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藏,佛寺中之一种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国内保存下来转轮藏实物甚少,主要有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宋代转轮藏、四川平武报恩寺明代转轮藏、北京智化寺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清代转轮藏。
已经观拜过那几处转轮藏了,唯剩下四川平武报恩寺。约着小伙伴们,一行人驱车,过绵阳、走江油,来到四川西北部平武县。
平武,取自“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周秦时期,平武县境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首次以“平武”为名建县。平武县城,背依群山,面临涪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和雪宝顶,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
望了望云雾缭绕的远山,说不定走出一只大熊猫来。
报恩寺,前方是一片开阔的广场。
广场中央有一对石经幢,高约7米,幢体六面。顶部是桃形宝珠,上部每面凿一龛,龛内坐佛一尊。
经幢正面刻“唵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另五面刻藏、汉两种文字的“陀罗尼经咒”。经幢是佛教之物,表示佛统率众生制伏妖魔之意。善男信女站在经幢的下面,只要幢影映于人的身上,或幢上的尘土落在身上,便可及时减轻罪恶,消灾弭难。
于是,口念阿弥陀佛,绕幢三圈。
向山门走去。
山门
山门依地势而建,两侧连以八字墙。
山门前有这么一对石兽。
它俩都有大大的眼睛,用四川话说,鼓得像二筒。雕刻粗犷,既凶猛又有点萌。它们终年不改,在这里镇守了几百年。
山门台阶下立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官府刊刻的告示碑,府正堂杨示:“报恩古寺,朝贺重地。宵小行窃,案几酿巨。本府垂慈,保全非细。论尔军民,不准盘踞。闲杂人等,禁止游戏。倘敢故违,立拿惩治。枷示庙门,以为儆惧。自谕之后,遵守勿替”。光绪二十一年住持昌顺刊刻县正堂陈示:“城东古寺,厥名报恩。二百余年,自明迄今。柱檩椽桷,楠木修成。古色古香,宵小生心。岁在癸巳,酿讼公庭。由县而府,拖累非轻。府宪仁慈,明察如神。大局既全,示复谆谆。朝贺重地,理宜肃钦。防微杜渐,不准容情。违者枷示,言出法行。并谕勒石,一体凛遵。”
意思是,这里是古寺重地,宵小闲杂,不要在门前盘踞戏耍。古时候,这里是高大上的地方。
山门,单檐悬山,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殿高8.66米。门上“敕修报恩寺”匾额长5.4米,高2.2米,用楠木镶嵌镂雕而成,字体雄浑遒劲,被誉为“蜀中第一匾”。据考,该匾为明朝杨升庵手笔,因未署名而鲜为人知。
明朝大才子杨升庵,名慎,四川新都人,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嘉靖,遭廷杖后谪贬云南永昌卫(保山)。杨升庵与徐渭、解缙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杨慎之父大学士宰相杨廷和,与报恩寺建造者王玺之孙(龙州宣抚司事)王溥,为莫逆之交,许下了儿女姻亲。正德二年(1507年)杨升庵到龙州(平武)亲迎王夫人到新都完婚。婚后数年,因王夫人不育,庵又续娶遂宁籍才子黄峨为妻。
噢,原来这么会事。涌出这首词,杨慎在四川泸州所作,电视剧三国演义用作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平添了几分慷慨悲壮、荡气回肠之意,入门去。
山门外稍间,两尊金刚,头戴宝冠,持宝杵,脚踏夜叉小鬼。左边怒颜张口,为“密迹金刚”;右边忿颜闭口,为“那罗延金刚”。
山门内稍间彩塑明王神像各一尊,一尊三头六臂,另一尊四头八臂,头作焰发,手持法器。人过其旁,望而生畏。
天王殿
穿过山门进入寺内,是三座并列的单孔石拱桥。桥很有古意,成拱弧形,中桥面铺砌团花,两侧桥面嵌以小青砖。桥身石栏杆望柱头作火焰云纹形,栏板上有浮雕人物、山水、楼阁、花卉。
桥头抱鼓石雕工精致,前卧小石兽,我见犹怜。
而最让人移不开眼睛的是天王殿枋上的横匾。匾额四周边缘透雕云龙纹饰,柱上站两个托匾力士。黑神话悟空的就在这天王殿取的景。
这两个,顶盔贯甲,呲牙咧嘴,怒目圆瞪,足踏彩云,双手紧紧拽着铁链,好使劲噢!
