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昨天带孩子在公园玩,遇到一个小女孩,俩人一起玩起来。
男孩本来就很喜欢冒险,这小姑娘看他上蹿下跳,也会跟着去尝试。
妈妈在一边,从来都是鼓励:
想玩?那试试喽!我先牵你手试一次。 想跳?跳吧,我去下面接着你。 害怕呀?你先看哥哥怎么跳的,是不是需要助跑一下呢? 还想再试一次?去吧,我们等着你。
就连裤子被挂破了,妈妈依然笑眯眯,哎呀,爬一次大石头裤子就破了,哈哈哈~
小女孩在妈妈的这种教养方式下,勇敢、开朗,好像世界上没有困难一样。
身为父母都希望能养出一个自信、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孩子,这许多美好的品质往往是家族积累的结果。
家人开朗性格好,孩子也不会成天郁郁寡欢;家人勇敢有冲劲,孩子也不会畏惧困难。家人日常生活中相处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同样的,孩子是否“自信”“勇敢”,就藏在我们每天说的某句话里。
“我不会”
VS
“我试试”
好几年前,公司组织员工去滑雪。
这是我第一次滑雪。
穿上厚厚的装备,滑雪板和“胆小”限制了我的行动。
我站在雪地上,迟迟不敢动。
“这摔一跤多疼啊!” “这么多人看着呢,太丢人了。” “我肯定学不会,要不还是别冒险了。”
身边的同事都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始练习起来,看着大家小心翼翼学习的样子,我有点动摇了。
“要不,还是试试吧!”
我跟着教练说的动作要领试着“蠕动”了一下,
“好像,也没有那么难。”
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确实很卖力,被包裹住的身体已经微微出汗。不一会儿,我能够跟着大家在平地上滑了。
这时候教练说,可以带大家去雪道上体验一次。
那是一条初级雪道,长度大概四五百米。可对于新手来说,看起来还是很吓人。我习惯性退缩,内心却在挣扎:
在我眼里,一句“我从小就胆小”好像可以拯救我千千万万次。
可刚刚只“大胆”了一点点,就体验到了新奇的滋味,这感觉任谁都难以忽视,真的确定不试试吗?
站在雪道下面,我盯着同事们一个个滑下来,确实有摔跤的,但是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我看向跟我一样在犹豫的另一个小同事,鼓足勇气说,“走,咱俩也去试试。”
她的迟疑仿佛被一下击碎,说:“走,去试试,有什么难的。”
毫不夸张,勇敢“去试试”的感觉简直太棒了!
从雪道滑下来的过程中,我打败了“我不会”后面藏着的推卸、弱小、退缩、止步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尝试后去做到的体验,好美妙。
谁也不能靠着自己的既往经验活剩下的年岁,如果没有新的尝试,不就是一味重复吗?
接受生活新的挑战,大胆“试试”,一切皆有可能。
这句“我试试”“去尝试”,也对我的孩子有很大帮助。
刚开始接触羽毛球时,儿子虽然感兴趣但还是带着点抵触,他怕自己学不会,于是总在往后退缩,说:“我不行,我不会啊。”
“先试试啊,先拿起球拍再说。”
当他不畏惧开始时,在练习中又遇到了困难——接不准球,小孩非常沮丧:“我打不住……”
“你知道吗,每个人在学会打羽毛球前,都会先失败一百次。你才失败十来次了……”
不知道他有没有数着到底失败的够不够一百次,反正现在,儿子已经可以和我对战了。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勇敢的尝试。
你永远都只会做自己本来就会做的事吗?
你永远都只会做自己本来就会做的事吗?
你永远都只会做自己本来就会做的事吗?
把“我试试”放进我们的日常语言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孩子和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我们都很厉害!
“你现在可厉害了,我怎么能比”“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你”
VS
“你真的很厉害,恭喜你”“他只是比你学得早啊,你也可以”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也是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
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刘邦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
刘邦问:“像我本人,能带多少士兵?”
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你呢?”
韩信答:“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虽然不排除韩信在拍刘邦马屁,但却也道出了问题的实质。
人本就是不同的,各有所长,自然也各有所短。
如何扬长避短,比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更加重要。
都说,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
一直以来,人类却免不了去比较。
尤其看到别人的长处,总觉得在戳自己的肺管子。
他成绩好,我太差了;
他挣钱多,我真不行;
他家孩子考上了清华,我家孩子还在玩泥巴……
走过学生时代,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哪个阶段没有“比较”呢?
比来比去,是真的让我们更加奋发图强了还是常常处在焦虑之中,相信各位父母的心中都有定论。
问题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的“敌人”吗?
如果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其陷在“你现在可厉害了,我可比不了”的沮丧里,不如大方给出自己的称赞“你真的很厉害,恭喜你”。
如果是有先有后,我愿意追赶,也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毅力,而不是沉沦在“焦虑”“嫉妒”里原地踏步,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在教育孩子时,也是一样。
孩子周围一旦有同龄人,我们不免会互相比较。
父母心里没有一个标准,只能靠和别人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别的小孩能自主阅读了,自己的孩子还不认识英文字母;
别的孩子能弹钢琴,自己的孩子还无一技之长;
别的孩子篮球打得很棒,自己的孩子拍球都拍不了几个……
父母一比较,处处是焦虑。
其实,孩子的生长发育有早有晚,成长节奏本就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
再者,如果别人的好,真的反映出孩子的短板和缺点,那就更有目标了,努力追赶就好。
如果只停留在“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的否定上,只能让孩子处在“你不够好”、“你比别人差”、“爸爸妈妈想要的是别人家那样优秀的孩子,你还不够”的焦虑和不安里,限制了孩子成长的多种可能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教会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自我的成长和进步都要和以前的自己比,而不是去茫茫人海中找参考系,孩子会更加从容、自信。
“我又做错了,我就是这么粗心”
VS
“我又做错了,一定是哪里没做好,帮我找找问题”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有一名记者采访一名成功的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对话:
“先生,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记者问。
“决策正确。”
“怎样才能做到决策正确?”
“经验。”
“那么经验从何而来?”
“决策失误。”
犯错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每一次犯错,我们的大脑都会学到新东西。
所以犯错的另一个名字,叫成长。
如果只局限于“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责中,是没办法从错误中挖掘宝藏的。
缺点错误是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代表永远有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给孩子正向的暗示,树立积极的思维模式:我们能从错误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该怎么挽救,用以指导我的下一次尝试。
父母的积极正向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很强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把“我不会”改成“我得学一学”; 把“我不行”改成“我再努力努力”; 把“我不懂”改成“我去查一查”; 把“太难了”改成“我需要多花些时间和力气”; 把“出错了,完了”改成“我需要看看错哪了,吃一堑长一智”; 把“早知道这样,就不做了”改成“这次我不行,下次不一定”……
当孩子相信,是“我能成就我”,而不是“我现有的能力成就我”时,才能真正找到自我。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