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海军辽宁舰编队圆满完成年度远海实战化训练,安全顺利返回母港。训练期间,编队转战黄海、东海、南海等多个海域,开展实战背景下多个科目综合演练,官兵全程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在南海某海域,辽宁舰、山东舰编队首次开展双航母编队演练,锤炼提升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
俄罗斯作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长期以来的重要参与者,2024年珠海航展继续以最大规模国外代表团的身份亮相,除展示大量先进产品和技术,更凭借“勇士”飞行表演队与苏-57战斗机的精彩表现,引发了海量的关注。
航展期间,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此次俄罗斯代表团的组织者、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国际事务合作部负责人维克托·克拉多夫(Victor Kladov),克拉多夫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俄方对于珠海航展、中俄合作等热点问题的看法。具体请看本期文章《中俄合作大有可为——专访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国际事务合作部负责人维克托·克拉多夫》。
2024年1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该国首艘“拉达”级单壳体常规潜艇“喀琅施塔得”号正式列装俄海军北方舰队。不过,公告回避了“喀琅施塔得”号作为“拉达”级的2号艇,从2005年7月28日切割首块钢板算起,历经了长达18年半的漫长建造周期方才修成正果的尴尬事实;更是对“拉达”级首艇“圣彼得堡”号历经13年建造,好不容易于2010年交付俄北方舰队后一直无法下潜出海,以至于被该国海军从装备名册上除名,目前已进入拆解流程一事绝口不提。
在潜艇领域造诣极深的俄罗斯何至于此?请看本期文章《俄罗斯“拉达”级潜艇缘何命运多舛?》。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初仅能建造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海军辅助舰船,发展到能够自主设计建造5000吨级护卫舰、6000吨级驱逐舰等海军主力战舰,并形成核动力潜艇和中型航母等技术水平更加复杂、先进海军装备的建造能力,其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印度军船业仍存在国内工业的系统配套能力有限的痼疾,大部分造船厂仍然基础设施比较陈旧,生产效率较低,表现在军船生产上则是建造周期较长,甚至于经常会因技术设备方面遇到的困难导致原定生产计划往往被严重延迟。具体请看本期文章《印度军用舰船制造能力的发展与短板》。