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气质与作品的品质
——《颜真卿》总编导夏骏印象
王义群 金鸣
夏骏总编导在南通献映式
仲夏时节,南通籍导演夏骏执导的五集纪录片《颜真卿》,穿越历史烟尘,在文峰塔下与家乡观众见面。随后的一个多月,该片已经通过卫视、互联网包括央视频和人民视频等传媒在海内外广泛播出。
颜真卿的一生,是盛唐的缩影。他幼时颠沛,躬俭入朝,为官清正;他沙场鏖战,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他秉持正义,鉴察世情,际遇跌宕却达观通透;他是大唐脊梁,明知凶险,却孤身直入叛军劝降。
片里片外,历史人物辉映着编导的心迹,在作品中镌刻下不朽……
26岁的夏骏,作为入职央视最早的研究生,走遍黄河,用镜头记录下母亲河的壮美,首部力作就蜚声中外,早早成名。
盛年的颜真卿在大唐由盛及衰的疾风骤雨中,用铮铮铁骨,匡扶一寸又一寸山河;
盛年的夏骏也将自己打碎重来,转身成为央视黄金档万众瞩目的电视栏目《新闻调查》的主要编导和制片人,屡屡创造出高收视纪录,在同时期与《焦点访谈》并列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电视评论栏目,为家国航船瞭望,为万众福祉奔走。
时间始终向前,命运的齿轮持续转动。
离开长安的庙堂,陆羽的茶、吴筠的丹、皎然的禅,让颜真卿在江湖烟雨的浸润中、在文坛交游中,将儒释道的奥义熔炼于一体;
市场激流中,夏骏也是最早一批投身以影像为文化立传的人。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情怀,集各路文化精英的知识智慧,成就一部部史诗风格的纪录大片。山川江河在他的手中跌宕奔涌,纵横万里,一眼千年,滋养出一个又一个重量级作品,斩获一个又一个国家级大奖,记录江山胜迹,活化历史人文,炳耀文明璀璨。
夏骏导演在纪录片《中国农民》拍摄现场(1992年8月)
夏骏导演在纪录片《心中的日出——五四运动70年》摄制途中(1989年1月)
纪录片《穷则思变——中国贫困地区全景考察》编导夏骏(右)与解说配音李雪健(左)(1991年8月)
2021年底,《颜真卿》项目正式启动。行路难,编导组的前期论证工作举步维艰。
但夏骏拍片,出了名的下功夫:“每做一个作品,从知识积累和研究的认真就像念一次博士生。”
用脚走透、用眼读透、用心悟透,要把人物研究透彻。团队合力,细致推进,调研9省20余市,寻访颜真卿的历史足迹;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等地采访了百余位国内一流学者。
夏骏导演(左)采访葛剑雄教授(右)(2011年)
夏骏导演(右)采访刘道玉校长(左)(2012年)
夏骏导演(左)采访作家方方(右)(2012年)
一个专家访谈就是两三个小时,“成片用了不到3分钟,有的只有十几秒,甚至有四分之一的访谈者被淘汰”。电视访谈的嘉宾需要思想、学识、口才、形象俱佳,并不容易成功。
2023年6月,横店影视城正值拍摄旺季,全国因疫情积压了三年的片子撞上了短剧暴涨的拍摄需要,场地、服装、道具甚至演员都很紧缺。闪转腾挪,团队完成了表现颜真卿人生历程的大部分拍摄。
为了在历史现场再现颜真卿的大成时期,摄制组赴湖州拍摄。梅雨季节,霪雨不断,暑气蒸人。前一天,暴雨侵袭拍摄场景,摄制组就在雨中一点点搭建、调整。
重重困难,在夏骏这里,隐于一句“成败在于细节”,只有团队同心齐力,见招拆招、步步化解,从没有一个“难”字。
《颜真卿》主创团队(2024年)
《颜真卿》总编导夏骏(左)与撰稿人和峰(右)在采访途中(2022年)
辗转多地,行程20000余公里,夏骏团队与国内一流摄影、造型、美术、灯光、作曲、动画、解说团队通力合作,后期制作近一年,才将《颜真卿》呈现于观众面前。
这是继《颜子》《孔子母亲颜徵在》之后,“颜文化”影视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谁能想到,这样高水准的制作、长周期的投入,拍摄经费靠的竟是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
在南通文艺之家的放映现场,夏骏接受采访后,从门口遮光帘缝隙处通过,返身会场。在这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他转身站定,从上到下、仔仔细细地掖好帘子,认真观察,确保没有一丝影响观感的光亮投射进来,才放心回到座位。
始于细节,成于极致,终于尊重。
传神
四下暗去,观者屏息。
长安里坊,幼年真卿黄泥设色,土墙为纸,孩童天真不羁,虽非墨迹,实则山河壮丽、风雨雷霆。心接天地,贫而有乐。
