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带孩子在小区玩。
一个看起来约摸五六年级样子的小女孩,骑车停在我们面前说:
“阿姨,你能帮我开下瓶盖呗?我拧不开。”
“可以可以……”
我接过她手里的矿泉水,想着一定要一把拧开,展现一下成为母亲以后开发出的浑身力气,没想到试了两次后才打开。
把水递过去我还有点不好意思,女孩谢过我接过水说了再见,骑车离开了。
我是一个稍稍自卑的大人,而女孩的举止是我理解的自信的外现。有主动性、遇事积极想办法、谈吐大方得体、不掩饰也不羞涩,有由内而外溢出的能量。自信这件事,解释起来好像是自己和自己的事。
归根结底,孩子自信的源头是他的养育者,而后在对世界的不断认知中确立对自己的信任感。
父母是可以为孩子的自信添砖加瓦的。想要养一个自信的孩子,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 父母不自卑,孩子更容易自信
聊自信,就不得不提自卑。
人或多或少都会自卑。
自信和自卑也并不是总是对立,水火不相容。
正如《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自卑更像是一种保护壳。
“很多事我只要躲过去,就没人知道我不自信。”
“我只要是个自卑者,怯懦、小心翼翼,那你就无法要求我更多。”
“我都说我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成,我就是无能,你还能怎么质疑、打压、批驳、糟蹋我?”
如果一直处在受害者身份,停留在原地,“自卑不是我的错,要是我的父母不那么对我,我能自卑吗”而不自救,结果只能是白白浪费人生。
作为一个自卑的父母,常常觉得无力,又甚想挣扎。
挣扎就对了。
父母一旦走过自卑,把自我价值放在人生排序的顶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孩子很难不自信。
2. 对单一评价体系提高警惕
自卑的父母,总会陷在自我怀疑的漩涡:我没钱/没能力,所以没资格自信。
于是,自卑的孩子,也总会陷在自我怀疑的漩涡:我不优秀,所以没资格自信。
其实,人到底是因为优秀才自信,还是因为自信才优秀,就如同“有钱才自信还是自信才有钱”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理解也会造就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又来加深或者解构了某种理解。
有人认为,成绩好、赚大钱是成功;也有人认为,皮实、心态好才是范本。虽然两者不冲突,但想能获得更深远的成功,成绩和有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没办法,社会是这样的,不这样不行啊……”
真的是这样吗?
就像没有一个孩子的梦想是买房买车一样,父母也不要让自己的心“死”在成为父母之后。
父母少听听“别人”,多听听自己,挣脱社会标准的绑架,才能专注于放大自我的优势,关注当下的时光,自身的能量也会传导给孩子。
3. 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和接纳
前段时间,一位学渣的父亲在家长会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儿子学习成绩特别差,给班里严重拖后腿了,真的很抱歉, 但是我依然相信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即便他成绩这么差,他依然能吃能睡能喝能玩。他的心态,比我还强大,而强大的心理和情商同样是进入社会很重要的东西。”
有父母全心全意的爱和接纳,孩子才能更清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景,并为之努力前进。爱和善意,一定比鞭策和苛责更能帮助人成长。
父母要相信:各花有各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真正的爱,就是发现、认同和发展个体的独特价值。
4. 多给孩子正向评价
心理学家拉康说过:所有的潜意识,都是来自他人的话语。
看过太多的父母,用贬低的语言嫌弃自己的孩子“矮”“胖”“黑”“丑”“差”。
类似的标签还有懒、笨、马虎、不小心、不听话、固执、事多、自私……
父母想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孩子自省和进步,但孩子听到的却是:
我不好、我不会、我不懂、我不行……
如此糟糕的感觉会成为孩子的噩梦。
一个网友分享:我从小就有多条明显的颈纹,对于这一点我特别自豪。
因为奶奶从小就说:“你是富贵命啊,天生带着项链来的太有福气了!”
