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教育   2025-01-10 12:31   河北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1
孩子,不爱我?
“我觉得儿子一点都不爱我!”

晚上收拾完躺下,看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

朋友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是闺女,上初三;老二是儿子,跟我家孩子一般大,上一年级。她说儿子不爱她,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和我最近的感受一样?

我赶紧回她:“怎么了?皮夹克漏风啦?”

她回我:

“一块他没吃完的面包,让我拿着说别吃,他的小伙伴说想吃,他立马就从我手里拿走,给了他朋友。

你说他自私,可他分给朋友吃;你说他无私,连亲妈都防着。你说,这不是漏大风了嘛!”

我懂,我完全懂朋友在说什么,不是一块面包的事儿。
2
我的百般尊重,换来儿子的不尊重
我最近也有这种困惑。

“走走走,回家了,玩的时间不短了。”

“**还不走呢,再玩会儿呗!二十分钟行不?”

“时间到了,回吧!”

“再玩十分钟,**的妈妈还没回来,我陪他等一会儿!”

“**可以回家,他爸爸在家呢,不会没人管。”

“就十分钟,妈妈!”

每天放学接到娃,我们都会先在户外活动。

在学校里圈一天了,和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玩一会儿,既活动筋骨也放松心情。

但每次叫回家,可真是一场博弈。

孩子每次都要软磨硬泡想多玩一会儿。

我迁就他的二十分钟十分钟,可是后面确实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玩这么久,孩子一进家就喊饿,根本来不及做饭。

“你也要给我时间做饭不是?要不,先喝个牛奶?或者去削个苹果吃?”

“我不会。我快饿死了,我就要吃饭!”

我的百般迁就,换来儿子的不将就。

孩子越来越大,我尊重他,为他好,换来的是诸多的不被尊重不被照顾的感觉。

难道我辛辛苦苦养的,是个“白眼狼”不成?
3
我们都想做“百分好妈妈”
我跟朋友遇到的问题一样:

在孩子眼里,“妈妈”并不是一个有感受、有需求、有空间的个体。

究其原因,我们都太执着做一个“百分好妈妈”。
1.你一定无底线妥协过

明明和孩子商量好“再玩二十分钟”,时间一到,孩子又来软磨硬泡,甚至哭闹一番;

你看不得孩子流眼泪、发脾气,犹犹豫豫答应又加“十分钟”。

孩子看不到你的“犹豫”,却知道在你这“得寸”是可以“进尺”的。

一再的退让、妥协使得孩子无视定好的规矩,频频试探,一再打破父母的底线。

2.你一定一味付出过

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这让孩子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应当属于自己;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社交和娱乐休闲,这让孩子看不到妈妈的正常需求,从而不把妈妈的付出看在眼里。

觉得孩子还小,自己再忙再累,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事无巨细打理好,本该属于孩子做的事情也揽在自己身上。这让孩子觉得妈妈做一切都是应该的,也失去了独立的机会。

3.你一定也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对自己的错误苛责,生气了就不是好妈妈;

怕决绝孩子,怕孩子不开心,自己却是真正的”忍者“,不会表达”不适感“”不舒服“;

不敢追求自己的愉悦,一休闲娱乐就有罪恶感,一为自己考虑就不再“伟大”……

孩子”不爱我“、”白眼狼“,或者说孩子自私、被”养废“,问题出在“我”和“他人”上。
我们都需要“先尊重自己再尊重他人”的过程。
4
孩子要先认识“我”,再认识“你”“他”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镜子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20~24个月的婴儿,能明确辨认镜子中的自己;而对“他者”的发现要晚得多。

大部分人要到学龄阶段,才学会觉察他人,关心他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乃至向有不同观点的人学习。

家庭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念,孩子才会在不断扩大的社交范围中,从只认识“我”推向身边的“你”“他”。

也就是说,让孩子把父母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认识到“爸爸”“妈妈”和“我”同时存在,是需要一个拉扯的过程的。

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接纳世界上不同的人、立场、观点存在,可以说是一个人心智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打破自己的底线来顺从孩子的意愿,

我不忍心拒绝一再退让,

我不放手一味照顾,

都让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对规则,对自我的能力失去感知和尊重,对哪些是需要自己面对的课题变得模糊不清。
5
学会和孩子划分边界和课题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即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他人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与建议,但是无权干涉,而我们也没有义务去满足别人投射在我们身上的期待。

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具备承担某些事情的后果的能力,所以孩子和妈妈的课题很多是混在一起的。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一些课题的归属是明晰的:

比如吃饭,吃多吃少自己决定;

比如穿衣,穿哪个不穿哪个自己决定;

比如作业,自己来决定完成的时间和质量等等。

然而如今我觉察到的“不被尊重”“没有自我空间”,其实是因为一些尚未明确界限的课题。

我们一边付出一边抱怨孩子不省心,或者一边“看见”他,一边不被他“看见”,从而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1)逐渐将孩子的课题还给他

昨天放学后有小朋友来家里玩。

儿子和朋友进门后去洗手,他很认真地说:“你们班教七步洗手法了吗?我们老师教了,就是这样,这样,这样 ……”

想起他还上幼儿园时,我也是这么教他,可他从来不配合,现在都能在朋友面前“卖弄”了,我内心真是无限感慨。

还没完。

我一边收拾他俩脱下来的鞋,就听儿子问:“你吃苹果吗?这苹果是脆的,好吃。你吃我就给你切。”

朋友说吃,儿子又问:“你吃皮吗?你要不吃我就把皮削了。我喜欢吃皮,皮还有点甜呢。”

朋友说也喜欢吃皮,他洗好苹果,拿出水果刀,咔咔四下,放盘里端出来,俩人开始享用,还不忘递给我一块。

我的感慨更泛滥了。啊?都会做?我这些年切的苹果算什么?!

算……算了吧……

还有还有。

他打开零食柜,问朋友:“你来看看吃点什么。我吃这个,好久没吃了。你自己选。这酸奶咱们俩一人一盒吧。”

完全不用我动手,俩人已经享用起“放学套餐”了。

我进厨房准备晚饭,两个小孩就坐沙发上边吃边唠,笑声就没停过。不一会儿,休息结束,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上阵,这两个人终于回归到我眼里的“正常状态”。

以上儿子付出的人力,平时都归我来做。

敢情儿子已经长大了。

我开始反思自己:一个妈妈事无巨细照顾孩子是有惯性的,且惯性大到刹不住车。

有没有可能孩子已经长大了,他能够听懂大人的话,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大胆将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他们足以应付。

能放手让孩子做属于自己的课题,大胆追寻独立,其实是在建立边界感:

这事是你的,你来做,我不用代劳;

那事是我的,我来管,而不是推脱给你。

真正的爱,是平衡和界限。

守护好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孩子既能多一分自由,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爱。

(2)正视自己的感受、需求:

我可以陪玩,但不是无限度;

我有自己的感受,不能一味忽视;

我有自己的事做,和孩子要打好配合,不是一味迁就。

(3)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
父母明确自己的底线,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来给出孩子行为的边界,能给彼此确定感和安全感。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约定好规则,就要坚定起来,不是孩子的三言两语或者哭闹就能改变的。
这么做,既是在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更是对孩子示范,如何守护自己的边界,捍卫自己的权益。

正是因为有底线,才能让孩子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去探寻更多的可能。

作为父母,很荣幸能够和孩子一路成长。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边教他,一边育己。
我们共生过,又终将各自走向独立。
母子一场,愿各自尽兴。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看见别人有,娃自己也想要,怎么破?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你什么都不舍得给我买,我想换个爸爸妈妈!”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真的好怕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啊!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力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深度育儿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