有包容性。“非遗课来了”从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面向不同群体的非遗课程,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兼具垂直性和多样性。如传统舞蹈鳌鱼舞由年逾八十岁的老师傅担任教师课程受众是平均年龄十岁的小学生,老传人和小师傅的碰撞极具张力与趣味性;再如“采芝林女性养生体验课”挖掘中华老字号采芝林在养颜美容方面的特色内容,选择女性群体作为课程受众,聚焦女性关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圈层的群体都能在“非遗课来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非遗课程。


“非遗课来了”的教育影响具有丰富性。教育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时空。在教学内容方面,“非遗课来了”克服了当前非遗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技艺轻精神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做到了“形神兼备”。2023年太极拳学习班的新年首课学习“抱拳礼”,向学员传达“以礼为先、以礼待人”的武术文化。课上,老师们以四季更替为导引,将太极的拳理融汇在一招一式的传授中,真正做到“武德”“拳理”“拳技”兼具。在教育方法方面,“非遗课来了”摆脱了死板的单向讲授法主要采用新派演绎法、情境教学法和实践体验法,更加灵活生动,以趣味性激发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教育时空方面,“非遗课来了”以24节气为线索,将时令特点和非遗特点相结合,让非遗课程与来临的节气融为一体,依时而作,自然而巧妙。


综上,“非遗课来了”作为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区别于正规教育的授课模式,教育者身份更为多元,授课方法、授课时间更为灵活,受教育者群体范围更为广泛。正是因为“非遗课来了”将这三要素都打磨得足够精良,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使其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广州当地形成优秀的口碑和深远的影响(见图1)。



(二) 实施


 1.多方联动:“非遗+”跨界融合模式激活创新表达


访谈中,“非遗课来了”负责人王天这样介绍“非遗课来了”的理念:“我们不是单打独斗,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联合社会各界去共同设计这个非遗课程,所以'非遗课来了’可以延伸的内容就非常多了。”[12]“非遗课来了”创造性地采用“多方联动”的“非遗+”跨界融合模式,积极与外部的文化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共创课程、资源共享、集思广益,从而拓宽课程设计的边界,激活更多创新表达。


“非遗+博物馆”是“非遗课来了”探索出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跨界融合模式。如2022年6月11日的“非遗课来了”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走出传统课堂空间,走进广东省博物馆。在课堂上,广钟制作技艺传承人魏广文从制作工艺和人文历史的角度对粤博馆藏的广钟文物进行生动讲解;同时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敏欣、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梁俊威则带领学员们亲手实践广作工艺雕刻、图形绘制、非遗作品结构拼搭等。


“非遗+博物馆”模式实现文博界和非遗界跨界融合,同时也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博物馆”的双向赋能。从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博物馆为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提供陌生化的教学空间,既新颖又新奇的体验赋予了非遗课独特的吸引力;馆藏文物是承载非遗技艺的载体,具象地展现了非遗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同时其独有的历史分量和文化价值增强了非遗课的冲击力,让学员们在历史的余韵中窥见文明的脉络;博物馆内的展厅导赏、互动体验设施则为非遗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供了保障。而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非遗课来了”以非遗技艺营造的视角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新颖的解读,鲜活地展现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拉近了大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激发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虚实结合:寓文化记忆于实践体验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仍存在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缺乏内在精神传递,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静态化等问题。[13]而“非遗课来了”则探索出了合宜的解决方法,以“虚实结合”:寓文化记忆于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做到了“形神兼备”“虚实相生”。[14]


所谓“实”,是指将学员切身实践体验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亲手制作非遗技艺或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在“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中体悟非遗的精髓。学员在非遗课上获得多种多样的体验,制作疍家糕、学跳鳌鱼舞体验书画装裱技艺……不仅如此,“非遗课来了”的实践形式并不只有单一的体验非遗技艺,它还通过实践情境营造、新派演绎等方法设计出了“实验验证”“沙盘创制”“运动会”“庙会探索等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实践体验的运用,一方面为非遗创造了使用的情境,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创造了动态语境;另一方面,切身的体验能够增强学员对于非遗的理解,也能够加深学员和非遗的情感连结。


