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年前榆树湾的记忆
文/陈骏驰
儿时年前的榆树湾,红火、热闹,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为过年做着准备。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笔者已上榆树湾学校初一。学校放寒假后,我和弟弟便开始做寒假作业。进入腊月之后,妈妈几次催促我俩,说家中调料匣里有父亲拿回来的理发票了,让我俩赶紧去理发圪哇,“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嘛!今天我们得遵照妈妈的嘱咐去东湾厂理发室理发。
出了陈家大院,我们便向东湾走去。前面就是榆树湾缝纫社。榆树湾缝纫社是准旗二轻局所属的集体企业,主要以缝制服装鞋帽为主。眼下时值腊月,生意正兴。缝纫社的车间和门市部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拿着布料来做衣服的,也有衣服已做好来取衣服鞋帽的。缝纫社的师傅们已经加了一段时间班了。大家夜以继日,不辞辛苦,为的就是赶紧给榆树湾及周边的群众做好服装鞋帽,满足大家过年穿新衣服戴新帽穿新鞋的需要。
走过缝纫社,前面便是榆树湾供销社第二门市部,简称“二门市”。二门市是在原榆树湾生产队旧址新建的供销社商店,经营面积要比原榆树湾老街上的供销社大很多。此时二门市人们进进出出,有买糊窗纸、窗花的,有打醋、酱油的,有买红纸准备写对联的,有大人买麻炮、二红联、花炮的,还有和我年龄相仿的半大小子买鞭炮的,也有小姑娘买柿饼子、黑枣的……
前面就是榆树湾石峡沟大桥了。石峡沟大桥是连接榆树湾东、西湾的重要交通枢纽。大桥北面,在石峡沟排水涵洞上面,是榆树湾学校新建起的校舍。从大桥向北望去,新校舍一排一排,很是壮观,构成榆树湾当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大桥西北方向,便是榆树湾学校的八海大窑。八海大窑是陈宽厚老校长带领八二五学校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建起的勤工俭学实训基地。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此时学校已放假,八海大窑也显得静悄悄的。
过了石峡沟大桥,映入眼帘的便是榆树湾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是当年榆树湾地区富有文化品味的处所,为提升榆树湾人的文化素质和培养后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时书店内人满为患,人们年前都来这里选购年画。我挤进去,看见书店内部挂满了各色各样的年画,年画底端都标着阿拉伯数字的代号。人们朝书店经理关三堂叫唤着买多少多少号年画,关三堂叔叔从柜台里面的年画架上往出取人们需要的各种年画。关叔叔看上去汗流满面,忙得不亦乐乎。
强强儿从新华书店钻出来,我和弟弟继续往前走。路过了工人家属石窑排,路过了梁家巷廊,来到了榆树湾公司圪台。这里是榆树湾地区的商业中心。这里和西湾一样,人们都在忙着购物。在五金百货门市部,人们有扯布料的,有买日用品的,东湾写对联有来这里的文具柜台买红纸的……在五金百货门市部的东边,便是糖业烟酒门市部。这里的人更多,人们来这里购买不带嘴的“钢花”烟、“青城”烟等,经济条件尚好的买几瓶瓶散装酒,一般人家就灌二斤散装酒;过年嘛,也短不下给小孩买上半斤水果糖,少量买几块牛奶糖;这里也出售炮竹,有麻炮、鞭炮和花炮,人们争相购买。
在东湾商店外面,有卖碗托儿的,有卖麻糖和马蹄酥的,也有卖冻海红子和酒醉枣的。毕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一年前召开了,个体私营经济慢慢儿都放开了,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
转着,转着,已经半下午了,我和弟弟突然一定懂,我们离开家出做甚来了,我们敢是来东湾理发来了哇!我掏出装在兜里的理发票,带着弟弟赶紧直奔榆磺厂理发馆。
(图片源于网络)
陈骏驰,准格尔旗榆树湾人,爱好文学,现任市纪委二级调研员。
(编辑、校审|平台编辑组)
投稿邮箱:zqwl505@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的一个“分享、点赞、在看”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