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萃】李凤仪 | 父亲的情怀

文摘   2024-11-14 00:00   甘肃  





  父亲今年八十二周岁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人。十一月六日是父亲八十二周岁寿诞。我们弟兄姊妹们商量给老人家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生日。做为兄长,我特意在平川春茂酒店“我家厨娘”的“国色天香”阁里准备了一桌酒席。乡里的三个妹妹也来了,气氛和悦,老人高兴,全家快乐!
父亲不但是位高龄老人,还是一名从医四十多年的老医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就开始从医了。起初是在乡医院(以前叫公社医院)里专门取药。但父亲好学,医院里的大夫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全是父亲的师傅。父亲一边取药,一边在闲暇时看书,也向医院里的几个有名的大夫讨教。由于父亲的勤快、好学和不耻下问,几个在当地比较有名的大夫,都喜欢把自己看过的病人再让父亲看看,然后对照一下检查结果。结果一致,表示父亲看对了,结果不一样,父亲会讨教原因,是哪些地方没检查仔细,或没看出问题;是哪些症状,甲和乙病都有,父亲确定为甲而大夫则确诊为乙,造成结果有误。遇到这种情况,大夫总要给父亲进行讲解,辩证分析。如此这般,经过近十年时间,父亲从一名取药的工作人员变成了一个也拿听诊器、单独给人看病的大夫了。



几十年不懈的学习和探讨,数不尽的病人病例分析,让父亲终于在医院里崭露头角,以至到后来,看病的人一来医院就只找父亲。假如父亲不在或出诊,病人丢下一句“大夫不在”就走了。
父亲成功做了医院里数一数二的大夫,找父亲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直到父亲退休,名气未曾有减。
父亲在看病上是一位成功的大夫,但在自身的待遇上,一辈子没有挣脱掉“赤脚医生”的帽子。所以在退休时,医院只把原来乡政府所在地的旧址留给了父亲,新医院随乡政府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公路边上去了。
父亲几乎等于净身出户啊!所有以前找父亲看过病的人都为父亲鸣不平。但父亲不以为然,就凭乡医院留下的旧址,办了一个个人诊所。父亲有了自己的诊所,病人蜂涌而止,父亲几乎忙得顾不上吃饭。而搬迁到公路边新建的医院,却门可罗雀。父亲退下来了,办了自己的诊所,原来医院的病人几乎全奔父亲的诊所而来。
见此情况,医院的领导几次找父亲谈话,希望父亲再到医院上班,诊所归到医院,改为医院分部。此事父亲未置可否,县卫生局也没同意,就不了了之了。
当时,父亲的诊所一集(农村的集市,大概三天一集)可在医药公司的药库进一三轮车的药,而乡医院三集也进不了一三轮车的药。父亲的诊所真把乡医院架空了。
按理,这么好的状态,父亲钱应该是赚大发了,但实际父亲真没赚啥钱。我们弟兄姊妹都不服气,说父亲应该象别人一样,看病最起码要跟公家的乡医院一样收费。但父亲给我讲:“乡里乡亲的,看个病不是靠一筐子鸡蛋,就是全凭几瓶油,你叫我咋收那个钱?
父亲如此这般地大开了十几年诊所,到干不动回到我这个儿子身边时,总共给了我两叁万块钱。如今,父母的养老全凭弟兄姊妹分担。



父亲老了,但,截至目前还是乡邻、亲戚看病就医的向导。就连生日的酒席上还有人打电话询问有关看病的事情。遇到这种事,我们都劝父亲叫询问的人上医院去看就好了,唯父亲穷追不舍,问东问西,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总要给出解决方案,或开药、或劝上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情况下,开药者是父亲一定掌控的病情,而且是可治之病。大凡有怀疑,且又不能确定的,才劝上医院检查治疗。总之,要么治疗了,要么指导了,决不推脱不管。
父亲不贪不占,凭本事看病,“让日子都能过”是父亲对乡邻的爱,也是父亲一辈子坚守的“情怀”。
昨天,父亲突感头晕,一查血压(自己就有血压计):收缩压让血压不能计数(冒顶了),舒胀压一百一拾多!我兄弟就领到平川医院去检查。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医院急诊科立马叫送到重症监护室,而且还发了病危通知书。
经过两天的住院治疗,血压:收缩压降到一百伍拾左右,舒胀压降到九十几了,人也精神起来了。
一位老人,一辈子心里装着别人的疾苦,却从不把自己认真重视,这是老人的情怀;做为儿女,岂能再让老人担惊,这是做儿女的责任。



作者简介李凤仪,男,中专文化,兰州铁路局退休员工。爱好文艺,喜欢音乐,热衷运动。未来生活,当扑捉美好、有趣、有感的生活片段,尽力让生活成为景观、经验、智慧,一方面自己受教,另一方面,让别人欣赏、借鉴。


平川文艺
平川文学艺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