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政协委员曝出集采药“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之后,我看到网络上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严查药厂,严查集采环节,杀鸡儆猴,看谁还敢在药效上糊弄。
另一种声音更奇怪,把屎盆子扣到了医生们头上。他们说集采药是有点问题,但哪个药没有问题?自买的药也可能有问题。现在对集采药的普遍质疑,是医生们故意夸夸大其词,因为集采动了医生们的利益。
他们说,集采前,医药代表老找医生,药厂老请医生开“学术会议”,给车马费,药价里面,很大一部分就是药厂给医生们的“营销费用”。现在集采了,以药养医的时代过去了,拿不了车马费了,你们就受不了啦?
甚至,丁香社区还有个基层医生说,基层患者对集采药的反响很不错。
看到类似的言论,真是令人感到无奈。
病人究竟要吃多少亏,才能明白呢?
医生们被气坏了。
一
集采问题其实并不是个医疗专业问题,而是个经济学问题。
可难题在于,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太少。其实受冤屈的医生,也不太了解其中的经济学道理。
比如,对医生参加药厂“学术会议”拿车马费,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如果你没有经济学思维,那还真难让你明白。
那就简单粗暴给个结论:医生的待遇由供求决定,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医生的医疗供给。从这个角度说,医生拿药厂的好处,是医疗管制导致的扭曲。替医保省钱、替病人省钱都没有错,但不解决管制的问题,只想着让医生少拿好处,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几年前,我就预测过集采的结果:药品价格这个葫芦确实能按下去,但肯定会浮起两个瓢。
一个瓢是集采药的疗效会下降,而且医药研发会收缩。
另一个瓢是医生的积极性会下降。
二
现在医生们普遍抱怨集采药的效果,这人们看得见的浮起来的瓢。
看不见的瓢是,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了。这个浮起来的瓢,给病人带来的损失并不亚于药品疗效的下降。
集采药效果不好,这是可以公开抱怨的。但,医生们的积极性下降了,他们不会公开说出来,所以人们看不见。毕竟,中国人,尤其是医生,不能公开言利的嘛。
他们不好意思说:“我拿不到那么多钱,我就不干那么多活。”
哪个医生敢这么说,那一定被人们骂死。
“白衣天使都向钱看,这社会还有救吗?病人交给你们能放心吗?”
医生们会怎么想?“好,我不提钱,但我也少干活,反正你们又不知道我少干活了。”
我不排除,有一些医生即便少拿钱,也仍然愿意尽心工作。但就算不为钱的医生,病怎么治、怎么用药等方面,他们也不能自主决定,这也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总体看,医疗服务会大幅减少。
我有个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医疗机构,以前每年20多亿营收,后来降到10亿出头。“我们少干活,少赚钱,还不行吗?”
你是不是觉得,医疗机构少赚钱,不就是替病人省钱了吗?这是大好事啊!
但经济学视角看到的是,医疗服务的供给减少了。原来他每年看300个病人,现在每年看150个病人,你觉得这对病人是好事?
三
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普遍提高医疗水平呢?
现在中央不是讲,要多出台扩张性政策、不出台收缩性政策吗?
集采,实际上是就是收缩。科室的权被收缩到医院,医院的权被收缩到主管部门。所有人在一个收缩了的小空间里腾挪。
应该取消集采,权力继续下放,使医院、医生的服务积极性扩张。
同时,减少管制,吸引更多资本办医院、办药厂,使从服务到药品,都扩张。
只有医疗领域的一切都转向扩张,病患才能享受到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医疗服务。
所有经济方面都应该转向扩张,经济才会变好,人们收入增加,看病的费用也就更承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