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传承展新姿

民生   2024-11-11 11:47   湖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文明久远,历史悠长。

市海容小学和市恒大小学的学生参观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全媒体记者 谢勇 通讯员 杨一 摄

这片生生不息的家园留下了丰富且灿烂的文化遗产:凤凰咀遗址、华夏第一城池、会馆码头、百里长渠……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052处,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物保护意识显著提升,文化自信落地生根,千年文脉赓续绵延,城市发展动力强劲,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2018年8月14日,从加拿大萨斯卡通传来喜讯:长渠(白起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长渠申遗成功,襄阳沸腾了,人们为之欢呼、自豪。

长渠的申遗过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我市文物和水利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养护维修;保护收集文物,研究文化内涵;开展“绿满长渠”行动,形成沿渠生态文化绿道49.3公里。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长渠历史文化,襄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申遗工作。

长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国鄢城(今宜城市郑集镇)时,利用楚国原有水利工程,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战后变为灌渠,后经多次修治,沿用至今。一条土质渠,在历史上经过许多次大型修缮,历史遗存并不完善。我市聘请专家进行文物挖掘、资料整理。专家的足迹遍布长渠沿线各个村落。

“后人曾在干渠两侧留下众多纪念性建筑,这些庙宇和碑刻虽然大多毁于战火,但也有部分文物幸存下来。比如,唐代时为纪念白起而修建的白马庙、元代‘重修武安灵溪堰记’残碑、清代‘奉承宪禁’残碑等。”长渠申遗办公室专家组组长庹先沮介绍,流域内文物验证了长渠的发展史。

长渠两岸村民积极支持申遗工作。南漳县武安镇莲花堰村村民王华国捐献收藏多年的涨水碑,收藏爱好者吴华将收藏的十余件白起庙石构件拿出来。

如今,古渠披新装、展新颜,恢复了历史文化韵味,营造了碧水长流、树木常青、美丽休闲的人居环境。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走过怎样的路?”漫步于凤凰咀遗址,面对5000年前先人创造的“城”,人们情不自禁地追问。

襄阳凤凰咀遗址考古现场。 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凤凰咀遗址四面环水,一条自然水沟(前王小沟)绕遗址半圈,于东南注入排子河(小清河上游段)。“中国传说中有种鸟叫凤凰,处在排子河和前王小沟交界处的凤凰咀,就像凤凰的嘴一样,我们祖祖辈辈都把这片台地叫凤凰咀。过去在这一带经常能发现陶片与一些奇怪的石块,老百姓又把凤凰咀叫瓦碴坡。”襄州区龙王镇闫营村党支部书记闫大堂说。

“以前,我们是根据地表散落物来判断凤凰咀遗址的文化价值,只知道这一带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我市文物专家王庆华介绍,直到2016年为配合316国道改线工程建设,考古队对凤凰咀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才对凤凰咀遗址有了进一步认识。这里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较多的小型玉器、绿松石饰件,还发现了城垣与城壕。

“这一发现将襄阳城址发展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通过勘探判断,城墙周长有1000余米,毗邻古城墙的护城河也颇具规模,周长2000多米。”襄州区凤凰咀遗址考古项目执行负责人、武汉大学副教授单思伟,坚守凤凰咀遗址4年多,带领团队累计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000件,逐渐揭开凤凰咀古城的神秘面纱。

同时,闫营村将凤凰咀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以建设凤凰咀遗址公园为契机,改造村容村貌,先后荣获“湖北省绿色家园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武汉大学也在这里设立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凤凰咀遗址考古工作站(陈列馆)。“在这里进行教学与科研,也是‘考古中国’的课题,我们要促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作出努力、作出贡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西云说。

2024年7月,我市凤凰咀遗址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项目、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获得4.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凤凰咀遗址将新建博物馆,向更多人讲述襄阳城之源、中华文明之美。

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如今,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全家老少一起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位于襄城区凤凰山冲的市博物馆新馆早在2023年试运行期间,就迎来参观热潮。这里还与周边习家池、谷隐寺、凤林关等历史遗迹,以及唐城景区、岘首山文化旅游景区相呼应,成为岘山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节点。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市博物馆推出馆藏文物卡通盲盒、月饼礼盒、少儿文博奇幻剧、钥匙扣等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襄阳文化的魅力。2024年,襄阳市首届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大赛举办,参赛者纷纷聚焦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为文旅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择。

蓝天白云映古城,秀美风光入画来。闲暇时刻,市民和游客喜欢在襄阳古城墙上漫步。“登上古城墙,自豪感油然而生。”市民王夕平表示,以前只有夫人城至小北门段城墙开放,想上来游玩需要买门票。如今,襄阳古城墙的长门至夫人城段免费开放,市民可以从小北门、大北门等处登上城墙,感受襄阳的城市与自然之美。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绿树如茵,芳草萋萋。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本就是一座天然、开放的博物馆。古城里,单家祠堂、襄王府、仲宣楼、长门等文物展馆开放;以襄水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活化转化,襄水街、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建成开放……襄阳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与文旅热度、经济活跃度形成良性互促。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襄阳正蹚出一条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新路。


关注“襄宣在岘”公众号
习语金句天天学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彭梦迪

校对:彭  清
审核:刘文生 杜红丽
主管单位: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媒体支持:襄阳融媒体中心

襄宣在岘
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襄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寻找不一样的表达,有热度、有态度、有深度地关注襄阳,让襄阳的时政、经济、文化等尽在您掌中绽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