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笑砚
制图|夏文瑾
蛇是上古时代重要的氏族图腾,其最早记载见于《史记·三皇本纪》,书中说伏羲和女娲都是“蛇身人首”。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也多有蛇的记载,因此有“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之说。《山海经·北次二经》记载:“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
龙大蛇小,古时常将蛇龙图腾浑融在一起,故人们称蛇为“小龙”,因而具有神圣的文化意涵。进入古代和近世,蛇图腾逐渐转化为与世俗生活紧密联系的民间信仰,以司雨之神、水神、地方保护神等多种神灵身份出现,护佑农耕、水利和一境之平安,呈现出亦圣亦凡的特质。
新石器时代 贴塑蛇纹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摄影/杜广磊
早在史前文明中,蛇形动物纹饰便带着神秘色彩出现在了古老的器物之中。贴塑而成的蛇虽为静态,但两只蛇头露出罐口并相向对视,显示出一种动态的张力。这种动静结合的设计,使陶罐充满了生命力。
新石器时代 蛇纹鬲陶片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摄影/杜广磊
在内蒙古敖汉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也出现了蛇纹样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 刻纹陶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外,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一支崛起的文化,其文化图腾中同样不乏蛇形象的出现。在很多出土的陶片中都发现了蛇纹饰的存在,其蛇纹多为单躯蟠曲状,蛇尾在中心,向外蟠曲多周,形态优美而富有动感。
蛇纹常与其他纹饰组合出现。在江苏草鞋山、上海福泉山、浙江庙前等地出土的陶器上,常见蛇纹与鸟纹、云纹等组合,形成一组稳定而特殊的装饰艺术。
夏 鱼蛇纹大陶盆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摄影/杜广磊
商 玉蛇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摄影/杜广磊
商 “妇好”青铜鸮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间的绿色为卷曲长蛇纹
商晚期的妇好鸮尊腹部的蛇纹紧密地盘绕在一起,蛇身饰有菱形纹,这种菱形纹简洁而富有规律,既展现了蛇的鳞片质感,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使蛇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信仰神秘力量,蛇纹或为沟通天地、护佑部族的象征,展现出商代对权威与神秘力量的尊崇。
商 青铜蛇 三星堆博物馆藏 摄影/杜广磊
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青铜蛇是少有的蛇形具体呈现,歧羽纹、臣字目,非常具有代表性。
商 石蛇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西周 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摄影/杜广磊
何尊上的蛇纹
何尊作为最早出现“中国”二字铭文的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上纹饰繁缛多变,交相辉映。位于腹部的蛇纹属于典型的单体蛇纹,形态优美。蛇的三角形头部低垂,半球形的眼睛圆睁,马蹄形的鳞片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蛇身之上,展现出蛇的灵动与力量,似与世人宣告其庄重的地位。
西周 父乙觥 上海博物馆藏
父乙觥盖前端兽耳后部的小蛇屈体而卧,形态生动,虽体型较小,但细节刻画精致,蛇身的曲线流畅自然,动态的蛇尾盘曲上翘,为一向庄重肃穆的青铜器平添了一丝趣味,使整件器物迸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春秋 青玉人首蛇身饰 河南省博物院藏
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薄厚相同,玉饰呈青黄色,人首与蜷曲蛇身构成环状。人首五官清晰,为覆舟式头发,在头形边廓内勾勒一道复线,以突出五官,脑后长发后卷,大眼圆睁,翘嘴;蛇身雕刻龙纹。左侧玉饰正面人首部分为剔地阳刻,蛇身部分的雕刻工艺则与后世出现的减地平钑(sà)技法(一种平板式的浮雕,地下凹在一平面上,母题凸起的表面也是一个平面)相近,背面全部为阴刻,蒜头鼻,具有男性形象。右侧的玉饰两面均为阴线刻,悬胆鼻,正面为“臣”字目,背面眼睛呈圆圈形,似为女性形象。
春秋 蛇蛙纹青铜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顺时针蜷曲与逆时针蜷曲状的蛇纹饰对称分布于青铜卣之上,无论是蛇身的蜿蜒卷曲,还是蛇头的转折方向,都由流畅的线条连接而成,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灵动的美感。春秋 蟠蛇纹镂空鼎 山西博物院藏 摄影/杜广磊
