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稿|在非遗里找到“中国式美好生活”

文摘   2025-01-31 21:55   辽宁  
岁月流转
初心不改
2025年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
将继续发挥好
非遗传播专业智库和公益联盟作用
祝大家新春快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来源于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可喜的是,非遗与中国人现代生活的联系也变得日益紧密。


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算起,我国开展非遗保护仅二十年,但今天,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小朋友都可以给家人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成为了地方特色、匠心品质的代名词,无论是商业街区、旅游景区里的店铺,还是手机里的网店,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家与非遗相关的“卖点”作为“金字招牌”;“非遗”还与年轻人相向而行成为了潮流生活的代名词,2024年春节期间,在90后用户占比超过2/3的小红书上,每秒就有1个人在搜索“非遗”,每分钟就有3篇非遗相关内容产生。


在中国,非遗已经从“认知”走向“认同”、由“关注”走向“参与”,开启了“人民非遗人民共享”这一新阶段。


非遗由“传统”回归“日常”


非遗保护二十年,是一个不断凝聚人民对非遗当代价值共识的过程。建立从国家级、省级、市级到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类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构建遍布城乡的非遗工坊、非遗馆等非遗传承体验场所,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推动非遗保护成为一项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事业,让非遗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逐渐淡出的“传统”回归当代中国人的“日常”。


走在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各个展厅,这边围坐品茗的是白族三道茶,那边此起彼伏叫好的是山东大鼓书,这边舞台是各地非遗品牌的发布路演,那边仪式是各类非遗跨界的合作签约……这都是非遗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发展”的写照,非遗日渐成为实现美好生活、赋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素”。


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不同阶段,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到非遗工坊,非遗就在持续赋能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据了解,全国各地依托富有特色、具备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已然建起91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2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了585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比如,四川阿坝州“囍悦”藏羌绣非遗工坊的展区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民族特色与潮流风格兼具的藏羌绣产品让人爱不释手。这个2021年设立的非遗工坊找到了“公司+合作社+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的发展模式,目前有23人固定就业、300余名藏羌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其中48户为脱贫户、残疾户,实现了抱团发展、适度产业化发展。


“囍悦”藏羌绣非遗工坊展区(拍摄:杨红)

工坊、研学、夜校、旅拍……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从现代经济社会中找到价值外化的载体渠道、支撑传承的现实动力,把握“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动态平衡,实现了非遗当代价值的拓展,让非遗成为当代生活的“美好”与“日常”。

网络成为传承非遗的“第二现场”


当前,网络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景,而视频化、数字化的非遗内容也融入了人们的线上生活,并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正向作用。过去一年,抖音上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相关的直播,平均每分钟开播37场,场均观看人数为3534人。尤其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表演类非遗项目已经将网络直播作为“第二舞台”,古筝、二胡等民间乐器的演奏,黄梅戏、越剧、豫剧的演唱成为获得直播打赏最高的非遗表演。


人都是非遗传播者的文化参与氛围已然形成。在抖音平台,经过认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428名,但在过去一年,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了非遗相关内容。其中,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创作者把镜头聚焦各地各类非遗项目,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深度体验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优质内容。比如江寻千学习打铁花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1.8亿次,这一视频让江寻千一夜成名,也让确山打铁花从面临濒危转向活跃传承。

网络成为了当代人“用非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直播里,非遗作为优质“模因”(meme)形成了裂变式传播,比如由传统漆艺衍生而来的漆扇制作,成为了近期直播间的热门内容,“人手一把非遗漆扇”成为潮流。网络社区里,非遗及其衍生形态成为“标签”,形成了一个个互动紧密的趣缘文化圈层,比如绒花手作以及“仿绒花”的扭扭棒手工,列入了许多年轻人的“种草清单”。

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网络中寻找到了融入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充分结合当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更为现代、时尚、亲民的形态扩大着非遗“朋友圈”。

让当代人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导者


遗成为中小学校里的“特色课堂”,商业空间里的“中式审美”,旅游景区里的“体验合集”……当代生活中传承非遗的“第二现场”越来越多。近年来,以非遗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文商旅综合体不断出现,比如河北唐山打造的“可以吃的活态博物馆——唐山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最高单日接待量5万人,明远斋、姥姥家、最福楼等一批唐山非遗老字号在其中恢复传承。


非遗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非遗在跨界合作中拥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承空间与应用场景。比如,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开门办会”“筑巢引凤”,邀约近百家专业采购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丰富文化矿藏,促进非遗资源与各类实体产业、内容载体、传播渠道结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式浪漫、中式慢生活、新中式健身……背后是二十四节气、打铁花、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八段锦等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传统。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亲身实践非遗,通过非遗展现自我、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比如,潍坊风筝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而潍坊国际风筝节近年来成为了旅游热点,网上流行一句话:“在潍坊,没有什么是上不了天的!”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非遗出彩、旅游出圈、人民共享、经济受益。


文化因创新而富有活力,因发展而得以传承。让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人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导者,激发的将是中华文明赓续与现代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巨大潜力。







本文已刊载于《社会科学报》2025年1月23日第8版。



作者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来源:社会科学报社

排版:张馨洁

长按二维码关注//



非遗传播研究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