院内右侧有钟楼一座。楼分两层,上悬“天音醒世”横匾一方。
钟楼上下两层各挂一口大钟。大者重万斤,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铸造;小者五千斤,铸造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
据记载,因大地震,震后钟楼重心有点向后倾斜,于是铸造了一口小钟,悬挂于楼顶前梁上,这样整个钟楼也就保持平衡稳定了。
有了钟楼,回头没有找见鼓楼,为啥没有鼓楼呢?或许是多一口钟,就少一面鼓。
钟楼前有“范公井”小方亭。范公,名辂,是明武宗时的御史,因直谏谪贬为龙州宣抚司经历。他见报恩寺僧众饮水十分困难,便解囊挖凿了这口水井。范公井凿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汲水称便者长达400余年,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在井上建亭树碑“范公遗爱”,以之纪念。
看完范公井,跨过石拱桥,迎面就是天王殿。殿高13米,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建筑。
殿内彩塑四大天王。
他们充满了精气神,威武得很,护持佛法,风调雨顺。
大悲殿
出天王殿,往右是大悲殿,报恩寺建筑方位是坐西向东,因此大悲殿在北。四川人不说东西南北,分前后左右倒拐拐。
大悲殿,重檐歇山顶,黑色琉璃瓦剪边。“大悲殿”三个金色大字是明朝天顺元年赐进士户部主事苏致忠书。
殿内正中供奉千手观音立像。
千手观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高约九米,全身贴金,头戴宝冠,身披菁纱,璎珞垂地,头顶重迭三个小头像,肩上的两只大手高举无量光佛,抬头凝望,宛如一朵巨大而怒放的金菊。
观音身后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每只手心分别刻一圆睁的慧眼,拿着日、月、净瓶、宝镜、宝印、数珠、莲花、金刚杵……等佛门法器,以示解救一切苦难众生的威力。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迭,互不遮掩,悬空排成十五层圆弧。
左右两侧,两尊木雕立像,高约3米,男像为观音之父,女像是观音之母,他们身着官服,面容慈祥。
殿内四根立柱上,各有善财童子,足踏彩云,他们面向观音,合掌微笑,天真无邪。
大殿内壁上还有一组壁塑,以连环画的形式,记述了千手观音从人到神的转化故事。
华严殿
与大悲殿南北相对的是华严殿,两殿形制相同。
华严殿内正中置转轮经藏。就是我这一趟的目的,打卡国内著名的转轮藏。
转轮藏,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可以左右旋转,取“法轮常转,自动不息”的意思。佛教还认为,将轮藏旋转一周,如诵念经文一遍,即可尽快成佛。
转轮藏前置石香炉一座,高约两米,分炉斗、炉身、炉座三层。炉身雕刻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
报恩寺这座转轮藏,自地面起通高11米,直径7米,占地面积22.06平米,楠木制作,横截面为八角形,外观八楼四层,实际七层,逐层向内递收,下大上小,形似七级佛塔。转轮藏主要由藏轴、藏针、梁枋框架、板壁和天宫楼阁构成。
转轮藏全身布满了龙。外观四层,第一层藏座,为须弥座式,下设圆形踏板,以供信徒推动站立,座的束腰浮雕八条游龙。第二层为藏身,蟠龙缠绕在8根檐柱上,藏身板壁上,安饰枝叶盘旋的雕花板,其中四面花瓣中雕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语。第三层为天宫楼,调绘诸天佛圣,龙凤花草。天宫楼阁以上为八角攒尖顶,是转轮藏的最上层,檐下安饰十一踩斗拱。转轮藏结构复杂,雕饰繁杂,工艺精巧,严格按照宋《营造法式》规定比例建造,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小木作。
