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咨询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投稿邮箱:jcs11@foxmail.com
Ⅰ.引言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进入全新阶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中华民族文明建设发展规律,具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特质,是内涵丰富而价值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命力与价值力探讨高潮迭起,已有部分成果着眼于“第二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互动。如张红、郑思颖(2024)将“第二个结合”融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内容,探求前者之于后者的创新价值;又如李敖(2024)从传承、发展、实践三个维度谈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第二个结合”的彰显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第二个结合”作为相对独立又辩证统一的理论主体,二者并非直观的包含与被包含、体现与被体现。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亦是理解“守正创新”的关键所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文化强国具有统领性意义。
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后,又多次以不同方式重申这一主张。尤其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2023b:1)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强调“第二个结合”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2.1生成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传承千年亦熠熠生辉。在历史的长焦镜头中,中华民族历经王朝更迭、时代变迁而不衰,历经外敌侵扰、文化冲击而不灭,始终作为一头雄狮矗立于东方。中华文化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都以强大的生机、旺盛的活力迸发出巨大的文化力量,凝心聚力,引领着中华民族勇毅前行。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传承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秦朝以“书同文”、“车同轨”,开启民族文化的统一;两汉以来,华夏文明和周边的夷、戎、蛮、越等文明加快交融;魏晋至南北朝,汉族和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文明相互交融;唐朝至清朝,汉族和东北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文明以及西南的傣、彝、苗等游耕文明相互交融。中华文明始终作为正统,处于文明中心,在绘就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历史长卷中起到重要作用。
习近平(2023b:1)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豪感,坚定民族自信心。从“民本”思想到“人民至上”,从“天人合一”到“绿色发展”,从“和合”思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理念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与稳定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是对“文化自信自强”理念的充分践行。
2.2生成之向: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未对文化进行明确定义或系统阐述,但他们的思想中曾闪烁过文化观与文明观火花。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石,是推动“第二个结合”提出的重要遵循。
首先,文化紧密联系着“人”这一主体。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实践也创造了文化,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决定与推动。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类通过实际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使现实世界具有人类活动的特征,同时在交往中创造了独特的语言和思维体系,在不同时代留下了各种文化符号。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本身也得到了塑造和发展,使人类更具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并行,文化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人的全面提高和民族素养的增强。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出发点,旨在实现全人类的发展和解放。在新时代推动文化自信和自强同样需要注重和理解“人”这一文化主体,发挥“人”在文化创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培养民众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其次,文化紧密联系着经济、政治。一旦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便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马克思(2009:601)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2012:649)还提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文化并非仅受经济基础支配,同样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不仅仅是心灵愉悦,更是一种实际的推动力,悄然地塑造着现实,推动着物质文明的繁荣。可见,“第二个结合”与国家整体实力密切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认识文化地位、功能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整体影响,以适应国家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引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软实力。
2.3生成之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
习近平(2023a:1)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美好夙愿的伟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其发展价值,达成既定发展目标,就必然要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实践进行继承与开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2017:1)。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2022:1),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可行路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便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探索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1991:708-709)同志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线,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坚持文化建设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中华文明取得极大丰富与发展。邓小平(1994:367)同志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明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建设方针。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思想,接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文化建设历程,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更加注重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创造性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深化完善,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厚重内涵,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和中华文化的接续发展,就价值意义而言,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3.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坚定信心
中华文化悠久而深刻,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进,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和智慧。在物质文明层面,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科技成就,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众多创新发明;在政治文明层面,从秦朝统一中国地方采用郡县制到元代确立行省制度,从《秦律》到中华法系典范的《唐朝疏议》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治理智慧;在精神文明层面,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思想理念为中华文明注入深厚的伦理责任和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着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着眼于未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将进一步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维度,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稳定和不断前行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根于悠久的中华文化,其萌芽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并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探索得以形成。这一道路被形容为“由理论、制度和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不仅深刻融合了中华文化的丰富积淀,还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就(刘建军,202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文化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在中华文明的五千多年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得以开辟和发展,它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拓展的产物。这两者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有助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从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基础,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方面坚定信心。
3.2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一直坚定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一道路被形容为“中国式现代化”,它不仅延续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同时也与现代文明相交融,成为根植于中国大地的现代化范本(黄一兵,2023:9)。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推进“第二个结合”,同时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丰富的历史底蕴。正如韩愈所言:“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华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发展演进的深厚历史的“根”与“魂”,其之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促进其不断开拓和发展。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2019:2),中华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攻克难关,坚韧前行。通过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延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弘扬其精神追求、特质和脉络,亦将构建出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更为显著的进展,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石。
