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珍准格尔丨说说春季的六个节气

旅行   2025-02-03 07:31   内蒙古  

说说春季的六个节气
文/李前唤
大寒已过,立春将至,伴随着浓浓的年味,我来说说一年四季中关于春季的六个节气。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划分为四个季度,每一个季度有六个节气,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有一段介绍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叫做: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二十四个节气,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和大自然中一些物候与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表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的变化,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和农事活动规律。
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的我,喜欢研究这方面的事情,同时对这方面的常识也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今天和读者朋友们共同交流一下有关春季的六个节气以及它们的连贯性,随之附上咱们准格尔地区与此相关的一些农事谚语,供读者朋友们品鉴。

立春——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去春来。立春的日期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正好是春节前后之交。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立春时节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因此将这一天定为立春‌。
在民间,立春也叫“‌打春‌”,这个有其历史典故:据说在唐、宋年间,立春前一天农人用泥土捏成春牛,立春这天用红绿鞭子抽打,寓意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因此将立春称为“打春”。在准格尔旗地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至今仍然管立春叫做“打春”。有民俗谚语说:“春打六九头,黄牛遍地走”。意思是说数九数到六九头上,已经是气温变暖,牛行地转的时候了,庄户人家新一年的劳作又将开始了,而这个时候正好是立春节气的到来。还有“打春十八天,洪水出沟门”之说,这意思是说一过立春,天气暖和,冰雪开始融化,大概半个月以后或者十八九天左右,小沟小渠就开始流淌着冰雪融化后的洪水。
‌在民间,立春也被称为“迎春‌”“贺春”。因为春节作为一年之始,即新年的第一天,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而立春作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季的起始。两者的日期通常相距不远,有时春节在立春之后,有时则是立春先于春节,偶尔还有立春和春节在同一天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说,立春和春节总是紧挨着的,而在立春这个期间,不是糊窗花、贴对联、办年货就是放鞭炮、走亲家、拜大年,所以立春节气也叫“迎春”之节。

雨水——
‌雨水节气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二,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立的2月18至20日之间。雨水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雨水节气的到来,降雨量逐渐增多,准格尔地区土地解冻,万物复苏。雨水节气不仅指导着农牧业生产,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它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带来新的希望和喜悦。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对雨水节气进行了论述,表达了他们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春天的期待。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达了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雨水节气也常常被用来表达文人墨客的情感和思想,描绘了春天草木生长的景象。
雨水节气期间的主要农事活动有做好春耕生产准备工作,其次,由于天气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农牧民还需要特别注意防寒防冻工作。
有关雨水节气的民间谚语有:“雨水当日小雨淋,当年必定好收成。”意思是说,雨水那天下点儿雨,当年必定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过罢立春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意思是说,一到雨水节气,种田农民就开始下地干农活了。

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春意盎然,万物生机勃勃。惊蛰节气在农业生产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蛰”指“藏伏”,昆虫在冬季藏伏于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有民间谚语说:“春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也就是说,惊蛰时节,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咱们准格尔旗,与惊蛰有关的民间谚语还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意思是说,过了惊蛰节气,将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惊蛰雷声响,家家粮满仓。”意思是惊蛰节气那天如果响雷,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农作物长势喜人,粮食会获得丰收。
惊蛰节气还是养生健身的好时节,因为惊蛰一到,春雷惊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此时最适合中老年人健身锻炼,而最佳的健身方式是每天晨起伸懒腰。之所以提倡晨起伸懒腰,是因为经过一夜睡眠后,人体松软懈怠,气血周流缓慢,初醒之时,总觉懒散而无力,此时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吸深呼,则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中医医学认为,“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流于诸经”,经过伸懒腰,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肌肉关节得到了活动,睡意皆无,头脑清楚,同时,激发了肝脏功能,符合春季养肝健康之道。另外,在惊蛰期间,放风筝也是一项适宜中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运动,因为放风筝不仅能释放压力、愉悦心情、而且还能舒展经络,锻炼身体。