还指着电视上的菩萨戴的璎珞、大臣们戴的朝珠给我看,我深以为然。
后来上了大学才看到有除颈纹的保养品广告,隐约觉得这个好像不太好。
但我同学劝我别自卑的时候,我又会在心里想:你在说什么胡话。
何止不自卑,这是我命中主贵的象征。
孩子是父母生活中的光。
父母,也是孩子生命中的光啊。
孩子幼小的时候,你曾经是孩子的太阳、孩子的宇宙。
作为孩子世界图谱的大部分,父母的评价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父母眼里的孩子会决定孩子眼里的自己。
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多给孩子正向评价,让孩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这是他生发出力量的原动力。
同时,鼓励孩子支持别人的自信,至少不做煽动他人自卑的人。
有位博主的视频中说:
“我忽然发现,我似乎不如我的孩子。跟果果聊天,聊到班上同学的成绩,我忍不住问他,谁的成绩不太理想,考得比较低?
他说,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你,虽然你是我的妈妈,但是说出人家的名字也太不尊重人家了。
我有点愣住了,立刻结束了这个话题……”
分数低,不代表不需要尊重。
尊重每一个个体,至少不做有损别人自尊的事情,也是在为别人的自信做出自己的贡献。
5.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自信,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事情的掌控感。
孩子一旦体验到自己的选择权、支配权和决定权,就不再甘心受到粗暴的“指手画脚”,即便父母会把这种指手画脚美化为“为你好”。
让孩子自信,父母要有所给——给的是信任、尊重,有所不给——不给的是束缚。
当你信任孩子,默认孩子是有能力解决一些事情的,就不必事事牵挂和代劳。
我们的信任、尊重,会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滋养孩子,让孩子自信,自强。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慢慢放手:常说“我们试试”,给孩子机会做一些事,哪怕会出错会闯祸;
常说“你可以自己决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常说“你进步了”“你完全能做到”,为孩子积累自我效能感。
一旦孩子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当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怎么渡过难关,而不是“为什么别人都有人帮,我却没有”。
6. 带孩子多体验,建立成长型思维
解决小问题获得小自信,解决大问题获得大自信。
自信心是同世界交手的过程中一点点累积的成功经验而来的,是从把“做不到”变成“做得到”中来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 和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
固定型思维的人规避挑战、痛恨变化,甚至觉得自己没能力改变现状。
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迎接挑战,因为这是向上的阶梯;
把每次失败都当成进步的机会,认为凡事皆有可能。
当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对自己信心十足,就能在遇到困难时依然想要尝试,相信越努力越聪明,从而不断挑战自己。
成功既可以复制出成功,也能衍生出自信。
当孩子顺利学会骑平衡车时,夸奖孩子手脚的配合、身体的平衡感、一次次的尝试,能教会孩子正确归因:我能成功,是我不断努力得来的。我很厉害!我相信我自己!
这些经验可以复制到骑滑板车、自行车等逻辑相似的事情上。
当孩子做不到某事时,不要批评孩子蠢和笨,而是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没做到,是练习不够,是掌握不熟练,是关键点没看清……
试试把障碍一一扫除,看能不能做到。
成长型思维就是让孩子坦然“庆祝失败”:
失败就是快成功了。
失败一定会带来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7. 孩子接触多元世界,才能跳出父母和身边人的评价
同一时间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连白天和黑夜都可以颠倒;
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有人996有人朝九晚五,并不一定谁比谁幸福;
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并不妨碍生活的有滋有味;
有人享受大城市的便利和光鲜,也有人爱着小县城的安定和人气……
观过世界,才有世界观。
多带孩子走出去看看,见人见天见地见世界。
多阅读,看纪录片,打开世界的大门,低成本涉猎更大范围的知识和技能。
去看脚步无法丈量的土地,去读身体无法经历的故事,去学身边无法学到的技能,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是先自信才优秀,还是先优秀才自信呢?
追求自信,会得到优秀,追求优秀,也会得到自信。
如果非要分先后,那“以微小的力量主动开创”的思维、认知、行动一定在自信和优秀之前的。
愿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后依然“活着”,主动开创自己的人生。也请让孩子相信,自己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