转轮藏周围的四根大柱上,各有一条长约7米的泥塑蟠龙。龙身遍体金甲耀目,筋骨突露,张牙舞爪,引颈怒嚎,奋臂长空,大有离柱飞出之势。
这个爪子,马上要伸过来,拧着你。
奔脱了龙爪的想象,后面即是大雄宝殿。殿前两株柏树,高大挺拔,像两个护卫,它们与报恩寺是同时代,在这里几百年了。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高19.56米,重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四周围绕青石雕花栏杆。
大殿台基的左右两侧斜坡甬道上各有斜廊一座,斜廊以四根方柱支承大式卷棚顶,建立在倾斜10度的斜坡上,四周不挨靠任何建筑,它经受了历史上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安然独立,平稳牢固。
这种斜廊架构,据说在建筑上是孤例。下雨天,官员们从斜廊进入大殿行走方便。
大雄宝殿,全部是楠木材质,雀替花板,图饰粉绘,装修繁富,精巧华丽。殿内地面金砖墁地。当心间的前槽地面,镶嵌着一块琉璃花砖,雕以云纹灵兽。
佛坛上端坐三尊佛像。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卢舍那佛,右为释迦牟尼佛。
三尊塑像全身著金,各自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宝座上。佛像的背光上有瑞云、灵兽、飞天、大鹏金翅鸟、边缘饰火焰纹。
殿内四根金柱上挂有两副木刻金字对联,正中一副:“佛光普照来西天以说法教传震旦化东渐;帝治无为正南面而垂裳星共离明朝北极。”为龙安府知府邓存咏题。另一联是青城释子广清、广昌敬献:“古佛三尊聚庆一堂昭法像;莲台九品飞香满座放毫光”。
正中的佛像前,供有一道九龙牌位,上面写着“当今皇帝万万岁”,这块木牌高约两米,用金丝楠木雕琢而成,边缘透雕九条云龙。
这块牌子可值钱啰!这块牌位代表皇上,是王玺及龙州官民向当今皇帝“祝延圣寿,报答皇恩”的标志。这块牌子是护身符,使得报恩寺得以安稳存在未受破坏几百年。
殿内墙壁上满绘壁画,主题是十二圆觉像。《圆觉经》载有十二位菩萨,依次向佛祖请问修行法门,佛为说大乘圆觉清净境界修行法。这十二个菩萨就被称为十二圆觉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
画像高达2米许,每位菩萨身后都有圆形背光。采取金线描和沥粉贴金制作,笔势稳练,豪放飘逸,彩色冷披,画诣极精,给人以舒适明快之感。明代壁画,完好如初,真是不错!
走到三身佛背面,屏壁上还有一堂壁塑。壁面上采取泥塑、悬塑、壁画三者结合,塑造了“三大士”。
中间为南海观世音菩萨,下乘独角金毛吼。像的周围有善财童子侍奉,四周群山耸立,祥云缭绕,海浪滚滚。
左边是文殊菩萨,乘坐青狮,前后有供养肋侍和驯狮人。大智文殊的说法道场在清凉山(五台山),故他的背后塑有五台山。
右边是普贤菩萨,下乘六牙白象。峨眉山是普贤东来第一处施“德行”的道场,他的身后塑峨眉丛山峻岭,上边有峨眉舍身崖及佛光。
在观音像的左上方,有一尊侧身面向观音的英俊武士,他就是护法神将韦驮。报恩寺的韦驮未在老位置山门后,他在这里守望观音。
另外,每位菩萨都用一根木棍顶着对面的墙,四川人说顶门棍或叫火烧棍。导游说,这几个棍子是过去清代修缮时就采用了,支撑着佛像。古人工匠有时用的技术也是很直接,管它好不好看。
后檐正中辟门一道,两边辟直棂窗。窗内窗外都是风景。
步出大雄宝殿后门,为宽敞庭院。通道两旁的两棵古柏挺拔向上,高耸人云。
碑亭
碑亭两座,南北对称,结构相同,位于大雄宝殿与万佛阁之间。南碑亭正在维修,北碑亭尚好。
碑亭,建立于台基上,平面呈正方形,为十六柱重檐攒尖顶式,上檐八角,下层四角,亭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檐角下悬挂铎铃,风吹玲响,令人引颈。
