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关公》完成北中国踩点调研
文摘
纪录片
2025-01-13 12:30
北京
2025年元旦刚过,正值农历三九寒冬,纪录片《关公》编导组开启第二阶段北中国调研活动。编导组夏骏、和峰、王彬、田永康、陈瑞等一行七人,冒着零下25度的酷寒天气,先后踏访了河北承德,辽宁沈阳、抚顺,内蒙古通辽等地,深入了解关公文化在北国的广泛影响,现场寻访真实、生动的关公文化故事。编导组此行第一站是河北省承德市。承德魁星楼始建于公元1828年,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魁星楼献殿,左边供奉着文圣人孔子,而右边供奉的是武圣人关公。关公一生践行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因而被视为儒家伦理道德的践行者,后人将其与儒家伦理道德的构建者孔子并称“文武二圣”。承德皇家关帝庙位于避暑山庄丽正门西南,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年间曾经过历次扩建和重修,乾隆皇帝还亲题御匾、增设黄瓦、御碑,使寺庙更加符合皇家规格。按照传统,皇帝每次到避暑山庄时,总是先到此庙祭拜,然后才进入山庄。这一惯例体现了关帝庙在清代皇室信仰中的特殊地位。在辽宁省沈阳市,编导组调研了沈阳故宫、张学良将军旧居、清昭陵、清福陵等文保单位。沈阳故宫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其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清宁宫,不仅是内廷处理军事政务、召见和接见、筵宴满蒙汉族贝勒及王公大臣的场所,也是满族举行萨满祭司的场所。在清宁宫大殿正中,供奉有关帝画像。这种供奉不仅体现了对关公个人品德的敬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维护忠诚、正义的价值观。皇室希望通过祭祀关公,借此弘扬忠义精神,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在张学良将军旧居建筑群东北角,有一个张家私宅修建的关帝庙。在自家官邸和私宅里建关帝庙,并在关帝庙里同时摆放自家祖先用以祭祀,是比较罕见的。
编导组随后冒着刺骨的寒风和不期而遇的漫天风雪,来到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现存有汗王宫、汉王大衙门、正白旗衙门、启运书院、文庙、关帝庙等建筑。满族在最早营建都城时就将关帝庙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对关帝的崇拜。除了以建筑形式呈现外,满族萨满教还将关帝作为主神,甚至还有一部民族史诗《关玛法传奇》,在这部史诗中,关羽完全不是以往人们熟知的形象,而是化身为草龙转世的大英雄,拯救了女真人。而在有清一代,关公信仰在国家信仰体系中被推崇到极致,不仅给予关公长达26个字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还在北京城营建众多关帝庙,甚至清朝军队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关帝庙。最后一站,编导组来到了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库伦旗是清代内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的喇嘛旗,是蒙古族崇尚的宗教“圣地”。库伦三大寺即兴源寺、福缘寺和象教寺。三大寺是内蒙古现存较为完整的一组融蒙、藏、汉风格为一体的格鲁派寺庙建筑群。在三大寺内,兴源寺有一座伽蓝殿,供奉的是佛教伽蓝菩萨关公;在福缘寺内,后殿为关帝庙,俗称老爷庙,供奉的也是关公。此次北中国之行,编导组寻访了关帝文化跨民族传播的具体表现。关公文化作为一种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蒙古人、藏族人还是满族人的关公信仰,都证明了关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存在的强大文化认同符号,超越了单一民族的文化领域。在第一阶段的调研中,编导组历经一个月的时间,行程超过15000公里,跨越了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河北八省市,完成了广泛的采访与资料收集,深入了解到关公文化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的深远影响。采风调研工作结束后,编导组将以更为丰富翔实的资料和视野开阔的采访为基础,尽快完成拍摄文本,预计将于春节后在山西运城,也就是关公的故乡举行开机仪式。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关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摄制,夏骏工作室承制。
责任编辑 | 和峰 王彬
设计制作 | 于歪歪 陈瑞
编辑助理 | 田永康 陈瑞
公号主办 | 北京中视星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以真实纪录形态 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关注【思想现场】公众号
每周独家推介 有思想的纪录片
一流学者的深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