真卿渐长,执着翰墨之中每每习字,不得其法,几次请教“草圣”未果。洛阳拜师,倾心交往,真卿诚意终得张旭认可,指点笔法十二意。乡野贩夫之间,皆有意趣,他始得中锋行笔之精妙,“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沙场埋骨地,颤抖的双手,如何启得亲人遗骸,怎堪承接头骨木匣?安史之乱中,护国平叛,堂兄子侄三十余人壮烈殉国。《祭侄文稿》出,犹闻战鼓悲鸣,字泣血,行含痛,力透纸背;似断弦之琴,萦纡郁怒,哀思顿挫,泪墨干涸……
观众间,时有慨叹,间或涕泪。
笔落之先,瞬息万里。上九天峰峦,下悬镜深潭,凝神入魂。镜头一转,鲁公执剑,千军寂肃。深衣着墨色,铁光映寒气。蹲笔曲腿,古松盘根,忽身形豹起,开天辟地,若狂草一笔,出锋势长。跃空腾云,落地凝冰。一池静水,深不见底。
仓颉造字,象形万物。在剑影与笔意之间,颜真卿了悟书道。少时的泥途之悟,中年的哀墨透古,晚年的守正忘己,皆可“以形写神”,颜体大成。
沧海桑田、宦海浮沉,颜真卿不是没有政治智慧的迂直,而是始终清醒,选择忠直于大唐家国与天地之道。长安在西,死也要朝着家的方向。
“有唐之德,则不朽耳。”笔落功成,隐入光晕,后辈读书人接续起立,现场观众也一同目送“书魂”远去。
从此,颜真卿的字里有了大唐的风骨,也成了盛唐的灵魂,更有那孤忠的人格。
练达
做一件事,为什么做?怎么做?夏骏有一条准则:“必须用一句话说得明白,所谓一言以蔽之。”
说不清楚,或者需要许多话才能构成表述,就是杂念太多,可能都是杂音,越精彩越干扰,耽误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目标的实现。
“唯一目标就是创作一流作品,尽可能追求作品的长远生命力”。17岁时,这个如皋少年北上读书,就心中敞亮。大学教室晚10点熄灯,他蹭着夜里学校锅炉旁边房间的灯光,18岁读完《鲁迅全集》,做了1700多页笔记。七年读下来还觉读不够,文字、光影的力量在他胸中肆意生长;走出象牙塔,每当出版界年度好书书目一发布,他必定找来追着读。品出的人生况味,投射在他的片子里,化为剑气,直指人心。
夏骏导演在山海关拍摄现场(1996年冬)
夏骏形容自己的事业,就像江湖里“孤帆远影”的一叶扁舟。独特的追求,造就独特的天地。从24岁入职央视做到今天,几十年不懈积累,直抵根本目标。到如今,他才说,现在可以算是有些规模了。“写文章你可以学曹雪芹,写到贫病交加,矢志不渝。拍电视至少得有差旅费、汽油费,租设备、劳务费,你还要有一点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能力,还要保持一个创作者的状态。”
持续“在场”,几十年功力,他一步一个脚印,构建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影像博物馆”。
“万事有度”,这四个字被他挂在书房,带团队、做父母、与人相处,莫不如是。
掌舵人,得拿捏分寸,向宽处行。生存靠手艺,要了解天气、季节、日月星辰,了解哪里是用武之地,哪里是转战的港湾。内心得有真章,有共鸣,才拍得出那些人物的伟大品格。“作品呈现的历史人物必然是作者人格的一种映照,作者缺乏英雄气,怎么拍英雄?”
做人物片,夏骏抓的是价值观核心点。他拍《沙元炳》,并不把他看成一个地方人物,而是同样把他看成是大时代的一个榜样。开场就是甲午海战,观察点跟拍近现代大人物是一样的,都是同时代的一个类型人物,挑战与应对的内容相似。在他的《张謇》中,謇公所办学校、工业、事业和留下的城市文明,战胜了时间,将人物推向不朽。
人与事,是相互成就的。
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能给一个省、一个城市打出文化品牌。要成为文化现象,就要有够分量的作品来拉动。城市IP的形成往往是结果,热度之后,要有自己的根,才会被留下、被念念不忘。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蓝海可能在群山之外,若没有定力沉下去,修炼功法,就挖不了历史文化这座“大粮仓”。
精诚所至,百变神通。
夏骏的新一部纪录片《胡瑗》已经进入后期制作,文史入镜,故事待启,明体达用、泽被万世的北宋教育家正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夏骏说:“一个作品里有我一年到两年的生命在里面,那是我的命。”
濠河之畔,文峰塔的倒影,一如夏骏从历史人物的杰出灵魂中追寻的魅力人格。
点击可阅读⬇️⬇️⬇️:
颜真卿--中华士大夫以道抗势精神的楷模
END
责任编辑 | 和峰 王彬
设计制作 | 于歪歪 陈瑞
编辑助理 | 田永康 陈瑞
公号主办 | 北京中视星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以真实纪录形态 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关注【思想现场】公众号
每周独家推介 有思想的纪录片
一流学者的深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