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西游记》⑩ | 西天取经难,向生活取经更难

乐活   2024-10-10 20:59   河南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品读西游记》。
昨天,我们读到今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牛魔王皈依,罗刹女修得正果,加之红孩儿成了菩萨的善财童子,这妖精一家,结局也算是完满。

《西游记》这部小说里,还有哪些精彩之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终见佛祖


灵山取经实际上取了两次,一次是无字经,一次是真经。

告别了寇员外,四人走了六七天后,忽见百尺凌空高楼,唐僧在马上举鞭遥指:“悟空,好去处耶!”

悟空说:“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悟空这是故意揭师父的短呢,唐僧看到黄眉怪假造的小雷音寺,马上下拜;

在金平府,看到犀牛怪变成的佛身,也立即下拜;

真到了如来所在的灵山,怎么倒没有表示了?唐僧听罢赶紧从马上下来。

佛门圣地迎接他们的是玉真观金顶大仙,大仙笑嘻嘻地说,自己被观世音菩萨哄了,观世音十年前说东土取经人“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没想到今年才来。

这可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金顶大仙哪里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了帮助唐僧完成西天取经,“哄”了多少人?

先得哄悟空服从《紧箍儿咒》,再哄着小白龙、八戒、沙僧“入伍”,还得变成凌虚子哄黑熊精吞下仙丹,低声下气哄镇元大仙原谅唐僧师徒,外加苦口婆心哄红孩儿皈依......

金顶大仙整年坐在灵山下喝茶、聊天、看蓝天白云,哪里知道观世音飞来飞去地救火?

看来佛界也像我们凡人世界一样,干活儿的人总得忍受不干活儿的人指手画脚。

接引佛祖驾着无底船,接唐僧四人渡过滚浪飞流的大河,“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唐僧见了大惊,悟空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

唐僧经还没取到,先脱胎换骨了?“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

四人总算见到真佛了,没想到如来先把唐僧的故乡痛批了一顿。

在佛祖眼里,大唐大唐,何其荒唐!臣子不忠、子女不孝、朋友不义,读书人谎话连篇、生意人投机倒把,君臣黎民贪食贪欢、处世不仁,都该下十八层地狱。

孔子的儒教不灵,皇帝的刑法无用,怎么办?只有佛门真经能救苦救难,但东土那帮愚蠢的家伙又未必看得懂!

如来一点儿都不给唐太宗面子:人家为取你的经,认个和尚当“御弟”,专门送个“三藏”法号,难道慧眼识一切的佛祖没看到?

如来对大唐的这番义正词严的大批判,是不是吴承恩对明代社会的“总结性概括”?我觉得真是这样。

如来吩咐两个弟子阿傩、迦叶,将三十五部三藏经各拣几卷给唐僧。

阿傩、迦叶带唐僧看完经名后,先问唐僧:“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唐僧说:“来路迢遥,不曾备得”,阿傩、迦叶说:“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悟空叫嚷道:“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

阿傩似乎怕了,让悟空“莫嚷”,又让他们“到这边来接着经”。师徒四人接过经卷,回到宝殿谢了如来出门,打算回大唐了。


无字之经


藏经阁燃灯古佛知道阿傩、迦叶给唐僧师徒传了无字之经,喊白雄尊者赶上他们,把无字之经夺下来,让他们再来取有字之经。

白雄尊者驾着狂风赶上四人,“将经包捽碎,抛落尘埃”,四人这才发现“卷卷俱是白纸”。

悟空义愤填膺:“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但取经僧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取经得交钱居然是如来的主意:

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迦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个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即叫:阿傩、迦叶,快将有字的真经,各部中各捡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有佛祖撑腰,阿傩、迦叶越发有恃无恐,继续找唐僧要“人事”。

唐僧只好把唐太宗赐的紫金钵盂双手奉上,再开个空头支票:“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

阿傩接了紫金钵盂就乐了,周围的力士、庖丁、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都嘲笑阿傩“索取经的人事”。

阿傩的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这段描写真是太有趣了,化庄严为滑稽,变神圣为世俗,吴承恩把佛祖的高足写得如此不堪,还拿至高无上的如来开涮。

给信徒念一遍经就讨人家“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还说“卖贱了”。

佛祖的经济头脑,让全世界的CEO都望尘莫及。

仔细推敲,我又觉得取经僧本来很有“人事”可送,但不知为什么都没有拿出来:

悟空在四木禽星的帮助下制伏犀牛怪后,曾留了个犀牛角,说到西天进贡给如来,这只犀牛角到哪儿去了?难道悟空把这件事忘了,其他人也没提起过?

