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研究生刚毕业的我,走出北京2号线崇文门地铁口,入职报到。
那天,日光很好,从空中漏下来,像是撒盐一样,充满质感。
我的脑袋里装满了好奇和憧憬——我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家央企?我要打交道的将会是怎样的一群人?我能不能胜任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得更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排着队在耳边回响。
我记得第一次迈入《国家电网》杂志编辑部办公室时,大家正围在一起讨论选题,各抒己见,气氛直接而激烈,目标只有一个——怎样才能呈现最好的新闻策划效果。我立刻爱上了这种气氛和工作作风。
考虑到我是新人,尤其是对电力行业知之甚少的新人,领导和同事们特别照顾我。遇到不懂的电力知识手把手辅导,外出采访尽可能把我捎上,让我主持栏目,鼓励我搞大专题、写大稿件,允许我天马行空甚至胡思乱想,做得好鼓励,“跑”偏了及时纠正指出问题。他们像守护一株幼苗一样,悉心呵护,严管厚爱。想策划、跑总部、进班组、写稿件、跟流程、盯印厂……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往往是交上了稿,又开始收拾背包准备出发。但我快乐得“冒了泡”,充实而幸福。
后来,我到《亮报》编辑中心、新媒体中心,现在又到了《国家电网报》编辑中心。虽然部门变了,工作内容变了,面对的媒体业态也变了,但这种拼搏担当、凝心聚力、不怕苦不怕累、亲如一家的氛围始终没有变。我爱这个家,给我力量,让我成长。这些年,我在新闻生产的现场,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记录着,参与着,见证祖国的灯火辉煌,见证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国家电网公司的阔步前行,也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我爱这份工作,爱这个职业,它给了我人生的意义,让我觉得付出是那么的有价值。
2018年8月,张云在江西景德镇采访电能替代开展情况。
哦,我还有一个“大家”。我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位供电所老所长拍着我的肩膀说:“不管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在公司系统,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哪怕你在荒山野岭迷了路,只要你看到铁塔或者电杆,顺着走下去,你就能找到家人。”这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这些年,我跑遍了公司供区的每个省份,采访了许多许多的人。他们的面容,他们的话语,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耳边。
2021年,张云在内蒙古采访用电客户。
2017年,张云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在安徽采访养殖户。
我记得在上海望着黄浦江对面的闪烁霓虹,和供电员工一起吃的那份盒饭;
记得在青藏联网工程现场冻得瑟瑟发抖时,项目经理递过来的那条秋裤;
记得在宁夏为解决无电地区通电,施工队长立下的那份军令状;
记得在福建40摄氏度高温的地下电缆沟里,几位女子电缆班班员脸上的那抹汗水;
记得内蒙古莽莽原野大风呼啸中,供电员工驾驶车辆前去抢修的那束灯光;
记得在青海戈壁滩上,年轻的“90后”恣意流淌的那行热泪……
2016年,张云采访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电缆隧道中工作的福建南平供电公司女子电缆班员工。
2011年,张云采访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时,在念青唐古拉山山口留影。
我可敬、可爱的家人们呀!我和他们一起欢笑,和他们一起流泪,和他们一起跋涉,和他们一起骄傲。我爱他们,有血有肉、默默奉献、不惧艰险,为了光明,一直向前!
而我能做什么呢?唯有摸着胸口,怀着无限的热爱,去策划、去书写,讲好他们的故事,讲好这个大家庭的故事。
15年过去了,从当初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人到中年,我常常想,能够成为国家电网、英大传媒的一员,我是多么地荣幸!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在哪里?如果没有这个家庭的熏陶和培养,我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饮水思源,唯有感恩奋进。
2019年,张云和同事一起在巴西采访国家电网公司资助的马累乐团。
时光荏苒,世事流变。但那份埋在心底的热爱始终没有变。
我为自己是一名国家电网人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英大传媒的新闻记者而骄傲,不管在新闻生产的现场,还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我会继续怀着无限的热爱去书写光明。
我在现场,多好!
作者|英大传媒集团《国家电网报》编辑中心 张云
责编|马子潇
执行审核|郑欣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40015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