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做好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推进全会精神在民政领域落地形成生动实践,我们推出“区民政局局长专访”,展现各区民政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首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和担当作为。
△ 朝阳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晓昇
近年来,朝阳区民政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唯一价值导向,坚持群众标准,把群众关切作为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度量衡”,下功夫解决民政服务对象的急难愁盼问题,把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坚持老有颐养
以首善标准做好养老服务
△ 老人参与“我教老人用手机”系列公益讲座
作为北京中心城区,面对国际化大都市区位优势以及城乡两元结构交织、老年群体需求差异显著等现实情况,近年来,朝阳区不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贡献大城市“养老方案”。
“朝阳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给朝阳区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朝阳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晓昇表示。
朝阳区结合区域特点在老有所养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率先开展各项养老服务改革创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而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杨晓昇举例说明,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驿站式养老模式、首推养老驿站建设护理站服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揭榜挂帅”创新试点,从为老服务设施供给、行业监管、社会参与、服务质量提升、老年人获得感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创新和深入的探索实践,先后完成了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建设。承办北京市首届居家养老服务“家年华”活动,推动43家大型养老服务企业为老人提供“床、护、助、餐、医、康”全系列居家养老服务产品。
创新离不开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朝阳区按照就近化、便捷化、多样化、一体化要求不断优化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目前,共建成养老机构82家,各类养老床位2.3万余张,建成社区(村)养老服务驿站172家,实现了43个街乡全覆盖。今年内,朝阳区将建设集托老服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医疗诊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7家,这一数量居全市之首。
同时,朝阳区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打通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养老服务驿站三级信息数据联通共享,实现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就近为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持续推进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及上门服务,建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500余张,累计提供服务4万余人次,累计提供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服务5500余人次。积极推广智慧养老模式,为4.4万名老人安装可提供一键呼叫家庭医生、助洁、送餐等服务的“一键呼”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终端。
赋能养老,朝阳区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强特殊老年群体保障,出台《北京市朝阳区百岁老年人优待服务实施办法》等文件,按时足额为特殊老人发放“三项补贴”,巩固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制度。大力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养老服务社会资本投入渠道,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学校和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加大专项检查和督导,建立北京市首个区级养老服务行业党委,探索党建引领行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加强预付资金监管,推动网签合同工作。探索推进医养康养服务进一步融合,通过内设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基本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强化文化娱老,依托朝阳老年大学、社区文体队伍、志愿服务文化骨干等资源力量,构建老年文化服务平台,打造朝阳文化养老品牌,培育出“朝阳E恋”“银龄结缘”等品牌。
杨晓昇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重要部署,其中直接涉及养老服务的改革举措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朝阳区将以此为指引,加强整体性改革谋划,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保障,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领域改革。
坚持弱有所扶
以精准化暖心举措做好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事关民心。”杨晓昇介绍,为夯实基本生活救助,朝阳区在全面落实中央、市区各项基本保障制度、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体系、大力实施精准救助、完善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如,积极推进“定制式”精准帮扶服务,针对低保、特困供养、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及因患病陷入生活困境的居民建立“一户一档一策”服务信息台账,引入专业社工机构,为困难群众寻求救助帮扶提供指导和支持,针对困难家庭开展“定制式”个案帮扶服务。
在做实急难综合救助方面,朝阳区进一步落实好急难救助综合兜底服务。强化流浪乞讨救助,不断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网格救助网络,强化街面巡视力度,扩大巡视范围,切实做好街面流浪人员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合作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参与流浪救助。做好残疾人“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宣传、受理、申请、审核等工作。
在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方面,朝阳区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委员会和督查专员制度,完善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规则和部门职责分工。完善区未成年人保护督查专员、街乡儿童督导员、社区(村)儿童主任三级工作体系,建立民政局、检察院、教委、团委、宣传部、妇联为牵头单位的“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安全、司法、校园、网络、家庭、政策保护网,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动态台账,做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强化福利院孤残儿童医、养、康、教、学全方位防护。
坚持赋能增效 以精耕细作
促进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发展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朝阳区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党委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顶层设计,构建“四个一”工作框架,形成“孵化、培育、扶持、引导”工作闭环。加强社会组织动员,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社会组织964家,其中社会团体18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775家。社区社会组织9798家,精品社区社会组织1338家。活动地域覆盖全区所有街乡、社区(村),居全市16个建制区第一位。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朝阳区不断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和多元化力量“街乡+慈善+救助”的公益慈善新模式。探索建立“街乡+慈善+救助”一体化推进模式,进一步健全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慈善救助体系。打造“将小爱”“建外红”“久久爱”等党建引领的多个慈善品牌,全区慈善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慈善是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杨晓昇说,“慈善是一粒种子,慈善的目的是‘授人以渔’,慈善倡导的是‘以善继善’,我们的工作是营造一种爱心循环的绿色慈善生态。”
如今,朝阳区“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截至目前,朝阳区43个街乡分别设立了慈善救助专项基金并建成基层捐赠站点213个,50%的街乡实现了社区(村)捐赠站点全覆盖。
坚持为民惠民
以精细化服务优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为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朝阳区持续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婚前医学检查、婚姻登记、婚俗文化宣传、婚姻家庭辅导等一体化登记服务模式。深化婚俗改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坚决抵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风气。积极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开展延时错峰服务,有序开展预约上门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危重病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办理结婚登记或补领结婚证。今年上半年,朝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共办理婚姻登记2万余件。
做好社会事务管理,朝阳区切实做好群众清明、中元等节日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加强移风易俗和绿色殡葬宣传,依法开展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见义勇为人员档案,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权益保护机制。及时做好行政区划划分和界线图编制等。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开展朝阳区精神障碍社区同伴支持康复服务项目。
民政工作保基本、兜底线、暖民心、防风险、促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朝阳区民政局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面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打通为民服务各类堵点难点,推进全会重大部署在民政领域落地生根,以民政高质量发展开启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编辑:佳祥 晨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