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抑或应运而生?
——评纪录片《颜真卿》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国际史学刊物《中国史学》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旁涉中国古代政治史、地理学史、地图学史、水利史、出版印刷史、天文学史等学科领域。
夏骏工作室的作品——五集电视纪录片《颜真卿》,通过镜头,把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鲜活地重现在世人的面前。
通观颜氏的一生,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写的人。我自己读书做学问,本来只是因为百无一用,只能靠检点古人的经历中给自己找碗饭吃。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半辈子了,不管是回过头去看那些早已远逝的“古人”,还是直面眼前出没的生旦净末丑,许多事,许多人,不能不让你动情感慨。
颜真卿就是这样一位令我深深动情的历史人物——感动我的是他那坚毅正直的品格。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动情其实是一大障碍,因为这很容易令研究者失去客观的把握。历史学界的大师陈寅恪先生谙熟近代史事,而笔下却绝不触及,就是因为家世会让他动情,只好克制不碰。可这样的自律似乎只有大师才能够做到,常人是不易企及的。
从功业角度讲,颜真卿的历史定位首先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践行自己的追求,并最终果敢地献出了生命。听夏骏先生讲,他们倾心尽力地拍出这部片子,就是想要通过颜真卿生命的实践告诉世人,哪怕你身处历史的垃圾时间,每一个人也都能有自己的选择,都可以像颜真卿那样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当然,后世更多的人知晓颜真卿,认识颜真卿,更主要的是通过他的书法作品。我一点儿也不懂书法,无法具体体味颜氏的艺术造诣。过去断断续续地多少听闻一些书法史的知识,几乎全是得自业师黄永年先生。
永年师自少年时期起,就搜藏碑刻拓片。虽然对于历史学者来说碑刻文字乃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优秀的历史学人,必须具备丰厚的碑刻知识,但学术之于人生,不仅有悲壮的感慨,碑刻文字的艺术赏析,也是在研习、利用之余会自然生发的优雅情趣。
先师个人似乎更为欣赏欧字,不过他少年习字却是从颜鲁公入手,而且论述书法风格演变的历史,更把颜真卿的地位摆得极高极重——在唐代诸大家之中,可谓无与伦比。
那么,这样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技艺当然直接出自书法家个人,他的气质,他的才华,只有他有,因而才只有他才做得到,别人即使努力也不行。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常语云“时势造英雄”,颜真卿崇高的书法造诣,也离不开时代的影响。
论唐代书法艺术,永年师更侧重其社会应用的普遍性和书法的实用功能。谈到颜鲁公的字,先生说唐代中期以后,文人学士之间总体上都是颜字一派,所谓欧、虞、褚、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个别人的艺术好尚而已。
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先生论中国历史变迁大势,创立所谓“唐宋变革说”,即谓唐宋之际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这一变化影响甚为深广,几乎波及社会的所有层面。
在这一基础上来看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窃以为颜字绝非横空出世,而是应运而生——颜真卿顺应的就是唐宋之际这一重大社会变革。所谓“唐宋变革”的幅度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每一具体侧面往往并不同步,各项要素的变化时间,大致从唐代中期延续到北宋中期,或早或晚,节奏不一。
考察中国古代文字的变迁,可知唐朝是字体字形最后确定的时代。一方面,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混乱之后,楷书字体,在唐初基本定形。就在颜真卿生活的唐代宗大历年间,朝廷又命国子监修定《五经字样》,进一步规范经书的基本文字,成为字形已臻完善的重要标志。
与此伴随的是科举取士日趋普及,文化流通的范围也随之进一步广泛。站在唐宋变革的背景下看待这些变化,我们就不难看出,在书法艺术上出现一种更易于普遍行用的字体,已经是呼之欲出的事情了。我想,对比唐代初年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诸家的书法风格,颜鲁公的笔势笔法可谓水到渠成,适逢其时。
正因为如此,颜字形成之后,才会迅即风靡各地,并被普遍传习。元代以后,虽有赵孟頫一派生出,但也不过是颜体之流亚而已。
颜真卿的一生,因书法而广为人知。书法是形象而又生动的,而我在上面讲述的这些认识既初浅,又乾瘪。现在幸好有了夏骏先生的电视纪录片,他以形象而又生动的影像形式,向社会公众再现了颜鲁公光辉的一生,也再现了造就其书法成就的历史背景。
点击可阅读⬇️⬇️⬇️:
颜真卿--中华士大夫以道抗势精神的楷模
责任编辑 | 和峰 王彬
设计制作 | 于歪歪 陈瑞
编辑助理 | 田永康 陈瑞
公号主办 | 北京中视星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以真实纪录形态 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关注【思想现场】公众号
每周独家推介 有思想的纪录片
一流学者的深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