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故事】十八罗汉(7)

文摘   2024-11-08 00:01   甘肃  



    


十八罗汉


在崇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十八罗汉英勇救难的传奇故事。这段故事融合了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传统,展现了十八罗汉慈悲为怀、勇猛精进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崇信百姓对平安吉祥、灾祸远离的普遍愿望。
很久很久以前,崇信地区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先是连年的大旱,接着是肆虐的瘟疫,再加上外敌入侵,百姓生活陷入了极度困顿之中,许多人流离失所,家园破败。在这样绝望的时刻,人们开始向上苍祈求援助,希望能有神灵显灵,拯救他们脱离苦海。



十八罗汉现世。正当崇信百姓陷入绝望之际,一天夜里,十八道金色的光芒划破长空,照亮了整个村庄。随后,十八位形态各异、威武庄严的僧侣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十八罗汉。据古籍记载,十八罗汉分别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笑狮罗汉、宝生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饮酒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和注茶罗汉。
十八罗汉现身之后,立刻开始了救援工作。首先,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联手,利用他们的神通之力,召唤出一场及时雨,缓解了持续已久的干旱。随后,布袋罗汉和欢喜罗汉深入灾区,分发药物,治疗疾病,减轻瘟疫的影响。与此同时,骑象罗汉和探手罗汉组织村民防御外敌,保卫家园安全。
除了解决眼前的急迫问题,十八罗汉还注重抚平百姓心灵上的创伤。静坐罗汉和沉思罗汉教授大家冥想和呼吸法,帮助他们在内心找到平静,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而酒肉罗汉则以他的幽默和慷慨,带给人们欢乐,让大家暂时忘却烦恼,重拾笑容。



在成功化解了崇信面临的多重灾难后,十八罗汉并未立即离去。他们留给了百姓最后的教诲:“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面对困难时应保持乐观和坚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任何灾难。”说完,十八道金色光芒再次升起,伴随着悠扬的钟声,罗汉们渐渐消失在云端,留下的是百姓心中永恒的光明与希望。
自那次事件之后,崇信百姓对十八罗汉的崇拜达到了新的高度。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当地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节”庆祝活动,不仅纪念逝去的亲人,同时也是对十八罗汉的感激与纪念。人们会在这一天诵读经文,放飞莲花灯,希望借此传递对罗汉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祈求家人平安、村庄安宁。
“十八罗汉救难”的故事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崇信人,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相信通过集体的力量,没有任何灾难是无法克服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成为了崇信地区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学习。
(王知三  关瑞娟  撰文)


作者简介:王知三,名举章,男,生于1946年,甘肃静宁人,退休人员。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史地理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热爱民间文艺,钟情民俗文化,一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作等身,编著字数达到二千多万字。到目前为止,其撰写的文学、民间文艺、地域民俗、民俗学理论等著述130部,已经出版95部;发表、展演、播映新闻、摄影、论文、民俗、民间文学、广播文艺、电视专题片千余件,先后有百余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表彰。帮助四十多人完成了职称晋升和学业。上世纪末曾担任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原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和平凉市、静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关瑞娟,女,崇信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现为崇信县政协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崇信县文化和艺术、新闻出版界委员工作室负责人,陇东(崇信)民歌市级传承人,甘肃省民协会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关陇文化民俗研究会理事,崇信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崇信县诵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平川文艺
平川文学艺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