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金选|经营压力加大 胜科纳米本周独闯科创板

财富   2024-11-18 20:43   四川  

本文共2000
阅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林珂

在经历了一周4家公司上会的小高峰后,IPO审核再度放缓。上周,两家上会企业均顺利过会,年内上会企业家数增加至54家,其中48家企业顺利过会,年内过会率进一步增加至88.88%。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本周仅有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胜科纳米”)一家企业上会,将于11月22日接受审核,拟登陆科创板。

胜科纳米报告期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 制图:文宛

1
今年或增收不增利

招股说明书显示,胜科纳米是行业内知名的半导体第三方检测分析实验室,致力于为半导体产业链提供专业高效的第三方检测分析实验。

从胜科纳米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公司业绩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盈利能力也同步上升。但在进入2024年以后,业绩增长戛然而止,全年恐将出现负增长。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9%,但归母净利润却出现19.24%的下滑。同时,从财务数据预计情况来看,公司预计2024年可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1500万元至42500万元,同比增幅约为5.33%至7.87%。预计可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7100万元至7700万元,同比下降约为17.33%至10.34%。

对于业绩的下滑,胜科纳米表示,受公司新建深圳、青岛实验室以及老实验室扩建等因素影响,2024年设备、人员同比有所增加,带动折旧摊销、人工成本等增加,而市场开拓及产能充分释放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预计公司2024年全年净利润水平将会出现小幅下降。公司同时预计,2025年深圳、青岛实验室均可实现盈利,将为公司业绩贡献新的增量。随着新建实验室产能利用率的逐步提高,新客户、新项目的持续开拓,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但有分析认为,由于多重因素导致公司成本增加,而新增量是否能够抵消成本增长,才是胜科纳米2025年业绩能否增长的关键。

2
多项支出加大成本

随着公司规模的持续扩大,胜科纳米的经营压力也在明显加大。

从成本角度来看,多项支出的增加,将考验胜科纳米营业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从薪酬成本来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员工人数分别为325人、505人、548人和567人,公司当期计提的职工薪酬分别为7074.15万元、11307.21万元、13434.74万元和7000.68万元。未来若行业内人力成本持续大幅提升,同时公司为保留和吸引优秀人才而提高薪酬待遇,则会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未来三年,胜科纳米计划偿还的长期借款本金及利息金额分别为9977.12万元、11259.24万元和9873.58万元。胜科纳米表示,若未来公司持续通过债务融资进行大额资本性支出,无法合理优化资本结构,则公司债务规模及财务费用可能进一步增加,公司面临的偿债压力将上升,而且盈利能力也将受到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胜科纳米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041.04万元、7242.46万元、7759.07万元和7687.74万元,占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0.50%、16.11%、23.70%和31.06%。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应收账款的增长将加大公司的营运资金周转压力;同时,如果下游行业或主要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也将加大公司坏账损失的风险,进而对公司资产质量以及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3
偿债能力不及同行

在招股书中,除业绩方面的问题备受业内关注外,胜科纳米还有不少问题被市场诟病。

偿债能力方面,从相关指标来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胜科纳米的流动比率分别为2.56、2.16、1.22和0.79,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流动比率均值分别为1.87、2.06、1.57和1.43。再从速动比率来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胜科纳米的流动比率分别为2.63、2.27、1.3和0.87,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流动比率均值分别为1.8、1.99、1.52、1.37。简单对比来看,尽管2021年至2023年胜科纳米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持续下滑,但也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值,但在2024年上半年却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如果这样的下滑趋势继续保持,胜科纳米2024年全年的偿债指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此外,由于胜科纳米部分收入来自外销,而国际贸易争端也可能影响公司相关业务的拓展。胜科纳米表示,目前国际贸易争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相关国家贸易政策发生变化。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外销收入占同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4.46%、17.71%、14.05%和12.54%。公司外销收入主要来源于新加坡的销售收入。如果国际贸易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会对公司下游客户的需求、海外布局等产生不利影响。

更多精彩: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益智:应稳步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平台建设
贺宛男:“并购牛市”为何加速退潮
文兴:要盯住科技和新质生产力

编辑|贺梦璐

校检|袁钢

审核|廖小涛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联系金妹儿:028-86968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金融投资报
财经新闻、证券快讯、投资理财、私募基金等资讯平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