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读到师徒四人在女儿国的经历,唐僧内心坚定,不被美色、权力、财富所动摇,如此般,离取得真经又更近了一步。
如果说西梁女国和毒敌山蝎子洞主要是唐僧接受考验,那今天的故事,真假美猴王则是唐僧师徒都得经受他们因为“二心”而引来的考验。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老和尚负了我的心”
真假美猴王发生的序幕是孙悟空又被师父轰走了,上次孙悟空被唐僧轰走,是因为他打死了被唐僧认定是平民的白骨精。
这次是因为他打死了想抢劫四人的强盗,师徒之间的矛盾有个渐渐激化的过程。
四人离开毒敌山,八戒嫌马走得慢,悟空把金箍棒一晃,白龙马飞奔出十几里地,结果唐僧独自遇到了拦路抢劫的一伙强盗。
强盗把唐僧吊在树上,孙悟空远远望见师父被吊了起来,于是变成一个小和尚走过去试探。
唐僧见了悟空,竟然提出把白龙马送给这伙强盗,悟空挖苦师父“皮松”:“唐太宗差你往西天见佛,谁教你把这龙马送人?”
然后跟强盗谎称自己包袱里有钱,强盗们听了悟空的话,放走了唐僧,找悟空要钱。
悟空先是捉弄了强盗们一番,强盗们发觉上当,对悟空一阵乱打,悟空毫发未伤,拿出金箍棒,打死了两个强盗,其他几人也吓跑了。
唐僧知道悟空打死人后,觉得有些过分,“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让八戒撮土挖坑掩埋强盗,他念起推卸责任的《倒头经》。
这个师父真够自私的,擅长进谗言的八戒也赶紧出来撇清:“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
唐僧立即又撮土为香祷告:“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悟空此时虽然气愤,但还想平心静气跟师父讲理,他笑着说,师父忒没情义,我费尽劳苦保护你,打死毛贼,你倒教他去告我。
师父善恶不分,徒弟除恶务尽;师父只求自保,徒弟一心为师,“圣僧”到底“圣”在什么地方?已经是“师徒都面是背非”,他们的关系出现裂痕了。
这时师徒四人是什么心态?
唐僧是“怀嗔上马”,对悟空心怀不满,估计一方面不满意孙悟空随意打死人,另一方面不满意悟空目无尊长,说师父“皮松”,这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后者恐怕比前者更严重,但他还是暂时隐忍了,因为他毕竟得靠孙悟空的保护才能安全前行。
而悟空呢,小说里写“孙大圣有不睦之心”,所谓“不睦之心”,就是跟师父、师弟不和睦的心。
他可能觉得自己明明是为了保护师父、师弟才打死强盗,而师父却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师弟又赶快推卸责任,这都让他感觉心寒。
而八戒和沙僧呢,“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他们为什么忌妒呢?
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悟空能力太强了,凡有了妖精都是他出来降伏,一点儿也显不出他们两个的能力,使他们有些失落;
另一方面是因为悟空太盛气凌人了,他跟师弟们说话总是一副高高在上、比师父还师父的态度。
师徒都“面是背非”,再遇到新的矛盾就很容易爆发了。
吴承恩特别擅长处理微妙的人际关系,强盗头子杨某偏偏有对善良的父母,而这对善良的老人偏偏为唐僧师徒准备饭食,还安排他们在自己家住下。
接着小说就交代道,杨家的儿子果然在那个强盗团伙中,但他不是被打死的两人之一,当时侥幸逃跑了。
然后他们一伙人回家,发现唐僧师徒居然在自己家留宿,于是打算害死师徒四人,杨家老人闻讯连忙悄悄放走了师徒四人。
杨某带着几个匪徒穷追不舍,悟空挥动金箍棒,像狂风扫落叶一样把贼人打得落花流水。
唐僧看到强盗被打倒,于是放马奔跑,八戒、沙僧紧随其后。
其实事情已经算是结束了,但悟空做了一件过于强横、冷酷的事,他问明哪个是杨家的儿子,然后竟然割下这个人的脑袋,血淋淋地提到唐僧马前给师父看。
在悟空看来,他可能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因为他原来就要替杨老汉打杀不肖之子,现在真的打杀了。
唐僧见悟空打死了杨某并割下头颅,瞬间积怨爆发,先是念了一阵《紧箍儿咒》,然后就轰走了悟空。
真假美猴王
悟空面临师父离心离德、师弟三心二意的境况,感觉伤心至极,他驾起筋斗云后忽然省悟道:
“这和尚负了我的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世音菩萨去来。”
“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悟空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像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菩萨还是批评悟空不善,“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
杨某确实是人身,而且是善良的杨家老人唯一的儿子,似乎不该就这么打死,但人世间有多少人比妖魔还坏?
