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演艺”渐成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让非遗以更加年轻的姿态、更加青春的面貌、更加流行的样子走进观众眼中,走入大众心中。
非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承载着历史与过去,更凝聚着“人”的精气神,为旅游演艺提供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滋养。近年来,“非遗+演艺”渐成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非遗要素与演艺产品的结合维度不断拓展,非遗在旅游演艺中的“戏份”越来越重。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
在非遗融入旅游演艺的多元实践中,新空间、新形式、新科技、新理念的应用为非遗的现代性再解读、艺术化再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为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真正将非遗的活态传承融入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格局中,让非遗以更加年轻的姿态、更加青春的面貌、更加流行的样子走进观众眼中,走入大众心中。
非遗
为演艺新空间提供“文化张力”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非遗+实景演艺”
为城市夜经济提供“文化撬点”
唐山南湖沉浸式实景剧《那年芳华》
传统戏剧于当代观众尤其是跨城游客而言具有天然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但戏曲特有的腔调韵味与岛上庭院等实景空间的结合却能够迅速催化出穿越之感,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故事语境中。演艺节目也并非评剧剧目的当代化改编,而是以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为原型进行的戏剧化新创作,感情抉择、天灾人祸等戏剧情节让观众看下去、看得懂、有共鸣。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所营造出的视听效果——楼体秀与评剧经典唱段相结合,将观众的情绪带入高潮,收获视觉、听觉、情感、心理上的多重满足。
非遗实景演出进入城市空间,不仅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找到了一方新舞台,更以视听的奇观性、体验的丰富性、文化的浸润性吸引市民、游客在此处停留、打卡,进而以一小时的文化体验撬动一整夜的衍生消费。在大文旅、深融合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内非遗实景剧的运营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低票价甚至是免门票的运营策略在不断放大其“撬点”的功效,也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向“人气保障”的转变。这一运营模式也对非遗实景剧的题材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为:非遗对城市文化的代表性、非遗当代生命力的旺盛度、非遗经过再创作后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市场接受度。
“非遗+科技”
为旅游演艺提供“双创样板”
在西安的长安乐·歌剧院,每晚都会上演一部取材于陕西非遗项目的观念式演出《无界·长安》,极富张力的舞台科技与极具现代性的创作理念令秦腔、皮影、木偶戏等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非遗+科技+演艺”融合发展且常态化市场运营的典型代表。
《无界·长安》观念式演出
当古老的非遗遇到前沿的舞台科技,其内蕴的文化理念、外在的表达形式得到了现代化的解构与艺术化的重构,潮流炫酷的视听语言打破了大众对于非遗的“传统、古旧”的固有印象,并建构起高效触达的通道,让观众真正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文化内核+高科技+高创意”融合发展模式下,非遗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舞台置换或元素提取,而是将非遗作为名副其实的“主角”,以时代新视角、市场新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无界·长安》在西安多元演艺格局中、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能够常态化、市场化运营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邵晓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策划。
本文刊载于《中国旅游报》2024年8月13日7版
图源: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微博、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长安乐票务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