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寺,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双峰山之中,这里,农田丰饶,空气幽宁。
黄梅四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
入山门后,就看到寺庙建筑群,殿堂楼阁,层层叠叠。
四祖寺,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明正德、万历、清同治年间多次重建,但最终毁于兵燹。1995年本焕长老担起重兴大业,历时五载,建成殿堂楼阁200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净慧法师继任方丈,继续弘扬禅宗文化,2005年秋复建黄梅千岁宝掌祖庭老祖寺,及四祖寺分院芦花庵。
现修复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禅堂、客堂、藏经楼、钟鼓楼、方丈室。
四祖寺位于西山脚下,西山,就是佛教历史上著名的破额山,又叫双峰山,海拔599.8米。道信的弟子弘忍后来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东山寺,就是五祖寺。
远眺山上亭榭宝塔,林深悠远。远山上正在建造那座楼阁式宝塔,高53米,是为专奉禅宗祖师的本尊之塔。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走廊,两层飞檐斗拱,用36根大柱,殿高18.7米,宽34.1米,长25.7米,建筑面积为865.7平方米。
寺庙中有三棵古柏树,其中一棵名“云柏树”,相传是四祖道信亲手所栽。不过我没找到这棵古树,满院银杏绿枝,秋天一定非常华美。
整个新建寺庙,殿堂楼阁盘垣交错,门窗梁柱雕梁画栋,新塑的佛像法像庄严。
可能朋友们会说,现代复建的寺庙,没有什么意思。那是不了解这座寺庙蕴含的厚重历史源流。禅宗四祖道信在这里肇农禅并重之先河,启宗说兼通之大本,一千四百年来,这里虽然建筑兴废无常,然禅风不坠,代有传人。
2001年,四祖寺塔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指的是寺外三塔两桥一石刻。三塔乃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两桥为灵润桥、明月桥;一石刻为灵润桥下的石刻群。
走出寺院,向北行,就看到衣钵塔。
衣钵塔,又称祖师塔,是一座单层亭阁式石塔,高3.8m,基座宽2.2米。塔基座下有地宫,沿甬道台阶可入,早年封闭。古建专家评述有五代后期北宋早期的建筑风格。相传,为纪念四祖道信传衣钵给弟子弘忍,特造此塔。
在衣钵塔附近,有一座石亭,叫种松塔,谐音又称众生塔,全称种松和尚塔,由外亭内塔组合而成。
外亭俗称鲁班亭,建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是为保护种松塔加建的外护建筑。亭室正中立有竖蛋式覆钵塔,俗称卵塔。下设六面须弥座,上立高1.3米浑然规整的蛋形石雕塔身,通高2.25米。世称种松道人塔或栽松塔,塔约建于唐中宗(705-710年)时期,相传四祖道信为保藏弟子五祖弘忍的前世栽松道者的真身所建的祭祀塔。
看完鲁班亭,向西北山岗上走去。
爬完石阶,走上平台,眼前一亮,应该是心中一亮,毗卢塔出现。
毗卢塔,中国禅宗僧人第一座真身墓塔,四祖道信大师之墓塔,又名真身塔、慈云塔。
毗卢塔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砖砌四门古塔。山东省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建于611年,是我国最古的石塔。毗卢塔晚于它五十年,是第二座古老的四门塔地面实物。
毗卢塔,系砖石仿木结构,塔呈四边形,面宽10米,进深9.5米,高11.34米。塔基上置双层须弥座,塔身东南西三面各置细高拱券门,四角攒尖顶,中覆铁镬,上承摩尼宝珠。体态稳重,气势轩昂。
塔的北面没有开门,在相应的位置上设置了枭混纹饰装饰假门。
塔身四面壸门两侧均各辟仿木横额,用莲瓣纹砖饰外框,嵌刻字砖,铭记“释迦八塔”诸名号。顺时针排列依次正书横列“迦毗罗城诞生塔”、“摩迦罗国证道塔”、“迦尸国转法轮塔”、“舍卫国现神通塔”、“□□□□□□□”、“□舍城□化度塔”、“□□城中思念塔”、“□□□城□□塔”。这是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八个最有意义的地方和事迹,称为释迦“八塔”或“八相”,八塔塔匾额均为七字,自右向左书写,绕塔经行即表示礼拜了这些圣迹,如同见到佛陀真身。
塔内穹窿顶,中为四方形,下为八方形,巨大的穹窿顶,浑圆规整,逐层收分,给人以深邃的感觉。塔室穹窿顶的处理使毗卢塔成为少见的无梁大殿。
塔室内壁柱间各设一壁龛,各龛内五祖弘忍、牛头法融、荆州法显、荆州玄爽、衡岳善伏、新罗法朗共称为四祖六大神足,环侍在四祖身边,呈现出当年四祖为弟子们说法论道的景象。
一千多年前造的塔,竟然如此完好,当年道信就是坐在这里塔内正中。道信大师预知时至,住塔舍身,是为中国禅宗实行塔葬制度之始。