亭内立巨型石碑一通,下承赑屃,碑首浮雕云龙。正面碑额镌刻“九重天命”四字。碑身刻明英宗皇帝圣旨,曰:“奉,圣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钦此钦遵,修理报恩寺一所,转轮藏一座,完备安放藏经,祝延圣寿,具本谢恩外。大明正统拾壹年拾壹月吉旦土官事王玺建立。”碑的背面阴刻《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对报恩寺的建造经过和规模概况作了详尽的记述,赞颂了王玺建造报恩寺的功德。意思是,他是土官,就让他建庙吧。这道圣旨才是护身符,方才那“皇帝万万岁”的龙牌是表决书。
圣旨碑的现在还留有红色油漆痕迹,在文化大革命中,涂刷了红油漆,再用黄油漆写上毛主席语录。
南亭石碑因设了围挡,看不见。石碑正面刻着皇上允准修造报恩寺外的龙州另外十四处小寺院的名称;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记》,详述了王玺建筑报恩寺的缘由和目的。这两通碑文是研究报恩寺历史的重要史料。
报恩寺,是明王朝“镇御边疆”的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玉玺、王鉴父子为报皇恩奉旨修。王玺父子为何在这边陲建造如此恢宏的一座寺院呢?
平武,先秦时这里是氏人的聚居地。西汉置刚氏道,西晋太康元年更广武为平武。北魏孝武帝时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隋炀帝大业初,改龙州为平武郡。唐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宋仍为龙州。元至正中,升龙州为元帅府,寻改为宜慰司,明洪武六年仍称龙州,二十二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寻复为州,宣德七年又改州为宣抚司,嘉靖四十五年改州为府,故平武又称龙安府。
宣慰司、千户所、宣抚司均为朝廷所设的一级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名族自治州。佥事是官职,正六品,相当于自治州的副州长;土官,又称土司,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土官除对中央政权负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役外,在辖区内“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
万佛阁
碑亭之后,最后一座建筑万佛阁,高24米,三重檐,五开间,进深三间,平面呈回字形,为三十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气势雄伟。
万佛阁,装饰华丽,嵯峨雄壮。
入阁,迎面是一座长佛坛,正中为佛祖讲经说法像一尊,左右“十大弟子”两手合掌,侍立两旁。
殿中有一座石雕圆香炉,高约2米,分六层,以镂空透雕的作法制成,上雕刻乐伎、花卉、群狮、云龙,无不尽其妙。
人物,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形神具妙。
佛祖背光上是一尊大鹏金翅鸟,两位飞天或天龙八部。
天花藻井,绚烂覆顶。
佛祖像前面两侧,立着两位文官塑像,这两尊造像高约3米,头戴官帽,身著官服,五官端庄,神情虔诚,两手抱拳,聆听传经,这就是主持修建报恩寺的主人王玺、王鉴父子之像。
王玺,字廷璋,系宋代龙州长官王坤厚之玄孙。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军伐蜀,王玺祖父王祥率众归附大明朝廷。洪武七年(1409年),改设龙州衙门,授从仕郎判官之职,世代相传,至宣德三年(1428年),王玺乃奉兄袭父职。宜德九年(1434年)升龙州为龙州宣抚司,王玺提升为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并赐封昭信校尉。王玺出身世家,“貌异而才优,行高而智广,崇儒奉释,夙植善根,且乐施不倦,好谋而成”,他嫌原有观音院“规制湫隘,无以容众”。乃以“祝延圣寿,护国保民”,与土僧正知谋曰:“吾受命于朝,世守斯土,与国同休,恩至渥也。未遑莫极涓埃,维欲建修一刹,令尔等朝夕祝延圣寿,以表丹诚,古遗藏经而有所安放,一举两得,不亦可乎?”正知以手加额,赞叹未有。
