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和“文品”俱失,有何资格谈“文学评论”?   ——看某“作家”如何借“文学评论”之名诋毁伟人

文摘   2024-09-13 12:02   广西  

        
 
         近来,网路上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叫李楠枫的“作家”,打着“文学评论”的旗号,针对毛主席诗词大放厥词。他先是拿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刷,说这首词“不入流”,继而又论及毛主席的其他诗词,说作者的诗词都有一样的”通病”,而且说着说着,连郭沫若也躺着中枪——李楠枫又“顺便”把郭沫若拉出来“陪斗”,并不嫌”重复累赘”,罗列了郭沫若的几首所谓“烂诗词”加以嘲讽。
           本来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供人鉴赏和评论的,对于任何作家作品,都可以评论,但评论作家作品,评论者得先有过得去的“文品”和“人品”,而李楠枫之评论毛主席诗词,恰恰就表现出评论者糟糕的“人品”和“文品”。首先是其心术不正,打着“文学评论”的旗号,真正的目的却是攻击摸黑伟人,其次是缺乏一个文学评论者必要的健康心理,读其“文学评论”,痛感其文理不通,逻辑混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持先入为主之成见,断章取义;怀阴暗晦涩之心,哗众取宠,更兼缺乏基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他似乎根本不知如何理解和鉴赏诗词。不知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整首诗词的意境,只知道把诗词中的某一两句剥离出来,作孤立的望文生义的曲解。他说毛主席的诗词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重复累赘”,却根本不知写诗作文有个“一咏三叹”,铺陈夸张的表现手法;他嘲笑“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是“俗不可耐”,可不知这些话的出自和讽刺意义,更不理解“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化腐朽为神奇是文学创作的极高境界。照李楠枫的逻辑,先秦诗词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戏莲叶北。”还有鲁迅的“我的窗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以及伏契克的“从门口到窗前是七步,从窗前到门口是七步”等,不知要”重复累赘”到什么地步了。而白居易,陶渊明的众多脱胎自乡俚俗语,明白如话,雅俗共赏的诗句,也将更是土得掉渣儿,比贾某某的尿尿诗歌更“不入流”了。
        雅和俗原本就是辩证的统一体,雅中见雅需要功力,俗中见雅更需要功力。这方面,当代许多作家就通过巧妙地处理雅俗关系,写出了好多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的作品。
         李楠枫的所谓“文学评论”文章,还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分析作品,不是从分析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而是喜欢作判官式的断语,他也拿唐宋的一些优秀诗词跟毛主席诗词“作比较”,用几句结论式的断语抑此扬彼,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压根儿就是为褒贬而褒贬。
        如果李楠枫真的是水平差到那个地步,以至于胡言乱语,信口开河,连他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本着“不知者不为罪”的古训,我们尚可对他作必要的宽容。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李楠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好歹也算是科班出身,并且据说相当喜欢写作,虽然在国企供职,但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学活动,颇为出了几本书,甚至还加入了什么作家协会,人前人后俨然“作家”派头,照理说,在文学评论方面,不应该表现得如此低能,这就让人不能不怀疑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你喜欢,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相如连山
随心谈天说地,闲话古今中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