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旦,夏骏先生在“皋籍人才群”里@我:“ 新年继续,春节后邀请参加《胡瑗》首映,不见不散。” 这份邀请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片充满文化底蕴的故土。胡瑗,这位北宋时期的教育巨擘,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灵。而纪录片《胡瑗》的推出,无疑是对这位如皋先贤最好的致敬,也是对如皋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传承。
宋代思想家朱熹把古代圣贤名流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读本,其中就详细记录了胡瑗一生的教学活动和事迹,认为可作“百世之法”。元代张光祖所著《言行龟鉴》卷一《学问门》中,也对胡瑗有详细记载:“胡安定公瑗,字翼之,患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
范仲淹题胡瑗像
胡安定先生,名瑗,字翼之。他忧虑自隋唐以来,士人做官崇尚文辞却遗忘了经学,只是苟且追求利禄。因此他教导学生,必定以明晰圣人之道、通达实际应用为根本。当初他与孙明复、石守道一同在泰山苦读十年,心无旁骛。后来,他担任苏州、湖州两州的教授,订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身体力行。他讲解经书,必有要义,诚恳地为学生讲述修身治人的道理。跟从他学习的学生上千人,日日夜夜受他熏陶。学生们信奉他的学说,崇尚实际行为,写文章都能阐发经义,以理服人。
他在湖州学府时,设立了经义斋、治事斋。 经义斋,是学习讲解儒家经典文献;治事斋,则是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又兼一事,例如治民、治兵、水利、算数之类。他在太学教学也是这样,其弟子门人遍布四方,无论才智高下,都依循他的教化,高雅而有节制。他们的言谈举止,一看就知道是胡先生的弟子。
在明道、景祐年间,胡先生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胡先生的学生最多。他的教学方法最完备,推行了几年,东南地区的士人,无不以仁义礼乐为学问。庆历年间,朝廷在京城建立太学,有关部门到湖州学府,取先生的教学法,在太学实行。在皇祐、至和年间,朝廷任命胡先生为国子监判官,坐在经堂上讲解经书,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学生有一千多人。
胡瑗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和弟子根据讲义整理的文献主要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我对纪录片《胡瑗》充满期待,不仅因为胡瑗是如雷贯耳的如皋先贤,更因为“夏骏工作室”制作的每一部纪录片都是震撼人心的精品,都值得期待。
还记得前年教师节,大型文化历史纪录片《沙元炳》首映式在沙元炳先生的家乡江苏省如皋市举行。 那天我人在南京,错过了如皋首映式,甚为遗憾。去年春节前夕,《沙元炳》在央视频、优酷视频等媒体播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系列融媒体平台“人民视频”上线播出。虽然沙元炳在如皋家喻户晓,但是,说实话,在观看纪录片《沙元炳》之前,沙元炳先生的形象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当然包括如皋本地人)心中都是迷迷糊糊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沙元炳——中国近代化的杰出先驱之一的光辉形象。这位如皋先贤在屏幕上栩栩如生,他用一生的心血与智慧,全面推动了如皋县的近代化事业,不愧为如皋近代城市之父。
夏骏先生曾坦言:“拍摄纪录片《沙元炳》既无利可图,也无名可求,做地方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注定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之所以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纯粹出于自己的乡愁情愫。” 如此说来,纪录片《沙元炳》也可以说是夏骏先生表达乡愁的作品。
我以为,一个地方的乡愁文化,大抵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度。因为乡愁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更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生态智慧以及深厚的历史情怀。任何一座文化名城都有其乡愁文化代表作。譬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就是百读不厌的绍兴乡愁文学经典。将乡愁文化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乡愁作为一种人类共通情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传承机制。
如皋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也是乡愁文化很浓厚的地方。五年前,一个充满温情的栏目——“寻梦乡愁”,在如皋市委组织部公众号“雉水先锋”上悄然问世,旨在唤醒远方游子对家乡如皋那份深藏心底的思念与追忆。上百篇乡愁文章交汇成一曲乡愁交响曲。在“寻梦乡愁”这首乡愁交响曲中,我们听到了印刻效应与怀旧情绪的交织、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厚依赖、现实压力以及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追寻、味蕾记忆与成长历程的反思,以及现代生活的孤独感与追梦路上的回望。
乡愁是人心灵深处的柔软情感,简单而又复杂。古有唐代诗人月夜忆舍弟,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有现代作家腊八思故乡,赞叹“家乡咸菜馒头,真是美味绝伦”。荣格心理学派把味蕾记忆之类的现象定义为“个体潜意识”,或者叫“个体无意识”。毋庸讳言,对绝大多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而言,乡愁既是个体无意识的体现,也是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夏骏先生颇有古代文士风范,他的乡愁,不是在闲暇时偶尔掏出来摩挲一番的玩意儿,而是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不是“像虚伪的老情人般怀念着故乡”(一位女性作家语),而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不是多巴胺依赖的过瘾慰藉,而是分泌内啡肽的创作冲动;不是空虚和孤独时的北风之恋,而是反哺故乡的文士情怀。他的乡愁表达卓尔不群,完全是一种文化自觉。他将乡愁的个体无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并进一步升华为社会意识,让沉淀在如皋历史中的文化底蕴光耀天下。夏骏先生以高尚而精湛的乡愁表达了却他自己的乡愁,同时又成就、激发了无数人的乡愁。
“夏骏工作室”在完成大型纪录片《沙元炳》制作后,又马不停蹄以强大阵容组成纪录片《胡瑗》摄制组。
纪录片《胡瑗》是追求卓越的大制作,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摄制组跨越八个省区,行程上万公里,与国内一流的摄影、造型、灯光、道具等专业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化精品。夏骏先生作为纪录片的总编导,他深知乡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通过镜头记录与展现地方历史人物,不仅是对自己乡愁情愫的抒发,更是对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纪录片《胡瑗》的推出,我们将得以窥见如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积淀。安定公“明体达用”的教学宗旨,正己化人的教学态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明体达用”与哈佛大学的校训“Veritas”(求是)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Mens et Manus”(拉丁文)(求真务实)非常契合,这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先贤的卓越智慧与非凡魅力。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会感受到乡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也会让我们对乡愁文化有更加深邃而多元的思考。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像夏骏先生这样的文化人,能够投身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共同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如皋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能够孕育出更多像胡瑗这样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我旅居新加坡,无缘参加春节后将在如皋举行的大型文化历史纪录片《胡瑗》的首映式,乃为憾事。身在狮城,心在故乡,遥祝首映式圆满成功。衷心感谢《胡瑗》出品人顾清波先生,感恩夏骏先生和“夏骏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因为你们,以及和你们一样充满情怀的文化人的卓越工作和不懈努力,把如皋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名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祝福夏骏先生,祝福故乡如皋,祝福伟大祖国。
点击可阅读⬇️⬇️⬇️:
责任编辑 | 和峰 王彬
设计制作 | 于歪歪 陈瑞
编辑助理 | 田永康 陈瑞
公号主办 | 北京中视星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以真实纪录形态 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关注【思想现场】公众号
每周独家推介 有思想的纪录片
一流学者的深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