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游子的心目中,故乡像暮春的雨,有些清爽,有些清净;回忆像初夏的风,有些暖意,有些惬意。经历世间的风雨,待到夜深人静,我点一盏灯,等你归来,听你讲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听你讲与家乡的缠绵往事,听你讲在如皋的美好记忆,人、物、事、味道、美食,一切皆可成景。你的故事,我愿意听,欢迎来稿,投稿邮箱:rgyjzx@163.com。
杜晓翔
1964年9月出生于如皋市九华镇龙舌村,1982年7月毕业于石庄中学,1988年7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同年参加工作于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至今。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
几天前的朋友聚会,闲聊起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就说通讯工具手机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BB数字机,到后来有字幕的摩托罗拉寻呼机,再到后来的大哥大(铁榔头)、摩托罗拉翻盖机,一直发展到现在大多数人使用的智能手机,无不实现了古代人从顺风耳到千里眼的神话。说到兴奋之点,不由得一大口喝了杯白酒,而这也触碰了我心灵深处的记忆,童年时代我家的收音机,它一直伴随着我和家人成长,带给我们一家人快乐、痛苦和享受,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映入窗帘,爸爸的房间就传出方明那洪亮而清脆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联播摘要节目......”夏天的傍晚,放学了,在晚霞的映照下,我们一群小孩追逐着回家,听着妈妈的使唤,点燃一小堆稻草,燃着烟驱赶蚊虫,喝着妈妈刚刚熬制的玉米糁儿粥,听着收音机里那欢快的乐曲,飘香的玉米糊糊,优美的歌声,倒也不觉得生活的艰苦与压力。星期天,爸爸要求我和哥哥画一张画,一边临摹连环书上的英雄人物,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等,也不觉得画画枯燥、乏味。那几年,中国发生很多大事:中美《上海公报》、中日建交等等,而这一切,我们都是从收音机里知道的,小小收音机,把我们和外面的世界、和我们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76年寒冬的早上,风异常凛冽,我蜷缩在被窝里迷糊着,突然听见了爸爸那里传来收音机的声音,这声音比平常要大很多:“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方明的声音迟缓而深沉,庄重而沉痛,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了。后来的几天里,收音机里播音几乎都是怀念周总理的声音,字字句句满含着全国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悲痛,北京十里长安街两旁,人们自发冒着刺骨的寒风目送周总理灵车的离去。后来,爸爸从同事那里借来一幅周总理的肖像画,是邢老师儿子邢健健用碳棒绘制,画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总理目光炯炯有神,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心中。
还是那一年的秋天,全国人民最敬爱的毛主席不幸逝世,全国人民再次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大队书记步履蹒跚,亲临我家,说要借用我家收音机,通过扩音器,实时向全大队社员播放哀悼毛主席的追悼大会。通过我家收音机,全大队老百姓也听到北京党中央的声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次年我们国家再次经历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收音机里欢乐的歌声此起彼伏,全国人民洋溢在喜庆的气氛之中。大队书记再次来到我家,借用收音机,说要向全大队社员广播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这次书记的步伐轻快了许多。
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大地呈现一片新气象,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知识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那时我正在读初中,记得比我年龄稍大的年轻人白天工作,晚上匆忙吃完饭还要上夜校。从那时起,似乎听收音机的时间就渐渐少了。
1979年,开始出现了黑白电视机。那天晚上,学校教室挤满了人,大家正兴高采烈地观看亚洲女排锦标赛中国队和日本队的比赛。随着郎平飞身一跃,然后再重重的一个扣球,对方毫无招架之力,加上宋世雄精彩的解说,观众激动不已。郎平飞身一跃,跃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扣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决心。从此郎平就有了“铁榔头”的美称。
从此,收音机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它却留给我那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编辑 | 赵 梅 苗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