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是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主要是铜,亦兼或有金和银胎者)珐琅器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收藏有从元代到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金属珐琅器6000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4000余件,画珐琅器2000余件。这些藏品,除一部分为民间作坊制造外,绝大部分是由明清两代(明代御用监、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以及广东等由皇家所控制的机构生产的。
故宫博物院所藏具纪年款识的珐琅器有明代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朝,以及如“老天利”、“德兴成”、“志远堂”等字号的商营作坊的珐琅制品。
故宫博物院所藏金属胎珐琅器,品种齐全,除掐丝珐琅器和画珐琅器两大类外,还有少部分的錾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透明珐琅器,以及在一件珐琅器上同时使用两种制作工艺的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出了内廷造办处、广东、西洋,以及中西合璧等不同的风格特点,用途广泛,涉及宫殿陈设、宗教祭祀、殿内建筑装饰,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径18.5cm,足径7.5cm。清宫旧藏。碗通体浅绿色,铜镀金口沿,有圈足,铜镀金足沿。口沿下饰蓝色如意云头纹一周,碗外壁饰彩色的折枝花卉、果实和飞舞的蝴蝶。此碗原藏紫禁城乾隆花园遂初堂内,制作时代应为清晚期。故宫藏传世的清晚期画珐琅器物,因当时宫廷珐琅作的裁撤,所用多从民间采办。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所欠缺。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清晚期,高49.2cm,口径6.7cm,足径13.3cm。清宫旧藏。瓶长颈,颈上有铜弦纹三道,铜镀金口沿,口沿下有一绿色莲蓬样凸起,白色双藕耳,有圈足,铜镀金足沿。瓶颈至肩部饰蓝地彩色百花纹,肩部錾刻若干莲蓬样纹作为装饰。瓶腹部饰凸出、翻卷的荷叶纹,呈立体效果,显得生动活泼。圈足外壁饰蓝地缠枝花卉纹。此瓶从做工及工艺风格看可知为清末珐琅器。
【掐丝珐琅香盒】
掐丝珐琅香盒,清晚期,高14.5cm,口径13.7cm,足径7.7cm。清宫旧藏。
盒子母口,盖、盒各半,盖顶莲花苞形纽,下托铜镀金錾刻莲瓣座,盖面与盒外壁各饰红、黄、蓝、白勾莲花四朵,相互对称。盒底圈足。此物原藏紫禁城外景山内寿皇殿,寿皇殿为悬供清朝历代皇帝遗像的场所。溥仪离开故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于1926年至1929年点查此间文物。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图提梁壶,清晚期,通高18.4cm,口径4.8cm,足径8.2 cm、7.3cm。壶体长方形,委角,提梁亦长方形,曲流,底有随形圈足。壶身四面开光,开光内绘西洋人物图景。此壶具有清晚期画珐琅作品的特征,胎轻体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不纯,描绘不精。
【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蝶式盒】
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蝶式盒,清晚期,高3cm,长11.8cm,宽8.5cm。清宫旧藏。
盒做展翼的蝴蝶形状,盖面装饰亦为美丽的彩蝶,生动逼真,属于仿生作品类型。盒面中心安设合页,两侧对称的翅膀为盒盖,可向上开启。盒内分出左右两格,能分别放置小件首饰或物品。故宫收藏的清晚期画珐琅作品都来源于民间,或订制或购买。它们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欠缺,此乃衰落时代的写照。其中仿生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如仿桃实、秋柿等,目的是取其吉祥涵义。“蝶”与“耋”同音,寓意寿登耄耋。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清晚期,通长28cm,宽13cm,厚1.5cm。清宫旧藏。把镜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镜身呈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用以照面;镜背以珐琅彩“卍”字纹为地,中间嵌“囍”字,四周环绕八宝纹。沿镜边嵌透明蓝珐琅描金花卉镜圈,用以固定镜面、镜背。镜柄为棍状直柄。镜身、镜柄由卷草纹孔雀绿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衔接。柄底端嵌铜镀金箍并系有带珊瑚珠的黄丝线穗。此镜是清代晚期广东进呈朝廷的贡物。制作中选用玻璃、铜、金、象牙及珊瑚等多种材质,并施以画珐琅、透明珐琅、描金、画彩、象牙雕刻及染色、铜镀金錾刻、镶嵌等工艺,将把镜制作得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纹样生动,寓意吉祥,反映了清晚期广东制镜的工艺水平。
【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
画珐琅喜字宝相花纹温碗,清,高15cm,口径13cm,足径7cm。清宫旧藏。
温碗一套五件,为碗盖、碗、碗架、温碗杯、碗托。碗盖和碗外壁为深蓝色地,上饰彩色宝相花及金“囍”字,碗内底饰五蝠捧寿纹。碗架内壁为黄地,外壁蓝地饰描金花纹。温碗杯铜柄,杯壁上饰蓝地彩色宝相花。碗托口沿饰蝠纹一周。温碗用于食物加热和保温。此件文物原藏紫禁城诚肃殿内。
【画珐琅彩龙桃蝠纹盆】
画珐琅彩龙桃蝠纹盆,清,高8.2cm,口径21.5cm,折沿径29.5cm。清宫旧藏。盆折沿式,铜镀金口沿。通体黄地蓝色“卍”字锦纹,折沿上饰彩云、蝙蝠、桃实纹一周,盆内外壁绘双龙戏珠纹,盆内底饰正面盘龙纹,龙纹周围饰五彩祥云和口衔寿桃的蝙蝠。蝙蝠取谐音为“福”,寿桃象征“长寿”,寓意“福寿双全”。
此盆原藏永寿宫后殿。永寿宫位于养心殿之南,光绪以后即用作内廷大库。盆上龙纹具有清后期龙纹的特点,缺少气势,处理琐细,鼻部常以一块红色填染。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清中期,高12.1cm,径17.2cm。清宫旧藏。
手炉圆形,上安设弧形提梁。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以铜丝编结的密网做成,用以通风换气。器身中部以粉色为地,绘饰云龙戏珠纹,上下环以对称的蓝地白花装饰带。在冬季,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炉一般多圆形或椭圆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目前从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间订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来,溥仪时期所用乃前朝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