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带孩子做这几件事,争做世界上最理解孩子的大人!

教育   2025-01-09 12:30   河北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寒假来了,大家都是怎么安排的?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孩子放假,可是家长并没有寒假,所以我了解到身边的家长给孩子的寒假安排无非就是:

(1)托管班,主要是带孩子写完作业,还能解决孩子的餐食,中午还能强制孩子休息会儿,总体来说,孩子的生活能保证既安全又规律。

(2)辅导班,补上学期漏洞或提前学一点下学期内容,要有人接送或者选托管带辅导的。

(3)家里有人方便接送的,也会上上兴趣班,能消耗一点孩子的时间,剩下的就在家。

(4)还有孩子大了,可以自己在家,家长就负责给孩子安排好每日任务,靠孩子“自觉”来完成,也可能是随时“监控”完成。

(5)放回老家,由老人带着,彻底放飞自我。(想想都快乐呢)

(6)出去旅游/研学一段时间,再和以上5种方式的其中一种结合。

各家情况不同,做出的寒假安排也不同。其实不管哪种方式,都不建议大家像上学时那样要求孩子,毕竟咱们自己每次遇到假期,即便放假时间短,也想过和平日不同的生活嘛。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安排孩子的寒假生活,可以从下面的几点建议中挑一挑,和自家实际情况结合一下,帮助孩子过一个快乐又有收获的寒假。

1
先补觉

一提到寒假,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睡懒觉,仿佛与大地的生物钟达成共鸣。

冬天嘛,天亮得晚,早晨气温又低,有什么能比温暖的被窝更舒适更抓人的呢!

尤其初高中的孩子,我相信他们平时一定见惯了破晓前星月未退的灰蒙蒙的天,见惯了路灯昏黄的带着寒气的光,也肯定见过天边的鱼肚白和世界一点点亮起来的过程。

辛苦了一学期,睡个惬意的懒觉,让孩子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休息,慵慵懒懒自然醒,既补充了平时的睡眠不足,又能恢复元气,提高免疫力,好处不要太多哦!

实验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在《夜脑:在睡眠中自动学习的秘密》一书中解释说:

“睡觉时大脑会自动对记忆进行清理,扔掉没用的事实和数据,并把白天一直试图记住的信息储存起来。”

人睡觉时,海马体会整理学习的信息,对于所学内容和记忆有加强作用。

也可以这么说,睡觉是学习的一部分。

所以不要谈“晚起”色变。

诚然“早睡早起身体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口号,但是任何一种作息方式都不是所有人适用的。有的孩子天生觉多,有的孩子则天生觉少,找到适合孩子的睡眠节律最重要。

2
读闲书,闲读书

不管是漫画书还是小说,不管是图画书还是大部头,不局限内容,只要孩子愿意读的书就好。

小时候听过一个辩题:到底是“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未必有益”?

其实,成长到现在来看,书只是一种工具,能不能利用好它,如何利用好它,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开卷有益无益,就看人怎么做。

给孩子准备好一些书,让他去挑去捡,能翻几页就有几页的收获。

我家孩子这学期选择的读物里有一套山海经,里面每一种奇迹的介绍都包含白话文和古文原文两部分。每天花十分钟读一个小故事,大概半个月后,孩子读古文原文部分时就能很好地进行断句,现在对“有…焉”“其状如…”也算耳熟能详,完全不用翻译就能读懂。

市面上流传着多种书单版本,有很多学校的老师也会做寒假书籍推荐,可以选择着买来/借来给孩子看。

其实也非常推荐家长找几本书自己来看,同样不局限题材或者内容,哪怕是孩子的童书、绘本,不同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即便是以前读过的书,现在再拿起来看,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感受和收获也都是不同于以前的自己的,常看常新。家长闲读书,孩子闲下来才更容易选择读书。

和孩子一起聊一聊书,分享一下各自的感受,不是要说服或者教育谁,单纯分享一下互动一下,就已经是高质量的亲子时光了,相信也会成为孩子美好的回忆。

3
看电影、刷纪录片

这个时代,既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外界环境决定了人好像时刻处在对变化的焦虑之中。

于是我们在手机屏幕上频繁下拉,生怕错过一点讯息;