而所谓“虚”则指的是通过故事线的保留、文化情境的营造、情感记忆的串联等方式让学员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感受非遗蕴含的工匠精神、传统美学和文化记忆。2023年3月24日,依托“波罗诞”千年庙会开展的“非遗课来了”巧妙地将“虚”的文化记忆融入了实践体验中。首先,本届“波罗诞”从历史背景出发,延续了“祈福赏花”“龙船朝王”“四乡会景一五子朝王”“文人雅会”等传统活动,以高度还原的民俗情境形成沉浸式“穿越体验,让学员更容易和古人共情,感受到民俗感会体现的当地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彰显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其次,“波罗诞”以民俗小故事、南庙大神讲故事的形式重现了历史场景。故事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情感的,更容易引起学员的情感共鸣。最后,每个参加庙会的学员都能拿到一本探索手册,内附8个体验任务,需要学员在庙会中自行探索与寻找。这种贯穿全程的互动性设计能够激发观众的主动参与,个性化探索的方式能够为学员创造独特的记忆体验,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感受非遗蕴含的精神脉络。


二、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成效


(一)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主体:

形成非遗传承发展趣缘群体


2022年“非遗课来了”学员满意度达97.9%,还有接近96%的学员表示会继续参加非遗活动、并会向家人朋友推介非遗活动。“非遗课来了”对学生能够产生三重影响,三重影响层层递进。


第一重是休憩与娱乐的影响。“非遗课来了”课程极具趣味性和互动参与感,寓教于乐。在快节奏生活的间隙,“非遗课来了”仿佛一块供人们休憩心灵的净土,学员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手工艺的制作、忘我的沉浸于历史的脉络中,获得一种忘却压力、沉浸当下的快乐。


第二重是劳动和美学的影响。“非遗课来了”的课程内容中渗透了劳动教育和美学教育。非遗技艺大多需要手工操作,实践体验式的非遗教育能够锻炼学员的手脑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非遗技艺具有浓郁的文化属性和中华特色美学基因,非遗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学员在欣赏非遗载体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进而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第三重则是热爱与认同的影响。“2017年举办了一期广绣学习培训班之后,那批学员一直到现在都在那个群里,特别活跃啊。很多人真的转过来门投入广绣这个行业啊,他们自己也尝试开了一些培训班,想要让更多人学到。而且呢,很多人还去开发一些广绣的文创产品。”[15] 在学员充分感悟非遗所蕴含的传统美学、匠人精神、文化精髓与现代内涵之后,学员能够与非遗技艺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联结,发现自己对于这项非遗的热爱,从而投身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事业当中。“我觉得‘非遗课来了’带给我的最大的改变就是之前都是一个人自己做自己的,现在就是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就是)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一直在从事这个行业,原来这条路上并不孤单,(就是)觉得还是有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在干(那个)非遗,无论是传承的那部分,还是创新的那部分,就是不孤独。”[16] 分散的热爱在“非遗课来了”找到了凝结的支点,非遗爱好者们在此处找到了群体认同感,彼此陪伴鼓励,从而将这份对非遗的热爱以更为多元的形式向外辐射与扩散,形成以趣缘为基础的传承网络,不断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二)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客体:

浸润非遗传承社会文化氛围


对当地人而言,非遗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承载者和区域文明的结晶,“非遗课来了”通过对当地非遗的传播和推广,能够强化人们对于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本土企业而言,“非遗课来了”与众多企业联动,在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帮助企业完成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当地旅游业而言,“非遗课来了”强化了广州当地非遗的知名度,让非遗成为广州更加亮眼的文化符号,“以文强旅,以旅彰文”,形成广州文旅的独特吸引力。




三、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 体系化建构: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生态体系不断构建


体系化建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从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研究等方面来看,由相关文化机构、企业、行业、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联动、相互协调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体系正不断形成。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生态体系牵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等多方面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打造、教育传承长效机制建设、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师资培训、非遗研习场所营造等方多个方面。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体系化建构体现为:一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课程内容呈现多样性与包容性趋势;二是教育者呈现多元化趋势,授课团队既包括高校专业教师,也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对非遗感兴趣的社会志愿者等;三是受教育者群体不断拓展,形成非遗传承的趣缘群体;四是形成了线上线下非遗展示、实践以及交流途径;五是非遗课程设计边界拓展,借助跨界融合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实践。如广州市“非遗课来了”,在教学中采用“多方联动”的方式,积极与当地文化机构、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吸纳传承人群体加入教育者行列,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结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是非遗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生动展现。在未来,进一步加强不同实践主体的合作,构建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从内容到实践的完善生态体系,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 体验式教育: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边界不断拓展