只是悟空后来割下杨某的头让唐僧看,就有些过分了。
观世音菩萨的慧眼看到唐僧顷刻间有伤身之难,告诉悟空:“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
悟空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地侍立在观世音身旁等待。
唐僧饥渴难当,派八戒找水久久未回,又让沙僧去催八戒,自己一人在原地等待。
这时,“美猴王”——其实是一只神通广大的六耳猕猴,出现在唐僧身边。
这只六耳猕猴知道悟空被师父驱逐,故意冒充悟空前来,大概想混入取经队伍,不知是不是也想修成正果。
唐僧仍认为他是悟空,不理他,六耳猕猴喝骂“狠心的泼秃”,抡起铁棒击打唐僧脊背。
唐僧被打昏在地,不能言语,假猴王提着青毡包袱驾云离开了。
读者如果细心,即使不知道来到唐僧身边的“猴王”乃六耳猕猴,从他的言谈举止也能看出“猴王”是假的,因为:
第一,他的用词不对,悟空从没骂过师父“泼秃”,也不会这样对师父说话。
第二,他用的“金箍棒”不对,如意金箍棒重一万多斤,人被扫一下就能死,唐僧脊背上被“砑了一下”,却只是昏倒,就显得有些不合理了。
但唐僧想不到这些,他见八戒和沙僧回来就说:“好泼猢狲,打杀我也!”还派沙僧到花果山要行李。
沙僧到了花果山,却被假猴子王带领一众小猴围攻,还发现假悟空已经仿造出假的唐僧、八戒、沙僧,要组建一支新队伍去西天取经。
行李自然没要到,沙僧只好也去南海找观世音菩萨了。
真假美猴王的大戏就此拉开,从天宫到地府,从普陀山到灵山,从玉帝到冥王,从观世音到如来,都被惊动了。
沙僧到了南海,还认为侍立在观世音菩萨身边的悟空是恶人先告状,对悟空挥舞宝杖,观世音菩萨告诉他真实情况,“教悟空与你同去花果山看看。是真难灭,是假易除”。
观世音菩萨这次有点儿天真、她认为如果那个悟空是假的,真悟空几棒就能把对方打死,没想到,两个悟空打到南海,连菩萨也分不清真假。
拿《紧箍儿咒》做“试金石”,两个悟空都喊疼。
那就到天宫辨真假吧,按说假悟空一开口,玉帝也该从和他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用词马上断明真假,可惜玉帝太昏庸,他的耳朵分辨能力太差。
李天王的照妖镜同样不灵,“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
两个悟空打出天门:“我和你见师父去!”他们一起来到唐僧师徒那里,但唐僧念了《紧箍儿咒》,依然没法辨别。
两个悟空打到阴山背后,十殿阎罗会齐,地藏王点聚阴兵。
两个悟空都说:“望阴君与我查看生死簿,看‘假行者’是何出身,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沌乱。”
其实这是真悟空跟着假悟空说出的非常不合理的话,因为真悟空早就在生死簿上把自己除名了,还怎么查得出?或许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地藏王菩萨说:“等我着谛听与你听个真假。”
谛听是地藏王菩萨案下伏的兽,谛听伏地听了一会儿,听出来了,它对地藏王说,已听出假悟空是什么怪,但不敢当面说破,恐“妖精恶发,骚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
因为假悟空的神通与真悟空一般无二,幽冥之神不能擒拿。
地藏王问怎么办,谛听说:“佛法无边。”
看来只能到如来跟前分辨了。
真假悟空又一路打到西天雷音宝刹,如来不仅是哲学家,还是博学家,对观世音菩萨说出假悟空的缘由:
如来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
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
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与真悟空同像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六耳猕猴听如来说出本相,胆战心惊,急忙变成蜜蜂就要飞走,他大概是模仿悟空时间太久了,连怎么变化也跟着悟空学。
如来将金钵盂撇起盖下,六耳猕猴显出本相,立刻被悟空一棒打死,从此六耳猕猴这个种类就没有了。
经常对如来言三语四的悟空这次大概真服气了,佛祖不仅把六耳猕猴的底细说得明白,连悟空曾在花果山封元帅、将军的老底都揭得一清二楚。
如来用小小钵盂解决了天宫神将、地府幽灵、观世音菩萨和悟空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麻烦,这才叫慧眼识万物,佛法真无边!
真假美猴王不单纯是一段取经故事,还是整部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从此以后,唐僧再也不轰悟空走了,悟空和师弟们也不再互相猜忌,特别是八戒收起长舌,不再搬弄是非,给悟空“上眼药”、进谗言了。
师徒四人“剪断二心,锁䪊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这一难来了次神佛大点卯,搞了回神佛降妖技能大比拼,十分精彩。
明天,我们又将开启哪一个故事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文中配图来自电视剧《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