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科研 | 非遗传播研究中心赴江苏如皋调研

文摘   2024-07-21 21:34   山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资源,其中就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的特有智慧与方案。


江苏如皋就是当地文化传统孕育出的长寿,挖掘、梳理及发扬当地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中和泰和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7月11日至15日,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特邀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傅安平带队赴世界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此次调研围绕推进长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苏如皋)规划制订工作展开,共走访二十余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以及当地各类文物保护、文化旅游、非遗传承场所,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基础。















调研团队与如皋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合影


江苏如皋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遗存丰富,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长寿文化形态。目前,如皋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9个,市级非遗项目39个。此外,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水绘园、白蒲古镇等历史文化空间以及迎新社区、大中小学校等非遗实践、课程基地,为非遗存续提供了良好载体。


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迎春桥


白蒲古镇的老街


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南宋,街区内非遗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如皋丝毯织造技艺、蔡氏面塑、如皋蟹黄包制作技艺、杖头木偶戏、如皋盆景等非遗项目与旅游场景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不同的非遗活态传承方式。此外,街区内历史文化建筑、园林,如水绘园、迎春桥、靖海门等,为非遗提供了展示、展演空间。其中,水绘园还是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示范项目。


如皋盆景


如皋丝毯织造技艺


如皋乡镇的非遗资源较为集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集中区域。此次调研,团队走访了白蒲镇、如城镇、东陈镇、搬经镇、江安镇等非遗资源较为集中的乡镇,并对伴今猪头肉制作技艺、白蒲茶干制作技艺、白蒲黄酒酿造技艺、林梓潮糕制作技艺、如皋萝卜干制作技艺、如皋酱油酿造技艺、薏仁酒酿造技艺、黄氏玉容丸、红木雕刻、董糖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当前,如皋积极对乡镇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已成为带动如皋乡镇百姓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红木雕刻技艺


白蒲茶干制作技艺


同时,如皋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工作,使非遗融入居民生活,此次调研走访的迎新社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迎新社区内长期开展非遗项目传承活动,包括如皋风筝制作技艺、如皋香袋制作技艺、如皋剪纸、如皋灯彩制作技艺等。社区内定期开展的非遗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及年轻人对非遗的传承热情。此外,团队还对如皋市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开展了调研,观看了如皋倒花篮、莲湘、耥子灯、杖头木偶戏以及江安号子等非遗项目。


迎新社区 灯彩制作技艺


如皋杖头木偶戏


如皋倒花篮


最后,调研团队与如皋当地长寿文化等相关专家进行了座谈,进一步探讨并梳理了如皋历史文化渊源及内涵,以更好理解长寿文化形态,支撑后续科研工作的深化。


如皋自古就有着“长江明珠、长绿宝土、长寿古邑”的美誉,探索、梳理如皋长寿文化脉络,对于传承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实践意义。未来,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将在此次调研基础上,推进长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苏如皋)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助力当地文化传承发展事业。


文字:毕经纬

图片:岳珂 王萍舒 杨青霞 毕经纬

排版:王萍舒

审核:杨红

长按二维码关注//


非遗传播研究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