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号的读者越来越多,投稿给我们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这是大大的好事。虽然参差多态乃是美好的本源,但是,写一篇清晰流畅的古建筑考察记还是有一些通用的技巧的,在此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不求大家照做,但求大家有收获。毕竟,写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点击率会慰藉我们写作的辛苦,将来自己看着也是美好的回忆啊。
一、美图当头
毕竟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题图很重要!!!有图才有真相!!聪明人不用多说,一说就明白。见面就扔过来一张图,美美的,看不看随你。
题图的关键是,一定有代表性,有很强的可识别性。是该处的标志性建筑,或者是正殿,或者是大门,门上就有匾额,只要读者不闭眼,他就应该知道“哦,这里啊。”或者“这么美,这是哪里。”
比如,用这张图做封面,主题明明白白。
升级版:如果有这样的图,作为题图,简直酷毙了。
二、地点时间
看了图,就得开始正文,先说明这是哪里,始建于什么时候,不要自己肚里明白,就以为别人都明白。一定要按照省市区镇村这个顺序写明,如果觉得自己组织语言麻烦,我告诉大家一个传男不传女的秘诀——就是百度!比如: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这样开头,厉害不?告诉你,我是百度过来的。但是,切忌抄的太多。别以为别人就不会百度。
除了地点,最好写明这处古建筑的始建年代,如果你实在不清楚,或者只是道听途说、无法验证,你就写:据说创建于某代。一个“据说”,摆脱瞎说的心理阴影。
另外,重要的是,写清楚你自己的考察时间,比如:2011年的八月,我来到这里进行一次期待已久的参访。和大家说,这点很重要,懂得说这句的人,就基本是专业人士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古建筑的样貌是动态的,也许某年修缮过一次,就不一样了。如果写下时间,你的考察记更有参考价值。
升级版:如果能说,白马寺背映邙山,面朝洛水,在汉魏洛阳古城遗址的西面…………这样把山川形势一交代,历史感觉一融合,啊呀,你的文章就厉害了。
三、总平面图
景区的入口处一般都有一张导游图的,记住,把它拍下来。我一般都用手机拍下来,当时方便自己随时看,回来可以放在文章开头,这样,大家都一目了然了。
如果忘了的话,怎么办?当然,你可以再次百度,江湖救急一下。例如:
升级版:如果你能百度出,不,老百度太肤浅,如果你能查找出一张古老的平面图,那就恭喜你,你的文章上了一个档次。虽然下面这张也是我百度的,也不一定是古人画的。总之,大家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一张清晰的总平面是绝对加分的。如果能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这也是加分的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群都是坐北朝南,你说明这一点,大家在总平面图上也有了方向感。而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四、按照游览顺序介绍
有了总平面,你就可以亮出你拍的照片,挨个给大家介绍就好了。如何避免成为流水账?要记住,有主次。不重要的内容,看一张图片就好,说明也就一句就好,想重点说的内容,多来几张图片。挑选你有话想说的图片,不要扔一堆图让大家自己看。说什么?一定要说明白这是哪里。比如:
白马寺的天王殿
如果有塔,或者其他全对称的建筑,最好写明白,比如:塔的东面。这个很重要。
建议大家,拍摄全对称的佛塔类建筑时候,如果能分清哪面是正面——一般是南面,就按照南西北东,这个顺序拍摄,你回来写文章的时候也记得顺序。如果看不出哪面是正面,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拍摄,无论如何,要顺时针拍摄,记清楚自己开始的位置,养成习惯,就不会忘记了。
拍摄室内造像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大殿内是三尊像,那么一目了然,但是,如果有十八罗汉怎么拍,二十诸天呢,建议您从左手靠门开始拍,顺时针,拍到右手门边。这是在你觉得有必要都拍一遍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就是看个概况即可。
升级版:有人说室内造像不让拍啊,我的私人建议是偷偷拍。前提是,一定不要用闪光灯,用闪光灯拍是各种傻,这里不是摄影贴,不细说。拍室内造像攻略如下:走进门口之间,在门外面拍,如果镜头广一点应该没问题;进门以后,先给佛菩萨磕头,对佛菩萨也是恭敬,同时赢得看守人员好感;然后,从左手边默默拍起,只要你动作不是特别嚣张,应该没问题;如果实在被看得严,也没有同行伙伴掩护,就拉倒,不要因为拍照的事情闹不愉快。
拍照的注意事项:第一是清楚!第二是清楚!第三是地平线要水平,不平的自己转转。以上注意事项绝对不针对任何人,我保证。拍你认为有意思的角度就行,无任何硬性要求。
五、适当使用专业名词
有一些朋友非常用功,辛辛苦苦自己查了一堆资料,然后用很专业的名词对建筑构件进行叙述。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看懂呢。我的建议是,无论你自己是否专业人士,都不要用太专业的名词,毕竟大家看帖并不是为了成为专家,想成专家的人会跟着你提供的线索自己查资料的,你一定牢记上面一条,写清楚图片是哪里哪个方向就可以了。
当然也不是禁止大家用专业名词,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这个名词的含义,并且能很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大家,还是欢迎科普一下的。毕竟有知识是一件牛叉的事情。比如:
蒙在斗拱外面的金属网,叫做罘罳。可以防止鸟雀做巢。
升级版:给陌生的字加拼音。罘罳(fú sī)。我代表读者感谢你。
六、适当转述历史故事
适当讲一些关于这处古建筑的历史故事会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行文变得更加生动。还可以配一点和故事有关的插图,比如: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后来,又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不出所料,以上内容又是百度的,但是希望你经行精简,以上还是我精简了的版本呢,不然更复杂。毕竟我们这里也不是历史贴。但是,不要引用那些过分民间的故事,对导游的说法也要有判断,类似“这里是和珅的藏宝楼”啊,“当年纪晓岚就坐在这个板凳上”啊,这样的段子如果是作为逗闷子还行,如果当真说就要笑场了。
升级版:如果你能完全不用拷贝黏贴,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这个故事,啊呀,你就是相当的厉害了。必定是清畅流利,字字珠玑。
七、谈你自己的感受
文章差不多到结尾了,作者本人也差不多该说几句镇场的吧。我深深的知道,对于有些朋友来说,这是最难的一部分了。
其实很简单!!当然谈感受只适用于我这种文艺青年。但是方法也不止口头抒情一种。有的朋友会放一张自己手绘的小画,这非常好。也有的朋友会配一张有自己背影的图片,给人无尽的遐想。当然也有像某美女作者那样,正面给予形象冲击。这都非常好。当然,我也推荐,拍几张在这些建筑中生活的人,坚守的管理员、当地的老乡、附近的摊贩……给大家一个有人情温度的结尾。
八、文末补充
建议在文章结尾给感兴趣的读者一些建议,是否开放,如何乘车,周围景点,可买特产,注意事项,等等,不必写得全,在于写得关键。
我相信,按照以上套路写一个古建筑考察贴,不仅读者看得明白,作者也必然心潮澎湃,感觉到自己技能满点!!读了你的文章,古建爱好者涨了知识,古建研究者寻找到了线索,你自己呢,肯定能收获很多愿意和你交流的朋友!!
天啊,不说了,我现在就去写了!!!
请有好文章的朋友来我号发表!
马上留言或者加我微信联系吧!
加时请自我介绍或说明投稿
否则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