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文/明玉艳
每年从腊八那天开始,妈妈就开始为迎接年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手巧的妈妈会捏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馍:石榴花、燕子、梅花鹿、凤凰,一个个活灵活现,甚是可爱;还有用熟透的柿饼子做的甜的和用鸡蛋咸盐做的咸的馓子;有用白萝卜、红枣、豆腐、肉做成的各种口味的炸丸子;有透亮透亮的皮冻,还有那清香筋道的甑糕。
我最喜欢的一道过年美食是甑糕。这甑糕实际上就是老家的一道小吃。跟端午节包的粽子和准格尔旗人们喜欢吃的凉糕差不多。每年端午节,平平也会给我做改良版的甑糕,在蒸粳米的时候,他会在笼屉里铺上好几层粽叶,一层粽叶一层米,出锅的甑糕总有一股粽叶的清香。准旗的凉糕里除了红枣,还额外加了小米或者黍子,葡萄干,从视觉上就很馋人。但是吃起来总跟妈妈做的不一样,妈妈的甑糕配料很简单,只有粳米和红枣,直接在盆子里加水蒸,哥哥每次负责撒白糖,我们就用大碗盛上一碗放在餐桌中间当一道菜吃,那个粘度和甜度总是恰到好处,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每次蒸出来第一顿一碗不够总还要盛个第二次。
在家乡,甑糕不仅是端午节的标志,也是春节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一道压轴大菜。凉菜、炒菜、烩菜都上齐后,粳糕一上桌,标志着所有的菜都上齐了,可以动筷子吃了。春节的时候,也会赶上喜宴。喜宴是流水席,先上九道凉菜、然后热菜、甜汤、咸汤一道一道上,十二回,小时候坐席是比较稀罕的,就一个一个数,后来,才发现,粳糕上完这顿席就算是吃完了。
前面的十一道菜吃完,其实人们就已经都吃饱了,但也不散,还想着再吃两口甑糕才下桌。鱼肉、鸡肉、醪糟汤、三丝汤多多少少都会剩一些,总有一个人在大家都吃完后,才把盘子里剩的那点甑糕端过来吃的干干净净。
就像只有在春节这几天的餐桌上,家家户户才有红薯片、炒豆芽、凉拌菜和海带烩虎皮豆腐一样,从腊月十六开始,集市上开始人山人海,卖菜、卖水果的摊位跟平时一样多,但买菜的人却异常多。每年的这个时候,爸爸都很忙。吃过早饭,他提着个袋子跟在妈妈后面,一趟一趟的往回运输。除了备下过年要用的蔬菜、肉食、鞭炮、柏芝,他们还要抽空淘麦子、磨面、打扫家、割豆腐、蒸花馍、炸馓子,给孩子们兑换崭新的压岁钱、贴春联,每年都是这些大事,但每年爸爸跟妈妈提前都需要规划好每天的日程,以免时间紧张,落下一项。
除夕下午,吃完元宝饺子,厨房就是我和侄儿大显身手的地方了,爸爸妈妈就坐在旁边包饺子,爸爸擀饺子皮特别快,一个人能供三个人包,妈妈一边包一边找硬币。其他家庭成员负责贴对联、看孩子、收拾卫生。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吃完,守岁到凌晨零点,爸爸带上我们放炮子迎喜神,点上一小堆柏树枝,就像晋北的旺火一样,都是美好吉祥的寓意……
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春节,我都盼望着归乡的日子,这熟悉的美味一如这熟悉的乡音,这熟悉的面容,这熟悉的空气,让我常常想起,久久的牵挂。
(图片源于网络)
明玉艳,就职于准能集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发表《恋恋乡情》《给你们》《变迁》等散文、诗歌100余篇。
投稿邮箱:zqwl505@126.com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终审:刘 兰
复审:鲁 翠
编辑、校对:翁恩奇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