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故事】谷丰亭(12)

文摘   2024-11-15 00:01   甘肃  



    


谷丰亭


在崇信这片充满古老传说的土地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讲述了谷神如何因为深切同情农民的疾苦,不惜违抗天规,从而被贬下凡间,最终成为崇信人民心中最尊贵的守护神。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却又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望以及对公正无私精神的崇尚。
很久以前,天庭之上住着一位掌管五谷丰登的神明,世人称之为谷神。谷神仁慈宽厚,他每日俯瞰人间,看到农民们辛勤耕耘,汗滴洒满田地,却常常遭遇自然灾害,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心中十分不忍。特别是当他注意到崇信这片土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常面临旱涝交替的困境,农民们的生计更是岌岌可危。
一天,谷神在巡视大地时,突然发现崇信地区的农田正遭受严重的虫害,眼看着就要毁于一旦。他深知,按照天界的规则,神祇不得直接干预人间事务,以免破坏自然法则的平衡。然而,面对如此惨痛的情景,谷神心中的正义感驱使着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不顾一切后果,施展神力驱散了虫群,拯救了即将绝收的庄稼,确保了当年的丰收。



谷神的行为很快被天帝知晓,天帝震怒于谷神公然违反天条,决定给予严厉的惩罚。谷神被剥夺了神性,贬下凡尘,永世不得返回天宫。然而,即便失去了神格,谷神依旧保持着一颗慈悲为怀的心。他来到了崇信,化身为一个平凡的老农,默默指导当地的农民如何改良耕作方法,预防灾害,提高产量。
随着时间流逝,谷神的身份逐渐被人遗忘,但他传授的耕作技巧却被世代沿袭,崇信的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期。人们感激这位神秘老人带来的福祉,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决定在一片丰收的田野边修建一座凉亭,命名为“谷丰亭”。后来,村民又集资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谷神雕像,定期举行祭祀,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安宁。
谷神的故事在崇信流传了千年,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说。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围坐在谷丰亭旁,讲述着这位伟大神明的事迹,孩子们听得入迷,心中萌发着对土地的敬畏之情。谷神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种植,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牺牲与奉献。
崇信的谷丰亭不仅仅是一座物质建筑,它更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人性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对弱者的同情,对公平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在这个故事中,谷神的形象超越了宗教与神话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鼓舞着每一个听到故事的人去关爱身边的人,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
中国传统文化中,谷神是农业社会中极为尊崇的神灵之一,代表了古人对五谷丰登、民生安定的美好愿望。谷神的故事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核心都是围绕着对农业丰收的祈愿和对勤劳耕作的赞颂。除了谷神之外,中国的神话体系中还有众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神祗,他们各自承担着保护不同作物生长、防治病虫害、调节雨水等功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守护神系。



黄帝时期的谷神。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祭祀谷神的习俗,认为谷神是保障五谷丰登的神灵。在民间传说中,谷神有时被赋予具体的人物形象,比如有说是炎帝神农氏亲自教导民众种植五谷,因此被尊为谷神。
后稷的神话。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后稷被认为是最早的谷神。他是周朝祖先,擅长农业,教导民众如何选种、施肥和耕作,使得五谷丰登,因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膜拜。
仓颉造字。虽然仓颉并非直接与农业相关联的神祗,但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他创造了文字,包括用于记录农业知识的文字。因此,仓颉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人物。
水神与雨神。在中国古代,水神和雨神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水资源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河伯、龙王等水神被认为控制着江河湖泊,而雨师则是降雨的主宰,两者都被广泛崇拜,以祈求适时的灌溉和避免洪水灾害。
土神社稷。土神和社稷神是中国古代信仰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掌管土地和国家的福祉,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祭祀土神和社稷是为了祈求土地肥沃、国家稳定。



蚕神嫘祖。嫘祖是传说中养蚕缫丝技术的发明者,被称为蚕神,她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
灶君。虽然灶君主要与家庭厨房和烹饪有关,但在农村,他也是家庭和社区福祉的象征,与食物供应间接相关。
花神。花神不仅关乎美丽,也与植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花卉类作物的种植中,花神的庇护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的农业神话体系丰富多样,涵盖了从种子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敬畏之心。这些神话不仅仅是迷信的表现,更多的是反映了古人对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农业丰收的热切期望。通过对这些神话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和历史传承。(王知三 关瑞娟 撰文)



作者简介:王知三,名举章,男,生于1946年,甘肃静宁人,退休人员。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史地理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热爱民间文艺,钟情民俗文化,一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作等身,编著字数达到二千多万字。到目前为止,其撰写的文学、民间文艺、地域民俗、民俗学理论等著述130部,已经出版95部;发表、展演、播映新闻、摄影、论文、民俗、民间文学、广播文艺、电视专题片千余件,先后有百余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表彰。帮助四十多人完成了职称晋升和学业。上世纪末曾担任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原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和平凉市、静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关瑞娟,女,崇信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现为崇信县政协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崇信县文化和艺术、新闻出版界委员工作室负责人,陇东(崇信)民歌市级传承人,甘肃省民协会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关陇文化民俗研究会理事,崇信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崇信县诵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平川文艺
平川文学艺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