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再给不了太多的耐心;

一部几百页的名著也可以扔给AI 做精简略读,而放下手机,大脑只剩疲惫和一片空白。

孩子这一代更是活在互联网上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熟悉数字化环境,随便一个手机、平板信手拈来,完全不存在使用障碍。

在他们的生活里,网络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还是学习工具、社交工具和工作方式。

假期里肯定是少不了电子屏幕时间的。

而且孩子终于有了大块的时间,其实是可以用来看电影、纪录片或者高分综艺的。

选择的标准和选书的标准相同,一是不局限,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来看就好,二是推荐把之前看过的电影/纪录片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电影一般是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期间会调动孩子的听觉和视觉,心情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伏,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好电影能够让孩子在获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还能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放松身心。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纪实性,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深度思考。

风景、人文、历史、美食都有相应的优秀作品,而且与大家印象中的严肃不同,很多纪录片其实都非常有趣、搞笑。

B站出品的《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把考古这件孩子无法想象的事情拍得轻快动人。因为深爱着三星堆文化的考古人员的热爱,历史不再像个板着脸的老人,而是非常可爱有魅力的。

《千古风流人物》,一个镜头,一首诗词,将课本中或者课外学到的文人墨客起落浮沉的人生拍了出来,会加深孩子对诗词和诗人的理解。

《汉字思维》,属于文字纪录片,给孩子解码汉字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文字并不只是靠机械记忆会写就行,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更深度的意义,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口头表达,文字的使用是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的。真正理解汉字,拥有汉字思维,孩子的阅读作文都将不在话下。

几档高分综艺也一直是水平在线。

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手法,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来。主持人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古人对话,讲述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节目还包括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解读,把古籍变成孩子可感知、可共情的作品。

《见字如面》,书信让我们回忆经典,回顾那些经典的人文,帮助孩子了解书信的魅力,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朗读者》会让人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让孩子在短短的文字中,感受丰沛的情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4
走一走动一动,尽量多户外

同样是不拘泥于形式,不一定要是什么项目,运动多久。

一旦从细节上进行了每日量化,它就又变成了一项任务,任务嘛,难免会让人抗拒。

下班了,带着孩子走着去菜市场买菜,溜溜达达也是运动。

晚饭后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去楼下跳绳,没有数量和要求的限制,动起来就很好。

周末和孩子一起打打羽毛球,出出汗,晒晒太阳,不一定要多贵的装备多专业的场地。

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来的室内“运动项目”:

吹起一个气球,和孩子站在客厅的两端,打来打去不掉在地上,既不会有太大动静而扰民,又能练到颈椎、肩周、眼球,性价比不要太高。

同理还可以互扔抱枕、沙包。

孩子越大家长越能体会到,能够陪孩子一起玩乐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大人的时间有限,而是孩子会有自己的朋友和搭子去玩乐去探索世界。

5
给孩子“讲一点别的事情”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太孤独了。

不论是要社交,和自己的好朋友约着出去玩,还是和处得来的朋友互相串串门、一起写写作业,哪怕是玩玩游戏,得给孩子留出这样的时间来。

孩子和大人在一起的状态,与和自己的同龄人在一起的状态是不同的。

孩子和孩子才是同道中人,他们的悲欢在一定程度上会“相通”一些。

比如,“讨厌写作业”“讨厌上学”在同伴那里才能得到共鸣,完全不用考虑“听写对几个”“考试多少分”“吃几碗饭”“背几篇课文”,讲些大人不让说的话,聊大人不让聊的话题,不用正确和有用,和朋友在一起就是无条件的我喜欢跟你一起玩而已。

大人退到一边,暗中观察他们的交流,不要有任何的干预和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你会发现非常有意思,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对话,有相互较量的博弈和心软的“妥协”,都是非常“活人”的互动。相信这时候的孩子,才是实实在在的快乐小孩。

孩子的每一个假期都是刷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的好时机,这个寒假,就抽时间带孩子搞搞上学时学不到的,好好感受这个世界吧!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你什么都不舍得给我买,我想换个爸爸妈妈!”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真的好怕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啊!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我不跟你玩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力

看见别人有,娃自己也想要,怎么破?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深度育儿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