八戒和师父离开犀牛洞时,曾将妖精的细软打包带走,“八戒遂心满意受用,把洞里搜来的宝物,每样各笼些须在袖,以为各家斋筵之赏”。

八戒还充当了一阵去人家吃饭就赏小费的大佬,玄英洞的珍宝按说此时不大可能送尽,余下的都到哪儿去了?

唐僧在天竺国假装做驸马,天竺国王送徒弟黄金、白银各十锭,八戒收下了,后来也没见归还国王,这些金银又到哪儿去了?

唐僧五大皆空,悟空不爱钱,沙僧不贪财,难道是八戒上灵山前,把金银、珍宝、犀牛角都偷偷送回高老庄了?

按八戒耳朵都能藏钱的本事和他对高翠兰的深情,这事也不是不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你别栽赃八戒了,这都是吴承恩创作中的漏洞!

最后一难

取经大功告成,唐僧由金刚护送着,驾云回大唐,一路保护唐僧的五方揭谛向观世音菩萨上交唐僧的“灾难簿子”。

观世音一看,九九八十一难现在是八十难,还少一难,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

揭谛得令,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了一番,金刚“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

唐僧四人一个跟斗栽到通天河岸边。

当年驮他们过河的白鼋又来驮他们过河,接近岸边时,白鼋问起:“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

可惜唐僧见到佛祖,就被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一顿,吓得瑟瑟发抖,哪里还记得通天河老鼋的事?他曾经答应向佛祖汇报寇员外向善的事,也一字没提呢。

看来,人绝对不可“轻诺”,因为“轻诺”的结果往往就会“寡信”。

唐僧“不曾问得老鼋年寿,无言可答;却又不敢欺,打诳语,沉吟半晌,不曾答应”。

白鼋恼了,知道唐僧没有兑现诺言,于是将师徒四人和行李都抛进水中,幸亏已近岸边,外加唐僧已脱胎成道,八戒、沙僧会水,悟空更不必说,因此师徒四人都未溺水。

好歹安全上岸,只是衣服、经包等都湿透了,仅仅遇上白鼋罢工还没完,四人上岸后还遭遇了风、雾、闪等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四人在河边迎风护经一夜,才完成第八十一难。

随后,四人在岸边高崖上晒行李和经卷,于是就有了“晒经台”的故事。

相比此前曲曲折折、繁繁复复的八十难,第八十一难似乎太容易了,是作者“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

是作者写长篇小说累了,敷衍了事?还是小说作者认为,既然是归途再生一难,就不应太复杂、太凶险,何况唐僧已脱胎换骨,妖魔鬼怪能奈他何?

对比前后情节,就觉得很可能作者在第四十八回写通天河之难时,已预先埋伏了老鼋将来做“最后一难”。

这两个情节有明确的“分工”、有鲜明的对比:

通天河之难,在冬天,严寒结冰,唐僧才能掉进冰窟;白鼋之难,在春尽夏初,衣服、经卷浸水后容易晒干。

通天河之难,位于取经故事的“中轴线”;白鼋之难,位于取经故事的“准结尾”。

白鼋冬天时把取经僧从东岸送到西岸;白鼋夏天时再把取经僧从西岸送到东岸。

冬天之后春尽夏来,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就是小说创作中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就是俗话中所谓的“隔年下种,麦季收粮”。

《西游记》这样一部神魔小说,完全可以天马行空任往来,但是小说家的构思真可谓严丝合缝。

结语


《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一部经典,它最大的魅力却是既有思想性更有趣味性,读之令人爱不释手。

文中配图来自电视剧《西游记》

素年锦时FM
一本有温度的声音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