蛇纹线条流畅自然,蜿蜒曲折,仿佛在器物表面游走,极具动感。它们相互缠绕、交织,形成复杂而有序的图案。战国 曾侯乙尊盘 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杜广磊曾侯乙尊盘以其极尽繁复、琳琅满目的纹饰闻名于世,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准的巅峰。铜尊用 34 个部件,经过 56 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 28 条蟠龙和 32 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 7 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 56 条蟠龙和 48 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 7 字铭文。整件青铜器以失蜡法制成,利用蜡的可塑性和耐高温性,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再在蜡模上挂泥浆,形成外范,待外范干燥、硬化后,将蜡模熔化倒出,形成空腔,最后将金属溶液浇注入空腔内,冷却后便得到所需的金属铸件。在尊盘的装饰中,蟠螭纹作为高浮雕装饰,突出了立体感;而蟠虺纹则以细密的线条铺满器物表面,增加了装饰的细腻度和华丽感。蟠虺纹样蟠虺纹由蟠螭纹演变而来,战国时期一度取代蟠螭纹成为主纹样,“虺”义为不分首尾的盘绕小蛇,古籍中常见虺与蛇并提。蟠虺纹始于春秋,盛与战国。有学者将战国时期的蟠虺纹划分为两大类:S 形蟠虺纹与 G 形蟠虺纹,而 S 形蟠虺纹又分为太极互抱图式、太极蟠腰图式、太极对置图式,G 形同样包含以上这 3 种组合方式。从结构上来看,蟠虺的头部呈三角状,双眼圆而小,结构简单,呈卷曲状。相比较之下,蟠虺纹较小,是龙形的抽象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蟠螭纹在形式上的僵硬线条。这种层次分明的装饰手法,使得曾侯乙尊盘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感染力。尊沿、盘沿处的纹饰曾侯乙尊盘最吸引人的当属尊沿、盘沿密集镂空的蟠虺纹。曾侯乙尊盘上的蟠虺纹大致可以分为 3 类:一是圆雕蟠虺纹,尊口部附饰、盘沿口附饰以及兽形顶部装饰为此纹样;二是带圆点镂空蟠虺纹,尊的镂空圈足、盘兽形饰腹侧镂空部分为此纹样;三是半浮雕蟠虺纹,划分为四等分,每等分含有 19 种蟠虺纹,这 19 种形态按照一定的寓意组合成 12 种花纹,花纹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合出高低分明的镂空结构,近看繁琐,实则有序。不仅如此,颈口的蟠虺纹之下还留下因失蜡法铸造而留下的铜梗,向上托起蟠虺纹,从外面来看,蟠虺纹呈镂空状态,铜梗的纵横交错使得曾侯乙尊盘风格独树一帜。盘沿口的镂空蟠虺纹与之排列方式相同,这对于制作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战国 原始青瓷悬鼓座 南京博物院藏九条堆塑的盘蛇均张口圆目,身饰鳞纹,弯曲做游动状,头向上昂,展现出蛇的灵动与力量。西汉 滇王之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滇王之印的印纽设计为蟠蛇形,蛇首昂起,蛇身盘曲,展现出蛇的力量感。蛇在古滇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常被视为图腾。古滇人以蛇为农耕神而崇拜蛇神,逐步发展和形成的蛇文化,从战国至西汉时期,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从蛇图腾超人的神力到震慑力,一直普及到生产、生活中的蛇头銮铲、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纹身,以示他们是蛇的子孙等等,已被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所证实。这些古滇青铜文化,真实地反映了古滇人的基本思想观念,是崇拜蛇、信仰蛇的自然崇拜或原始宗教的文化形态,然后演变、扩展到农具生产和日常生活及装饰品的各个领域之中。滇王之印上的蛇纹饰就充分体现了古滇人对蛇的崇拜和敬畏,以及蛇在古滇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滇王之印的蛇钮设计既不同于内臣诸侯王的龟钮金玺,也不同于一般外臣之王的“归义”印文。这种独特的设计暗示滇王既是内臣,又处于外臣的地位,反映出汉武帝对滇国的重视,也印证了《史记》中“滇小邑,最宠焉”的记载。西汉 马王堆T形帛画 湖南省博物院藏帛画上半部为天界景象,太阳和月亮之间,画有一人首蛇身天帝,其红色的长尾环绕在周围。画下半部,上方展现的是人间,下方则是地下世界。下部画有一赤身裸体巨人,可能为地神,其双手托举一个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是谓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整幅画面神秘又诡谲。西汉 人操蛇鎏金铜托座 南越王博物院藏 摄影/杜广磊这件鎏金铜托座中,力士口中咬着一条两头蛇,双手各操一蛇,双足跪坐夹住一条蛇,五条蛇相互绞缠,形象逼真。力士的形象和蛇的纹饰都具有浓厚的古越文化特色,而鎏金工艺和整体的造型则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的生活场景,不仅反映了古越人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密切的联系。唐代的陶蛇首生肖俑
