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M·博览会 | 2024 Asia Now 亚洲艺术博览会 | 展位 H10

乐活   2024-10-11 18:00   北京  

HdM画廊将于10月17日至10月20日在Asia Now亚洲艺术博览会呈现艺术家赵银鸥的个人项目,由Loic Le Gall策展,届时欢迎您莅临展位H10进行参观。

 展位  H10

 地点  Monnaie de Paris, 75006, Paris France
木板之上

“木刻,纯粹是刀和木板之间的对抗关系,创作时有受阻的部分,再不断破坏它。其中也有自己和自己的对抗性关系。”

“它实际是让你减慢速度,这个过程里你才能明确感受到在困惑什么。我迟疑的和我怀疑的,甚至是愤怒的东西等等。”

©HdM GALLERY

赵银鸥《45.2019-24.W》,木板综合材料,45x30cm,2019-2024

Zhao Yinou, 45.2019-24.W, mixed media on wood, 45x30cm, 2019-2024

如果说赵银鸥最为人熟知的“精神康复”系列(2004-2013)是对苦痛的抽离与观察,那么之后的“我与我”系列(2014-2018)和“我们”(2018-2022)系列则是她将目光逐渐从对外界的审视转向自我觉知的过程。艺术家及其家人的形象逐渐在作品中浮现,也是在这一时期,赵银鸥尝试使用木板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之一。

©HdM GALLERY

银鸥《37.2019.W》,木板综合材料,45x30cm,2019

Zhao Yinou, 37.2019.W, mixed media on wood, 45x30cm, 2019

赵银鸥选择木刻这种天然带有对抗和受阻关系的创作模式,将每一道刻痕都定格为可被凝视的力量动线。这种行动和迟疑的交互,使创作速度放缓的同时,也使艺术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觉察。困惑、愤怒、恐惧...都被定格在痕迹鲜明的画面中,在被平铺展示的一瞬变成了向内的凝视。当刻痕跃然眼前,呈放射状排布的线条瞬间将观者一视同仁地带入这场木板之上的“破坏”中,让人不得不直面内心的恐惧。任何令人难以直视的不舒适感都在这一刻成为了画面主体的意义所在。

©HdM GALLERY

赵银鸥《55.2019-24.W》,木板综合材料,45x30cmx3,2019-2024

Zhao Yinou, 55.2019-24.W, mixed media on wood, 45x30cmx3, 2019-2024

刻痕与伤痕互为提喻,这种象征属性的一线之隔通过线条随性的排列方式展开,试图诠释一种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挣扎。无法抹平,更无法重置的痕迹只能通过刻线的不断覆盖和叠加,勾勒出难以被捕捉的动态幻象。尽管我们能够隐约从画面中捕捉人像的影子,但却无法准确认清它们的样貌或性别特征。这种类幽灵式的,虚实相交的画面主体在喷溅的颜料与刻痕间彼此渗透,甚至互相对抗。随机的线条带来令人眩晕的晃动感,正如画中人物尝试从阴暗中挣扎出走,在与黑夜力量的持续斗争中迈出自愈的第一步。在悲伤黑暗压抑里,我们的生命感觉和自我意识却以力量倍增,被光芒照[1]

©HdM GALLERY

赵银鸥《20.2019-24.W》,木板综合材料,45x30cm,2019-2024

Zhao Yinou, 20.2019-24.W, mixed media on wood, 45x30 cm, 2019-2024

[1] 出自《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关于梅诗金王子的描述。

策展人文章

Loic Le Gall

当我们走进赵银鸥位于北京的工作室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无法逃脱的、由繁复空间带来的挤压感。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被作品、唱片或书籍占据,给人一种紧凑的氛围。其中,一本置于书堆上的小说映入眼帘:《我们》—— 由叶夫根尼·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 1884-1937)于1920年创作的讽刺科幻小说。书中的主角被赋予了一项任务,即按照极权主义反乌托邦国家的指令,通过宇宙飞船将“幸福”带入太空。然而,主角最终意识到,现实生活远比那个被强加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更加脆弱且不可预测。这种对 “不完美幸福” 的追求,似乎正与赵银鸥数十年来通过其风格鲜明的绘画创作所追寻的目标不谋而合。
在今年的Asia Now博览会上,赵银鸥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展出方式,将作品围绕着一张医院病床排列展开。这种医疗物品与艺术作品间的非典型结合乍看之下似乎显得夸张,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生命经历后,便会发现这样的布置足够敏锐且令人动容。赵银鸥曾多次走访精神病院,她对此从不避讳,而是选择将“精神健康”这一当下迫切的社会议题置于其创作的中心。
赵银鸥的木板作品似乎并未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路径,反而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艺术史的绘画传统。其原因也许不难理解,作为美术学院教授的女儿,赵银鸥自幼便浸润在充满创意的艺术氛围中。从伊特拉斯坎(Etruscan)具象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到培根(Francis Bacon)、塞尚(Paul Cézanne)的作品,她对各类绘画形式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其作品中展现的创作技法甚至让人联想到媒介主义灵性艺术家(mediumistic artists),比如维克多·雨果的素描和乔治亚娜·霍顿的绘画作品——艺术家在其中成为了介于媒介与高维力量之间的 “摆渡人”。
我们能够在此次展出的《我们》系列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扎米亚京的小说——艺术史学家苏伟在2022年将赵银鸥作品中流动的情感能量描述为一种日记形式的自述。她创造的作品画面既是未经修饰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即时表达。在赵银鸥反复探讨的主题形象和创作方式中,她选择借用医疗领域的术语“精神康复”来形容这种通过不断重演直至获得理想结果的过程。
关于艺术家

赵银鸥1972年生于沈阳,现居住生活于北京。赵银鸥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4年至2001年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现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纪录片《铁⻄区》、《何凤鸣》制片人。近期群展和个展包括:“我们”,A26 Space ,北京(2024);“故事与动机”, HdM GALLERY, 北京(2023);“天鹅从这儿升起”, HdM GALLERY, 北京(2022);“恶是”,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2020);“精神实在”, 空间站, 北京 (2019);“囚徒”, Vanities, 法国 (2019);“快乐的人们...... ”, 中间美术馆, 北京 (2019);“HER KIND” · 创, 筑中美术馆, 北京 (2018);“涉险的快感”, N3画廊, 北京(2016); “OPEN TO YOU”韩国釜山 (2014) 等。 


HdM GALLERY
HdM画廊是一家拥有强大中国 DNA 的国际画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