春分——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公历3月19至22日之间。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表示春季的中间点;二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各为12小时。春分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则相反。‌
这种昼夜平分的现象在古代被称为“日夜分”,民间也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接近春暖花开的季节。所以,春分不仅是一个天文现象,还象征着自然界的平衡和变化,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随着气温的回升,大地逐渐回暖,草木开始生长,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在农事活动中,春分标志着春耕播种大忙季节开始。在准格尔旗农村,春分一过,首先开始播种小麦豌豆等夏粮作物。老农过去有“春分麦入土”和“麦坐凌茬土”的耕作要求,意思是春分节气一到,农村马上开始播种小麦豌豆,此刻,地面还没有彻底解冻,刚能稳住犁,犁底下面仍然是坚硬的冻土和冰凌,将小麦和豌豆籽种放在犁底下面的冻土或冰凌上,等到彻底解冻后,犁底下面就变成了湿润的土壤,籽种吸足了水分,有利于生根发芽,能够达到苗全苗旺,这种耕作方式老农叫做“顶凌播种”。播种完小麦、豌豆,紧接着开始播种油料、豆类、谷类、高粱、玉米、山药、葵花等农作物。所以说,春分节气的到来,也就是春耕大忙季节的开始。

清明——
清明节气寓意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象征着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显著时期。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公立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变成纪念先人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根据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晋文公听信谗言下令放火烧山而将忠臣介子推活活烧死,后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且昭告天下黎民百姓,每年的这一天,人间禁忌烟火,人们只吃寒食,即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清明节成了祭祀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重大节日。多少年来,每到清明节这天,人们就会携带酒食供品、纸钱等物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头,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泼洒酒食,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力度加大,原来的光山秃岭变成了林草繁茂的绿洲,为了保护森林草原,人们开始时兴墓地植树、摆放鲜花等文明祭祀活动。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还有‌:
踏青赏春‌。清明时节,人们脱下厚重的冬装,走到绿草茵茵、鲜花绽放的田野或园林之中,享受大好春光。
捏寒燕儿。在准格尔旗农村,很多老年人每逢清明节,有捏“寒燕儿”的习俗,将用面粉捏好的“寒燕儿”让孩子吃了可以去除百病,消灾免难。另外,捏“寒燕儿”象征着春燕归来,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总的来说,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和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通过扫墓祭祖等活动,强化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此外,清明节也是人们寄托情感、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具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文化意义。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19至21日之间。谷雨节气到来,准格尔地区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有利于谷类、豆类等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准格尔旗农村,有关谷雨的农事谚语很多,比如:“谷雨前后安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庄户人家不用问,过了谷雨忙耕种”“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前梁到后梁,谷雨时节种谷忙”等。有关谷雨节气的天气谚语有:“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时节阴雨连绵,地皮湿润四十五天”“谷雨前后一场雨,好比秀才中了举”“谷雨到,布谷鸟叫,前三天叫天旱,后三天叫雨涝”等等。
说到谷雨,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后来到了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叫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文字的痛苦,于是辞掉了朝中的官职,外出游访,然后回到了他的家乡杨武村,开始独自一人隐居造字。这仓颉用了三年多时间造出了一斗白菜籽大小那么多的字来,玉皇大帝听到这件事很受感动,决定对仓颉进行奖赏。该奖什么呢?奖他一个金人呗!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睡的香甜,朦胧中听到有人喊他:“仓颉,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他不知这是什么缘故,急忙坐起来揉了揉眼睛,四下里一看,看见地下立着一个金人。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回事儿呢?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吗?正想着,左邻右舍的公鸡都呜——呜——啼鸣,不一会天亮了,那金人仍然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下。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的神仙给自己的奖赏。又一想,自己只做了这么一点点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么重的奖励。于是,他双手合十,仰望天空,然后倒头叩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青年小伙伴们,连抬带推地把这金人送到了黄帝宫中。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天下之人共用,自己不敢占为私有。黄帝看出了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收受了。可是,过了几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要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且说此刻仓颉正在熟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皇大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睡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禀报玉皇大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来。”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的繁星眨巴着眼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噜呼噜地入睡了。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空向下撒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一个多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的谷粒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人人都拿着口袋,抢着往自己家里揽谷子。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这是玉皇大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报告给黄帝。他正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双方相互说清楚了情况,又一块儿去面见黄帝。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作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所有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祖祖辈辈,直到现在。
这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关春季的六个节气,它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李前唤,准格尔旗退休干部,业余时间喜欢文学创作。



主办:准格尔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zqwl505@126.com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终审:刘   兰

复审:鲁   翠

编辑、校对翁恩奇




您的一个“分享、点赞、在看”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准格尔文艺
扎根准格尔沃土,感受黄河流域别样风情。准旗文联与您一道赏美景、品文化、润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