正统四年(1439年),王玺“以例朝贡京师,乃具本以闻”,皇上“嘉其土官,能以保障遐方,祝延圣寿为请,故不为例而允之”。王玺奉旨而归,正知、普恩及海祥等赞襄其事,王玺大捐己资,鸠工集材,于正统五年(1440年)破土修造,正统十一年(1446年)报恩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龙人瞻仰,莫不称叹。是年十一月,王玺又将英宗皇帝谕旨刻于御碑亭的碑上。
景泰三年(1452年),王玺即逝,其子王鉴,字景昭,即袭父职,并以先父未竟之志,再次人觐京师,奏于帝廷,复获皇帝“准从”。王鉴得圣准而归,与同僚官薛忠义、薛公辅、李爵等人,一并装塑佛像,彩绘楼阁,雕造藏经函具,造铸钟磬法器等,于天顺四年(1460年),经历二十个春秋,报恩寺乃全工告成。自此,报恩寺装塑点染,雕琢藻绘,黝垩丹漆,金碧琉璃,争光照耀,炳焕夺目,盖巍巍乎其不可及也。
底楼右侧有一楼梯,游人可扶梯而上。楼座后部设木质佛台3座,台上供木雕七佛像。不过现在楼上和七佛均已闭护,不得参观。
阁的楼上楼下三面墙壁绘满原作壁画,至今线条清晰,色泽艳丽,未见后代修复改绘痕迹。壁画内容为“礼佛图”,绘各类人像近100身,包括菩萨、天王、力士、仙人及世俗人物,均作礼佛状,是报恩古刹的重要遗存。
报恩寺的建筑,全用楠木建造:殿宇屋顶,形式多样;檐下斗拱,千姿百态;门窗装修,玲珑剔透;建筑彩画,古朴素雅;天花藻井,绚丽多彩;廊道栏杆,精雕细琢;地面花砖,光可鉴人;殿内佛像,栩栩如生;雕刻绘塑,精美绝伦。为天开图画,令人拍手叫绝。
报恩寺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由宋元向明清形制过渡,既严格按照宋《营造法式》的手法建造,又灵活地运用了地方技巧,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报恩寺还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能,平武作为地震多发地带,自创建以来,经受了多次大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被专家和游人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独具匠心的抗震建筑”。
报恩寺文物精品保存完好,一色珍贵的楠木建筑,精巧华丽的斗拱,巧夺天宫的转轮经藏,精雕细刻的千手观音,千姿百态的龙,被誉为“五绝”。报恩寺还有“四宫”之称:“龙宫”、“迷宫”、“艺术宫”、“深山宫殿”。
有人说报恩寺是王玺父子在边陲称王称霸,为自己建的宫殿,其实不对的,报恩寺是有建设手续的,王玺的态度是端正的。王玺安抚番民,修桥修路,发展经济,创办学校,在当地受人拥戴,颂声载道。
报恩寺,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建筑群,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比较规模,报恩寺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而智化寺,南北进深约278米,东西最宽约45米,总占地1万余平方米。
报恩寺是西南土官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由明英宗皇帝下旨修建;智化寺原是王振家庙,正统八年(1443年)由英宗皇帝敕名改建;两者都各有一座精美的转轮藏。因为报恩寺位于西南边陲,而智化寺在天子脚下,因此智化寺为首批国保单位。
感兴趣的话,可以到两处明代古建筑观赏相较,都不错。
最后分析一下,报恩寺应属佛教哪一派呢?
平武西靠四川阿坝州的松潘,松潘在唐宋以来最信奉藏传佛教,当时平武境内居住的主要是羌、藏、回、汉等民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至今松潘的部分喇嘛每年冬季都要前来报恩寺朝佛。由此,平武报恩寺属于密宗寺院。
不知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