体验式教育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重要实践手段,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17]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广泛,既包括非遗相关知识与经验,也包括相关的技艺与实践。


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语境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源头性、引领性的重要指标,在适应非遗相关领域发展变化中具有独特优势。非遗教育从传统师徒传承、技艺学习模式逐渐向多维度、体验性、参与感、互动性等方向拓展。一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从单纯专业知识传授转向跨领域、多学科联动发展,通过企业、机构、高校以及传承人等多元主体,提供陌生化教学环境和个性化体验内容,打破非遗内容学科边界,激活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活态传承动力。二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所提供的非遗课程项目不断增多,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非遗传承理论与现场实践体验相结合,突破非遗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边界,课程参与性、互动性增强,非遗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如广州市“非遗课来了”,与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将文化记忆与实践传承相结合,通过对非遗故事线、非遗传承使用情景再现等方式,串联起非遗教育相关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递非遗知识、展现工匠精神,打造生活美学,形成相关的文化记忆。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打破原有教学内容框架,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再现非遗技艺使用制作场景、开展非遗相关体验活动等方式,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搭建新的教学场景,推进非遗教育自身及其关联要素的融合设计,成为非遗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 趣缘性传承: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情感认同不断提升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拓展非遗受教育者范围,以趣缘为基础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向度,人们在接受非遗主题社会教育过程中对非遗的情感认同不断提升。趣缘群体主要指超越个体身份与社会地位,以“兴趣”为导向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提出与经济资本相对的“文化资本”概念,并将文化资本分为内化的文化能力、客观化的文化商品以及体制化的身体符号三个部分。[18] 非遗作为重要文化资本,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身份符号价值,是获得身份认同,形成趣缘群体的基础。一般而言,线下趣缘群体的形成主要基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俱乐部或团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时空区隔,以网络为中介的趣缘认同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19] 一方面,对于非遗趣缘群体而言,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受众在接受非遗教育过程中获得来自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增强了其对非遗的情感连结。另一方面,从非遗传播与传承的社会效益层面看,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框架,依托趣缘群体,形成非遗传承网络,塑造人们对非遗传承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形成文化凝聚力。


如广州“非遗课来了”为非遗相关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借助实践体验等方式,使学员沉浸在非遗技艺的学习传承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互动,推动非遗的有效传承。当前,基于个人兴趣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摆脱追求学历等功能性学习目的,结合受教育者兴趣与特点,开展课程实践,在非遗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找到非遗兴趣点培养学员对非遗的情感认同是非遗教育发展的重要向度。


教育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遗教育在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和国民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市“非遗课来了”是对非遗教育实施路径进行探索的典型代表,其内容形式多样以多方联动“非遗+”跨界融合模式激发课程的创新性;通过“虚实结合:寓文化记忆于实践体验”的方式让非遗课“形神兼备”,极具借鉴性和先进性。非遗教育生态体系不断建构、内容边界进一步拓展、情感认同不断提升,是非遗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李敏,王宇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105-109.)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访问时间:2023年09月29日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活的人类财富”国家体系指南(2003)》.200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访问时间:2023年09月29日

[4]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71,访问时间:2023年9月29日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日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23400,访问时间:2023年9月29日

[7] 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6):135-144.DOI:10.14003/j.cnki.mzysyj.2019.06.16.

[8] 罗舒文,贾璟.交互式创新融合与发展——非遗传承教育模式与产业化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2):66-76.

[9] 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J].文化遗产,2019,(06):21-26.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S].2011:80,11.

[11] 王莉.非正规教育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2] 被访谈人:王天,男,39岁,广东湛江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课来了”项目负责人。访谈时间:2023年4月22日

[13] 谭天美,欧素菊.近二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3):22-34.DOI: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21.03.003.

[14] 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2,No.192(02):75-82.

[15] 被访谈人:王天,男,39岁,广东湛江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课来了”项目负责人。访谈时间:2023年4月22日

[16] 被访谈人:何慧婷,女,40岁,广州人,“慧·定 ”高端定制艺匠工作室创始人与主理人。访谈时间:2023年5月23日。

[17]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

[18]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0.

[19] 张倩.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与当代传承——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文化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8(10):129-134.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18.10.016.



作者简介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毕经纬,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科研助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


邱卉、蔡亦菲,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









本文刊载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



推荐订阅

书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主编:宋俊华



蓝皮书相关信息可关注公众号:

非遗学科共同体







排版:王萍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非遗传播研究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