四祖道信大师于唐武德七年(624年)住锡双峰山,以农养禅,聚众弘法三十年矣。唐永徽庚戍(650年)传衣钵弘忍为禅宗五祖,翌年亲授弘忍起造墓塔。唐永徽二年(651年)闰九月初四日,四祖大师于塔中坐化。嗣法弘忍大师遂命封闭塔门,次年(永徽三年),塔门无故自开。大师真身完好如生,端坐如钟。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此后,祖师真身一直供奉塔中,至少延续到元朝末叶。
元代诗人赵国宝《题毗卢塔》“一层石塔一层云,塔外松筠数万根。大圣至今身不坏,游人如见佛长存。”记述了祖师真身安住塔内、游人追慕礼拜的情景。
四祖道信(580—651年),俗姓司马,世居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后迁蕲州广济(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镇。12岁投司空山僧璨禅师求解脱法门。21岁于江西吉安受戒修学。越三年,闻璨和尚遍游江右告竣,归司空侍之,得传衣钵,为中国禅宗第四祖。大业二年(606年),璨禅师寂。道信至庐山,住大林寺十年,研习止观。大业十三年(617年),住吉安祥符寺,令城中禁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解围城之困。唐武德三年,蕲州道俗请师至黄梅造寺,见双峰有好泉石,一住近三十年。
道信大敞禅门,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著《菩萨戒本》一卷以传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教人修习一行三昧以明心地。以农养禅,行证并重,禅戒合一,融摄止观等一切法门。
蕲州双峰多有得果之人。其忍禅师,承信禅师后,法妙人尊,时称东山法门;荆州法显,受“出要之方,降心之术”;衡岳善伏,得“入道安心”之法;荆州玄爽“亟发幽微,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牛头法融,则悟“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之旨;新罗法朗,秉法东归,开海东禅道之滥觞。四祖及其六大神足,不仅神州禅门法运之所系,新罗法朗实海东禅道奠基人。
弘忍后,有清皎、仲宣、居讷、法演、止堂、云谷、平川、三昧寂光、戒初、起高浪、晦山戒显、道纶溥等高僧相继驻锡西山。
中国禅宗的弘扬,从达摩初到中土直到三祖僧璨,基本上都是“游化为务”,随缘而走,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了这种传教传统,坐作双修,以农养禅,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唐大历七年(773年),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曰“慈云”。道信是中国历代寺院中,第一个被皇帝封为既通佛学又通医学的一代高僧。
《黄梅县志》载:“於氏,原籍河南黎阳,因避秦朝之乱,落籍破额山下”,是定居黄梅最早的宗族之一。於氏铎公是居双峰之始祖,他生于晋初,其子於竺,道号飞泉,隐居于双峰山。於竺之八世孙於浩,与道教名人宋益同朝为官,二人志趣相投,交情颇深,因不满刘裕篡晋,遂归隐破额山不仕。宋益也不满刘裕篡晋而解绶修道,应於浩之邀,千里迢迢来大庙黄龄古洞修道炼丹。隋朝年间,於浩之十二世孙於鹤,与隋炀帝友善,炀帝即位时,授於鹤为节度使;於鹤之曾孙於碣,在唐初率义士勤王有功,因此,唐皇李渊授於碣为白马将军;於碣的孙子名於涟,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义薄云天。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应蕲州(今黄冈下辖镇)道俗之请,道信大师携首徒弘忍回到蕲黄故里。於涟义捐破额山祖产供道信大师兴建道场。
最后游览寺庙之外最西面的这座元代的古桥—灵润桥。
灵润桥,亦称四祖花桥,俗称过路亭,位于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灵润桥西边的龙头石悬崖之巅,是破额山南坡诸水汇聚幽黛河出山之锁口。雨季山水倾注,出入山路为之阻断,未修此桥前乡民从鲁班亭绕道寺院背后翻越青龙岭避河而行。元至正十年(1350年),四祖寺住持祖意禅师募缘建桥而成。
此桥为单孔纵列发券,拱宽7.35米,拱高5.3米。石桥面宽6米,南北纵向长15米,上建廊式长轩,两端为砖砌八字牌楼门,南面门楣上书写“花桥”二字。
桥上建有廊屋5间,抬梁式构架,墙壁斗栱间绘有各种花鸟图案。
在灵润桥下方的石矶上,留有历代游人游览四祖寺留下的题咏石刻,时间从中唐至清咸丰,为鄂地最大的古石刻群。
柳公权“碧玉流”三字,位于桥拱正中下方一块状如游鱼的石矶上(清顺治《黄梅县志》载:“碧玉流三字,唐柳公权书。” )
柳宗元题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位于桥下西南第二迭瀑布斜坡岩盘上。清光绪《黄梅县志》载,该石刻诗文为柳宗元在柳州追记游四祖寺之作,明嘉靖庚申年胡效忠重刻于石上。
由于长期水流浸洗,山洪冲蚀,人畜践踏,以及沙土冲压壅埋,现在能见的石刻仅是其中的二分之一。我非常遗憾,也因为事先未做功课,不知有这处石刻,仅在灵润桥上来回走两次,就离开。
有诗赞曰:双峰山下涌双峰,满目青山祖意浓。生不同条同落处,禅河浪涌振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