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引领性倡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也成为了热点议题,关注该议题的代表、委员由科技界扩展到了各行各业,大家都意识到,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将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首先表现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变革,必然对人类文化传承产生重大影响,对其预估和应对就成为一个迫切的命题。
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承中的潜能让人神往,将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需要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资源宝库对于我国推动大模型建设具有重要独特价值,“中华文明+人工智能”的前景令人振奋。同时,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可在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盘活利用、开放共享方面发挥突破性、结构性的支撑,将极大拓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维度,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到更高层次。
如果我们把汇聚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文物、非遗、古籍、档案等传统文化资源海量数据投入大模型训练,古籍、文献中包含的深邃智慧和故事,文物、书画中包含的丰富符号和形象,非遗、民俗中包括的鲜活实践和表达……当这些要素通过机器学习充分交融之时,中华文明演进的每一段高光时刻、每一个伟大人物、每一个经典作品都将从书本中复活,社会治理的古人智慧、文学高峰的孕育过程、艺术创作的清晰轨迹都将全景化全息化呈现,滋养当代与未来人类的精神世界。
腾讯实验室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AI人机协同的方式对“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进行模拟拼接
但另一个方面,由于人类文化形态的传承、文化多样性的延续依赖于知识传承体系的相对稳定,当这种稳定状态发现剧烈变化,风险评估与应对就变得刻不容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就AI对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开展持续评估,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铭记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
人工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产权争议将会进一步复杂化,比如传统戏剧、曲艺类传承人的声音权可能被侵害;某AI绘图工具大量生成木雕、刺绣、剪纸等传统工艺样式的龙图案,与精密机械控制相衔接即可快速投产,对手工制作产品势必造成冲击;某AI驱动的产品设计平台开源了多个非遗类模型,这些模型可为相对应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大量产品图样,但同时可能引发使用者在艺术创作环节产生对生成模型的依赖,从而造成创作积极性下降,使得这些传统技艺失去了自发创新的动力。
可以预计的是,人工智能对一些非遗门类的传承状况及其传承动力将会造成较大冲击。因而,当前迫切需要就AI对这些文化传承的潜在风险进行研判和防范,加强相关法律政策、伦理制度、实操应用的研究,促进人文伦理观念融入相关智能产品和服务之中。
AI相关技术更迭速度惊人,应用状况庞杂,亟需从维护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对技术发展及应用予以多视角的伦理审度,倡导多学科参与共治,这也是发展中国理论、体现中国贡献的历史机遇。
作者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相关科研合作请联系邮箱:yanghong@cuc.edu.cn
图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腾讯公司官方帐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