3.3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破解世界文明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当下,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而引发对“世界如何发展”和“人类前途何去何从”等时代问题的紧迫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将为解决文明冲突、促进全球文明交流和互鉴提供中国的思想和方案,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和共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共同助力全球繁荣和进步。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为解决文明冲突提供中国智慧。当下,全球格局迅速演变,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华文明一直以其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质著称,倡导“通过文明交流来超越文明隔阂,通过文明互鉴来超越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共存来超越文明优越”的务实理念(习近平,2022a:8)。在历史上,玄奘的西行和郑和的下西洋航海都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杰出示范;当下,中国在首次倡导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同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将其视为促进文明交流的桥梁,突显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展示出天下一家的国际视野,以文明交流促进国际协作,推动全球文明的和谐共生,助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为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中国方案。“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2020:406)。这一理念突显了文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性,同时也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推动力。中华文明的悠长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互动是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途径。作为全球共同信仰的人类文明,本质上说不应该是某种单一文明的世界化,而应该是不同国家文明的调和(陈曙光,2022)。在平等包容的前提下,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的共同发展,致力于实现多元文明共存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状态。这将有助于促进全球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共同繁荣,并为破解世界文明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依循
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和要素浩如星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围绕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既有经验与未来任务,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4.1传承中华文化,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2022b:1)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深入把握守正创新要义。首先要明晰何为“正”,何为“新”。“正”即是正气、正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正”既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亦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新”代表着勇于开拓、善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这是新时代应对社会不断发展、迎接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方式,是不断变革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表现。因此,守正创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原则,也延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它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坚持守正创新,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传统的坚守,也在于文化的创新。习近平(2014:17)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因此,在面对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时,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对于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定走“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其次,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理论、实践、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创新。需要不断深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切实增强对于传承与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4.2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习近平(2023b:1)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知,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继承与创新。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不断发展,形成包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精神命脉,在潜移默化中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华大地上的平静,中华民族经历前所未有的浩劫。即便如此,中华文明并未因此覆灭,反而凭其强大的韧劲与能量给予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勇气与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实际情况的独特路径。在初心和使命层面,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始终置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心,不断带领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前进;于经济形式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有为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以辩证的方式处理,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政治层面来说,我国一直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3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
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包容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习近平(2018:419)总书记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必须立足国际,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
秉持开放包容,塑造新时代的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从初创时期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百余年的奋斗中一直坚持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备强大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飞跃。
中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吸纳各地的优秀文化。当前世界对于文化的交流互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与密切,因此,中国共产党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吸纳多元文明的广博视野,一方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把握其独特地位,坚决捍卫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另一方面,怀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积极吸纳各国文明的精华,并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促使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8]张红、郑思颖. (2024).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第二个结合”的创新性贡献探论. 广西社会科学(341), 36-43.
The Generative Logic,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Exploration of the Rationale Based on the “Second Combination”
Haobo Zhang( Party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 P. C.)
Abstract: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profoundly grasped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new era, and put forward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s a way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build a cultural powerhouse, and build a modern civilizat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based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rxist cultural thought as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and has been refin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dds firm confide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lays the spiritual cornerston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vides a Chinese solution for lead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lving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civilization. Therefore, 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better job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dhering to righteousness and innovation,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nation with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deepen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civilizations with openness and tolerance.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Second Combin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添加咨询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