唐 陶蛇首生肖俑 上海博物馆藏唐 青瓷蛇生肖俑 湖南博物院藏唐 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在生肖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陶蛇首生肖俑的出现,是生肖文化在丧葬习俗中的体现,反映了古人对生肖的重视和信仰。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循环和生命的延续,还与人们的命运和运势相关联,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宋元时期:细腻写实的笔触
宋 蟠蛇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粗壮的两条蛇蜿蜒盘旋在铜器的主体之上,与通常的蛇纹饰不同,它们更加具象也更加孔武有力。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而俨然成为器物的主体部分。蛇身上的鳞片被刻画的十分整齐,不失严密之风。宋 釉陶人首蛇身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此人首蛇身俑长 27 cm,高 12 cm,重 0.697 kg,看似稍显诡异的造型却透露着古人对于上古神话故事中人物的敬畏之心。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两位重要神灵,被认为是上古时代的文明奠基人,他们常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因此,人首蛇身的形象象征着超凡的智慧和神秘的力量,蛇身可能寓意生命力的顽强和绵延不绝,而人头则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和灵性,这类形象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上古神话的崇拜和传承。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白蛇传》戏剧景物枕 丰城市博物馆藏四个棚台内分别展现了传统戏曲《白蛇传》中断桥、借伞、还伞、水漫金山等不同的演出场景,通过连续的画面,完整地呈现了《白蛇传》的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性的表现手法,使瓷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可以讲述故事的历史文物,为研究《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和元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明清时期:丰富寓意的呈现
清 青玉十二辰蛇 故宫博物院藏此件由青玉雕琢而成,青玉质地细腻温润,具有坚韧的质感,是古代玉器制作中常用的优质玉材。青玉的色泽沉稳内敛,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彰显出玉石本身的天然之美。蛇的形象被拟人化,蛇身呈现出盘腿端坐的姿势,身着的交领长衫,衣纹线条流畅自然,褶皱堆叠合理,仿佛随着身体的坐姿自然垂下,体现了当时的服饰文化特色。清 掐丝珐琅花卉纹盘蛇甪端香薰 故宫博物院藏甪(lù)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蛇的盘曲与甪端的端庄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动态感为整个香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此外,蛇的大小与甪端的身体比例搭配得当,既不会因为蛇身过大而显得喧宾夺主,也不会因为蛇身过小而被忽略。蛇与甪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比例上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工匠在设计时对整体美感的精心考量。[1] 蔡磊. 圣凡之间:蛇的民间信仰与文化意象[J]. 西部学刊, 2022, (13): 150-153.[2] 周南泉.古玉器38-伏羲、女娲与人首蛇身玉器.1993.[3] 娄静. 曾侯乙尊盘蟠螭纹、蟠虺纹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4, 53 (01): 91-93.[4] 张远山.《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九战国蟠虺纹,微型蟠螭纹[J].社会科学论坛,2021(3):4-28.[5] 张昌平.关于曾侯乙尊盘[J].上海文博论丛,2007(3):36-44.[6] 刘体操. 古滇国与蛇文化——李家山青铜艺术探索[J]. 民族艺术研究, 1997, (03): 67-69.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